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糧食安全韌性是指糧食系統在面臨外部沖擊時保持穩定供應和合理價格的能力。在“雙循環”背景下,糧食安全韌性建設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應對全球不確定性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構建了“生產-流通-環境”三位一體的分析框架,探討糧食安全韌性建設的路徑,并提出具體建議,以期為我國糧食安全韌性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糧食安全 韌性建設 復雜適應系統理論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廳基本科研項目(2024JBYBR003)。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痹谌蚧谋尘跋?,糧食安全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議題。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對農業生產構成了嚴峻挑戰。根據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溫度升高、降雨模式改變和干旱頻發,將加劇糧食和水資源的不安全性,擴大糧食產量的年際波動幅度。這種氣候沖擊不僅影響短期糧食供給,更通過改變農業生產函數,對糧食系統的長期穩定性產生深遠影響。與此同時,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動蕩進一步凸顯了全球糧食供應鏈的脆弱性。以俄烏沖突為例,其引發的全球糧食價格指數飆升,暴露出高度全球化的糧食供應鏈在地緣政治風險面前的脆弱性。全球糧食貿易的\"中心-外圍\"結構使得主要出口國的政策調整可能引發全球性市場波動,這種系統性風險在新冠疫情后表現得尤為突出。從需求側來看,全球人口增長與消費結構升級正在重塑糧食安全格局。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糧食安全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4—2033)》預測,未來10年,中國糧食自給率有望提高至91.5%,但大豆等品種的對外依存度仍將超過80%。這種結構性矛盾在全球化逆流和氣候變化疊加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突出。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運用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構建\"生產-流通-環境\"三位一體的分析框架,深入探討中國糧食安全韌性建設的實踐路徑。研究重點關注以下問題:第一,如何突破生產系統面臨的技術瓶頸與資源約束?第二,如何構建更具韌性的糧食供應鏈體系?第三,如何提升糧食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系統分析,以期為破解\"高產低效\"和\"供需錯配\"等現實問題提供新的理論視角和政策啟示。
(一)生產端:產量可觀但潛力待挖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4年全國夏糧總產量達14989萬噸,相較于2023年增加了362.7萬噸,實現了2.5%的增長。其中,小麥產量達到13822萬噸,比2023年增加365.8萬噸,增長幅度為2.7%。這一數據表明我國夏糧產量在2024年保持了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盡管2024年全國夏糧單位面積產量達到5628.0公斤/公頃,較2023年增加135.4公斤/公頃,增長2.5%;小麥單位面積產量為5985.8公斤/公頃,較2023年增加150.4公斤/公頃,增長2.6%,但整體單產水平與美國等糧食生產強國相比,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有限耕地面積下糧食產量的進一步增長。此外,根據農業村部數據,耕地退化面積占比超40%,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耕地退化直接影響土地的生產能力,使得糧食生產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隨著時間的推移,若不能有效遏制耕地退化趨勢,糧食產量的穩定增長將愈發困難。
(二)流通端:效率與成本問題凸顯
糧食生產與消費存在明顯的區域不平衡。東北地區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而南方地區是主要的糧食消費區,糧食跨省流通高度依賴鐵路運輸,因此“北糧南運”成為糧食流通的主要模式。這種運輸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糧食的大規模運輸,但也存在諸多問題。物流成本占糧價比重較高,過高的物流成本壓縮了糧食生產和銷售環節的利潤空間,影響了糧食產業的經濟效益。同時,供應鏈冗余度不足,這意味著在面對突發情況時,糧食流通的應變能力較弱。一旦鐵路運輸出現故障、極端天氣影響交通或者其他意外情況,糧食的正常流通可能受阻,進而影響糧食的供應穩定性。北糧南運入關僅有一條鐵路線,通貨能力明顯不足。長途運輸時如果趕上車皮緊張,企業就需要付出高額的“請車費”,這進一步增加了運輸成本。再加上港口倉儲費、沿路糧食損耗等各種環節的費用,這樣的高成本給糧食流通帶來了巨大壓力。
