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風拂面、萬物復蘇的美好季節(jié)里,校園涌現(xiàn)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為了將這份生機更好地融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我們將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詩歌單元”與勞動、信息、音樂等學科相結合,基于“春日植物之美”主題設計了一系列跨學科的學習任務,旨在通過真實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跨學科主題實踐課程內容
教師從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選取了一些中外現(xiàn)代詩歌作品,讓學生通過閱讀和賞析,理解現(xiàn)代詩的情感表達、想象力和語言特色。在第二學段的“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中,學生將閱讀描繪大自然和表現(xiàn)人類美好情感的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嘗試用文學語言表達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珍視。此外,學生還將參與跨學科學習,聯(lián)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知識和技能,富有創(chuàng)意地設計并參與朗誦會。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遇見·春天植物”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關于春天植物的詩歌,體驗從觀察到表達的全過程,以此鍛煉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
跨學科主題實踐課程實施
本次跨學科學習活動歷時四周,旨在通過語文、勞動、信息和音樂四門學科的融合,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能力。
第一周:啟動任務。語文課上,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園中尋找春天植物的足跡。他們觀察校園里盛開的花朵、嫩綠的枝葉,以及在春風中努力生長的小草,用文字記錄下植物的形狀、顏色、氣味、觸感等特點。同時,分享自己之前摘抄的關于春天的現(xiàn)代詩,感受詩歌中表達的情感,體會詩人如何用文字捕捉春天的瞬間。音樂課上,學生聆聽表現(xiàn)春日主題的樂曲,感受春天的旋律和節(jié)奏。勞動課上,學生欣賞手工作品,學習如何裁剪紙條,制作出美麗的紙花和紙蝴蝶。信息課上,學生在PPT中插入與春天有關的植物圖片、詩歌作品和音樂旋律。通過這一周的啟動任務,學生不僅在感官上體驗了春天,也在心靈上感受到了春天的詩意。他們開始構思自己的詩歌,準備在接下來的三周里,用文字、音樂、手工和信息技術,共同創(chuàng)作出一首有關春天的贊歌。
第二周:深入探索。語文課上,教師向學生展示多種格式的現(xiàn)代詩,引導學生感受詩歌內容與格式之間的微妙關系。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們開始嘗試創(chuàng)作關于春天植物的現(xiàn)代詩,將自己的感悟融入文字之中。勞動課上,學生繼續(xù)進行紙編作品制作。音樂課上,學生聆聽并學唱有關春天植物的歌曲,并嘗試演唱自己編寫的春天植物詩。信息課上,學生繼續(xù)完善PPT作品,為即將到來的詩歌朗誦會做準備。通過這一周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學生不僅在藝術和文學上有了更深的體驗,也鍛煉了創(chuàng)新思維。
第三周:深化創(chuàng)作。信息課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整合詩歌、圖片和音樂,制作詩歌朗誦會需要使用的PPT。勞動課上,學生利用上周學到的技巧,對作品進行最后的修飾和調整,同時將與春天植物有關的詩歌謄抄在作品上。語文課上,教師從封面制作、目錄排版、內容分類與選擇、插圖設計等方面,教給學生編詩集的方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進行詩集的創(chuàng)編工作,合作完成小詩集。通過這一周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學生對藝術和文學有了更深的體驗,將自己對春天植物的理解和情感,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現(xiàn)給所有人。
第四周:成果展示。這一周,我們深入挖掘春天植物的內涵,通過將語文、音樂、勞動和信息技術等學科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探索春天植物的奧秘,并以多種藝術形式展現(xiàn)他們對春天植物的理解。音樂課上,學生嘗試演奏各種樂器,展示自己所創(chuàng)編的詩歌作品。語文課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詩歌朗誦,以此表達對春天植物的理解和感悟。通過這一周的學習活動,學生不僅在藝術和文學上有了更深的體驗,而且鍛煉了團隊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
跨學科主題實踐課程反思
為跨學科主題學習開辟了新思路——自然環(huán)境中的學習體驗。本次跨學科主題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將教育空間從傳統(tǒng)教室拓展至生機盎然的自然之中。學生不再局限于四壁之內,而是走進大自然,通過視覺、觸覺、嗅覺和聽覺的全方位感官體驗,與環(huán)境進行深度互動。他們可以近距離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見證種子從萌發(fā)到枝繁葉茂的生命奇跡;可以用手觸摸植物的葉片,感受不同植物的紋理和質感,體驗生命的觸感;可以用鼻子嗅聞植物散發(fā)的香氣,感受生命的氣息;可以用心靈去感受自然的寧靜與和諧,體驗生命的韻律。這種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同時激發(fā)了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敬畏。
學習方式的變革——跨學科學習的創(chuàng)新探索。本次以語文學科為主導的跨學科學習,通過多學科的融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學習平臺。在跨學科學習的框架下,學生不僅能夠體驗到詩歌的韻律和美感,還能通過音樂創(chuàng)作表達自己的情感,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通過手工制作,將詩歌的意境具象化,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審美情趣;等等。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模式,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望,還促進了他們對問題的理解。通過參與跨學科學習,學生能夠學會在不同領域之間建立聯(lián)系,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從而培養(yǎng)出適應未來社會的終身學習能力。
拓展教育空間——親近自然的感官體驗。本次跨學科主題學習,將教育的舞臺擴展至自然之中,極大地豐富了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學生在自然的懷抱中,通過全方位的感官體驗,不僅學到了植物學、生態(tài)學等學科的知識,更在心靈層面與自然建立了深刻的連接,培養(yǎng)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和環(huán)保意識。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學院附屬海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