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當今國際局勢作出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整體性判斷。這種局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逆全球化、民粹主義等政治思潮興起,二是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三是全球性問題加劇。因此我們可以斷定,當前世界正處于全球化發展局勢愈加復雜和困難重重的階段。
在2024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推動教育對外開放,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不斷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擴大國際學術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為推動全球教育事業發展貢獻更多中國力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黨中央對堅持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及深入推進教育對外開放的決心和定力。
國際視野下,大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和學術組織,承擔著促進國家與國家之間以及不同文明之間建立聯系、加強溝通、增進友誼的重要職責。在當前人類全球化事業面臨前所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大學應該進一步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積極作為,為人類文明的進步發展作出獨特貢獻。
首先,大學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作為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功能的社會組織,大學天然需要通過全球化的網絡體系源源不斷地為自身注入新動能,以更好地履行職責。這主要體現在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和模式及社會服務方法與路徑、通過加強國際科研合作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科學難題等。從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來看,正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密切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了高等教育文明形態的不斷進步與發展。
其次,大學要成為全球化的推動者。當今世界正遭遇全球化逆流,在加強國家之間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大學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具體來說,大學之間要建立起良好的國際性溝通與交流機制,并能夠就一些地區性和全球性的熱點問題展開非政治性的學術討論,由此達成廣泛共識,推動一些國際難點問題的解決。此外,大學還是青年人聚集的場所,而青年人不僅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而且是世界的未來。以大學為載體,在國際上加強青年人的溝通與交流,能夠有力消除國與國之間、不同文明形態之間的隔閡和誤解,從而構建一個更健康有序的國際新秩序。
我國大學作為世界大學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強,為此,更應該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積極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為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作出體現中國特色和中國格局的獨特貢獻。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寧波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