(三)儲備端:規模領先但設施待優
我國中央儲備糧規模全球第一,為應對糧食供應短缺、穩定市場價格提供了堅實保障。政府儲備糧規模結構布局持續優化, 36個大中城市主城區和市場易波動地區成品糧油儲備達到15天以上。大規模的儲備糧在應對糧食供應短缺、穩定市場價格等方面發揮著“壓艙石”作用,展現出我國在糧食儲備方面的強大實力。然而,基層儲備設施老化問題突出,這會影響糧食的儲存質量和期限,增加糧食損耗的風險。我國部分地區的基層儲備設施由于年久失修,存在設施陳舊、技術落后等問題,導致糧食在儲存過程中易受潮濕、蟲害等因素的侵害,從而降低了糧食的品質和儲存期限。應急加工能力區域分布不均,使得在面對地區性糧食需求激增或突發事件時,無法迅速有效地進行糧食加工和調配,影響應急保障的及時性。但隨著對糧食儲備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也在加大對基層儲備設施的改造升級投入,優化應急加工能力布局,以提升糧食儲備的整體韌性。
(四)市場端:價格波動與需求變化
2024年第二季度,我國小麥新陳交接,新麥豐產上市,質量較好,但小麥市場價格在供強需弱格局下持續下跌。以全國小麥現貨價格為例,2024年初為2842元/噸,到6月底降至2505元/噸,跌幅達9.14%。糧價下行壓力較大,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現象依然存在,這使得依靠托市收購促農增收的空間越來越小,嚴重影響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全球經濟增長率在過去幾年中持續放緩,且預計未來幾年內增長動能仍將保持溫和。這種全球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對糧食等大宗商品的需求產生了負面影響。全球糧食市場面臨諸多不穩定因素,如黑海糧食運輸協議擱淺、印度禁止大米出口政策等。這些不穩定因素增加了我國糧食進口的不確定性,盡管我國推動糧食進口來源地和品種多元化,但全球市場的波動仍可能對我國糧食供應和價格產生沖擊。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也面臨下行壓力,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時有波動,反映出市場需求的不穩定性。這種經濟環境導致糧食加工和消費領域的需求增長乏力。
(一)生產系統韌性不足的結構性矛盾
1.資源剛性約束加劇
一是耕地質量退化,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養育近20%的人口,但耕地總量趨緊,后備資源不足,18億畝耕地紅線面臨保護壓力。盡管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推進,累計建成超10億畝,但土地退化、污染等問題仍威脅耕地質量,東北黑土層年均流失0.3-1cm,華北平原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平均含量約為10-14g/kg。二是水資源短缺,農業用水占全國用水總量的60%以上,但淡水資源僅占全球6%,且分布不均,農業用水效率系數0.569,低于發達國家0.7-0.8水平,節水技術推廣仍需加強。三是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干旱、洪澇等災害頻發,直接影響糧食穩產。例如,如2023年“爛場雨”與高溫干旱天氣交替發生,給糧食生產帶來挑戰。四是勞動力老齡化,農業從業者年齡較大,學歷較低。
2.技術瓶頸制約顯著
一是種源對外依存,蔬菜種子進口依存度較高,我國蔬菜種子進口依存度達到15%,其中一些關鍵蔬菜品種如番茄、西蘭花、胡蘿卜、菠菜和洋蔥的種子進口依賴度更高。這導致我國在這些蔬菜品種上缺乏自主可控的種源,存在被國外種源供應商卡脖子的風險。我國白羽肉雞種源長期依賴進口,每年需引進大量祖代肉種雞。雖然近年來我國自主培育了一些白羽肉雞品種,但市場認可度仍需時間進一步提升,且國產品種在進口品種中的占比仍然較低。二是農機裝備短板。我國丘陵山區占耕地面積的1/3,但受限于地形復雜、地塊分散等因素,農機裝備在丘陵山區的應用受到較大限制。目前,丘陵山區的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僅為53.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約20個百分點。我國農機裝備的研發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在高端農機核心技術及關鍵零部件的研發方面。這導致我國高端智能農機的市場占有率極低,無法滿足現代農業對高效、智能、精準作業的需求。三是數字鴻溝。農業數字經濟滲透率10.5%,低于工業24%和服務業44.7%水平,農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明顯滯后。與工業和服務業相比,農業在利用數字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拓展市場渠道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
