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質是發現和開發個體的創新潛能。普通高中是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關鍵階段,學校應積極行動,深入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方案,為具備拔尖創新人才特質的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環境和機會。江西省上饒中學在此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與實踐。
黨建引領,明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向
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定海神針”。上饒中學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秉承“明德、博學、至誠、篤行”的校訓,聚焦“創和合名校,為溫潤良師,成堅毅雋才”的辦學目標,堅持“文化立校、特色興校、質量強校”的辦學思路,弘揚“敢于追夢、勤于奮斗、善于創新、樂于奉獻”的上中精神,努力促進師生差異化、個性化發展,致力于建設高水平學術型高中。
學校注重構建自由、開放、包容的制度環境,以實現人的和諧發展為目標,實行校級領導蹲點制、年級主任承包制、學科組長負責制和班級質量捆綁制,以此增強學校管理團隊成員的責任意識、創新意識、開拓意識和實干意識,營造風清氣正的教育生態。
立德樹人,奠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石
學校堅持“以父母之心,育堅毅雋才”的德育理念,將德育貫通于高中教育的全過程,實現了德育日常化、課程化、系列化。同時,為培養有志于祖國建設的拔尖創新人才,學校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及生涯規劃,指導學生要兼顧“喜歡的”“需要的”與“擅長的”,將自己的興趣、國家需要與個人特長結合起來,綜合考慮,理性選擇考試科目。
培訓教師,鍛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隊伍
教師是教育創新的關鍵推動者。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學校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從建校至今,學校堅持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策略,打造了一支結構合理、業務精湛、樂于奉獻的優秀教師團隊。
一是引導教師制定專業發展計劃。新入職教師實行雙導師制,讓他們盡快站穩講臺、當好班主任,以促進他們在三年內實現快速成長。
二是設立學科大組長,組建校本研修共同體。學校重視依托教研組、年級組和備課組,促進教師互幫互助、共研共長,鼓勵教師積極參加省、市等組織的各類培訓和兄弟學校教育教學研討活動,或取經、或傳經,在充分的專業交流中互通有無、互相促進。
三是舉辦“學術節”,搭建教師專業展示的平臺。學校每年12月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教研交流活動,邀請知名專家授課指導,開展青年教師綜合素質比賽、班主任班級管理經驗分享會、育人故事演講等,以此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專長的指導教師。
豐富課程內容,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課程建設是開展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重要載體。學校開設了大思政課程、人文素養課程、科學素養課程、身心健康課程、意志品行課程和藝術素養課程。
首先,學校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形成了“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特色合育”的大思政育人模式,積極落實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時,利用上饒革命舊址多、革命文化豐富的特點,把革命故事、革命歌曲、革命詩詞作為重要的教學素材,在傳講、歌唱、吟誦中實現紅色文化育人。
其次,學校根據學生發展和辦學優勢,創造性地開設了多元研修課程,并嘗試開設早培物理、早培化學等課程,注重基礎性和創新性相結合,把創新思維、方法滲透到學科學習中,致力于培養基礎扎實、學科特長突出、創新潛質好的學生。
創新課堂模式,提升拔尖創新人才綜合素養
創新人才培養,關鍵在于讓學生在真實的實踐情境中完善知識結構、促進思維發展、增強創新動力。
學校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及最近發展區理論,組建學習小組,鼓勵學生在課堂進行自主學習、同伴互學。同時,根據學情,適時調整課程設置,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此外,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大單元教學、項目式學習以及跨學科主題學習,吸引學生深度參與、錘煉學生創新思維,讓學生在和諧自由的學習氛圍中開闊思路。為滿足不同特長學生的發展需求,學校還開設了競賽班、強基班、奧賽班、創新實驗班和體藝特長班——愛鉆研的學生能在創新實驗班挑戰機器人設計,有藝術天賦的學生可以在體藝特長班施展才華,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
改革評價體系,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可持續發展
學校積極探索、努力構建開放多元的評價體系。一方面,實施綜合素質評價,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社會責任、創造實踐和學習研究等維度;另一方面,堅持結果評價與增值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相結合,力求客觀、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的成長軌跡,并對學生學業的動態發展進行科學的分析,為學生發展提供合理建議。
陶行知先生曾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筆者一直堅信,教育是從確定性的群島出發,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海面上航行。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學校教育提供養分,需要社會提供土壤,希望更多的學生在我們的培養下,實現多元優質的發展,找到發光發亮的自我。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