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藝術課程在培育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方面的重要作用 ,著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并建議“重視知識內在聯系,加強教學內容有機整合”?;诖耍疚闹靥接懭绾螌αx務教育音樂教材中與古詩文相關的內容進行統整,開展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實施“樂吟古詩”校本課程,以此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實以美育人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樂吟古詩”是基于古詩詞主題單元教學的吟誦特色課程。其核心內容是運用普通話吟誦基本法及中國傳統音樂作曲法則,教學古典詩詞的吟唱技巧,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與詩歌鑒賞能力。該課程包含“古典詩詞吟唱”“古典詩詞吟創”兩個學習主題,為提升學生音樂學科素養、踐行學?!吧羞h”教育理念提供了有效途徑。本文將結合“古典詩詞吟唱”主題單元教學課例,深入闡述如何立足音樂學科,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詩樂交融
課程創新下的素養提升
“樂吟古詩”能夠承載并極大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從《詩經》《楚辭》《樂府》到唐詩、宋詞、元曲的文脈發展歷程,生動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作品在歷史長河中的演變與傳承。因此,從音樂角度闡釋、學習和展現古詩,能最大限度地彰顯其文化精髓。
基于藝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樂吟古詩”教學,通過設計多樣化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從藝術審美體驗的角度學習古詩文,領會其中沉淀的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精髓。這不僅能讓每個學生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詩樂交融的過程猶如書畫用墨般變化萬千,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韻味?,F代舶來的歌唱方式注重聲音的直白表達,而古詩吟唱則需通過文字的拼讀展現聲韻之美。在“樂吟古詩”教學中,學生能夠通過個性化創作,從曲調的多維度變化中感受古詩文的情志。
在“古典詩詞吟唱”主題大單元教學中,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選取了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作為二聲部古詩新唱的教學內容。教材中的音樂旋律流暢優美,情緒歡快活潑,旨在表現發現春天的喜悅心情。古人創作詩詞時往往“以詩為樂”,其獨特的音樂表現元素在當代演繹中可能有所缺失,因此,要完整呈現詩詞的意境,采用傳統的吟唱方式更為貼切。
“樂吟古詩”教學中的作曲創作實踐,正是對這種文人音樂傳統的傳承。通過分析詩詞的平長仄短、入短韻長等規則,可以準確把握其旋律特征。具體而言,一段旋律中長音連續出現往往抒情性較強,而短音密集則節奏緊湊、情緒歡快。我們通過將詩句中的長音字標藍呈現,可以直觀比較長短字的分布頻率,從而判斷詩詞的整體情緒基調。
分析表明,《春曉》全詩的長音字數多于短音,這說明教材采用的歡快音樂旋律與詩人原意可能存在差異。相比之下,“古典詩詞吟唱”的度曲創作方式更能準確傳達詩文的文化內涵和音樂特質。這種教學方法簡單直觀,學生可以運用已掌握的平仄知識自主分析、創作,并將這種方法遷移到其他古詩詞的學習中。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深入體會漢字的音樂性,更能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建立文化自信,實現古詩詞的育人價值。
古韻新聲
吟唱教學中的文化傳承
在吟唱度曲教學實踐中,教師以《靜夜思》為例,精心設計了一套循序漸進的小組合作創作流程。教學伊始,教師將詩句制成文字卡片粘貼于五線譜下方,讓學生分為四個小組分別負責每句詩的創作。整個教學過程自然地分為兩個相互銜接的創作階段。
第一階段著重節奏創作,學生依次按照“平長仄短、入短韻長”的吟誦規則,將節奏型卡片對應貼于文字下方。在這個過程中,組員們積極展開討論,互相評價建議,共同修改完善,教師則適時給予專業指導,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充分參與選擇、驗證和評價的全過程。這不僅幫助學生復習運用了已有的節奏識讀能力,更在合作中樹立了創作自信,激發了參與熱情。
當進入第二階段旋律創作時,學生們首先復習鞏固五聲音階的演唱基礎,然后根據字調起伏選擇合適的音高,逐步形成流暢的旋律線條。值得一提的是,各組先通過反復吟唱來確定音準,讓每位學生都能根據自身能力參與其中,從單拍到單句,循序漸進地完成整首作品的創作,最后再將確定的節奏轉化為規范的樂譜。整個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將第一階段的節奏應用到了旋律創作中,更在實踐中完成了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記錄的完整創作過程。
“古典詩詞吟唱”教學在傳承音樂文化方面具有獨特價值。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傳統音樂與詩歌交融的獨特美感,更從音樂角度幫助學生領悟到了詩文的深層情感,理解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逐步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詩文鑒賞能力與學習興趣。
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以文字聲調為基礎的創調活動,感受到音樂創作的樂趣,加深了對五聲調式音階的理解。這種以簡馭繁的記譜創作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讀譜、識譜和準確歌唱的熱情,更顯著提升了他們對音樂和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成為培養學生音樂素養、塑造中華文化認同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上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