(二)供應鏈韌性存在的系統風險
1.流通體系脆弱性
一是冷鏈物流缺口,果蔬冷鏈流通率僅22%,腐損率達15%,從宏觀層面看,高腐損率削弱了我國糧食(包括果蔬類)供應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降低了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量。從微觀層面講,對于農戶和經銷商而言,意味著收入減少和經營風險增加。二是成品糧區域性儲備布局不均衡,糧食儲備在城市與農村、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存在差距。城市和發達地區相對儲備設施較好、儲備量較足,而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儲備設施落后、儲備規模較小,在糧食供應緊張時,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更易出現供應困難。三是跨國供應鏈風險,大豆對外依存度80%以上,高對外依存度意味著我國大豆供應高度依賴進口,容易受到國際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的供應鏈風險。海運通道單一化,一旦主要海運通道出現擁堵、事故或受到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糧食運輸將受阻,可能引發國內糧食市場的不穩定。
2.市場波動傳導機制
一是價格調控滯后,部分糧食政策在調整過程中,新舊政策之間缺乏平滑過渡。如玉米臨儲政策取消后,市場失去了重要的價格穩定器,而后續的價格支持和調控政策未能及時有效填補空白,導致玉米市場波動幅度擴大37%,凸顯了政策銜接不暢對糧食價格穩定性的沖擊,影響了糧食安全的韌性。二是金融工具缺失,農產品期貨品種覆蓋率不足,許多重要的糧食作物和相關農產品缺乏對應的期貨品種,使得這些農產品在市場價格波動時,缺乏有效的套期保值和價格發現工具,無法通過期貨市場來鎖定價格、規避風險,增加了市場主體面臨的不確定性。三是信息孤島效應,糧食產業鏈各環節的數據共享率低,全產業鏈數據共享率低,信息孤島現象嚴重。種植、倉儲、加工、銷售等環節之間的數據難以有效流通和整合,導致市場信息不完整、不準確,無法形成對糧食市場的全面、準確判斷,影響了市場主體的決策效率和準確性。
(三)氣候變化引發的韌性重構壓力
1.極端天氣常態化
我國農業系統正面臨氣候風險復合化與災害鏈式傳導的雙重挑戰。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農業受災面積約50萬km2,受災面積最大的兩類自然災害類別旱災和水災,其中,旱災平均受災面積占災害總受災面積的53.71%,其次是水災,占24.93%,形成\"旱澇急轉\"的新型風險模式。氣候變化加速了病蟲害的變異進程,以小麥條銹病菌為例,其新小種出現周期已從以往的較長時間縮短至3 - 5年。這種快速的變異使得現有的病蟲害防治手段難以應對,極大地增加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難度和成本,嚴重影響小麥等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
2.適應能力建設滯后
一是抗逆品種的培育和推廣尚不能滿足實際需求。例如,耐高溫、耐旱、抗澇等抗逆品種的覆蓋率低,難以滿足實際需求,這意味著在極端高溫天氣下,大量水稻作物仍面臨減產甚至絕收的風險。二是基礎設施韌性赤字,高標準農田建設存在顯著的空間-功能錯配,智能灌溉、地力監測等配套設施覆蓋率低,難以有效應對極端氣候事件。三是農業保險市場失靈情況凸顯,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和自然條件的約束,經營成本通常較高。我國農業保險深度(保費收入/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5%,而發達國家一般在2%以上,農業保險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風險保障機制,其發展的滯后使得農民在遭受自然災害和病蟲害損失時,難以獲得足夠的經濟補償,無法有效緩解農業生產面臨的經濟壓力,阻礙了農業經濟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的韌性提升。
(一)生產系統韌性提升策略
1.破解資源剛性約束
一是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建立“黑土地保護區—中低產田改良區—后備資源開發區”三級空間管控機制,推廣東北黑土區“免耕+秸稈深埋+有機質提升”技術包,建立東北黑土區土壤有機質提升示范區,減慢黑土層流失速率,推廣華北平原秸稈炭化還田技術,構建“有機肥替代+綠肥輪作”模式,有力提升土壤有機質。實施耕地健康賬戶制度,將土壤碳匯量納入生態補償核算體系。二是發展數字孿生灌溉系統,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現農田用水精準調控,提升農業用水效率系數,推行“水權交易+節水獎勵”制度,在黃河流域試點農業用水市場化交易平臺,推廣耐旱作物品種(如晉麥84號),在華北地區建立節水型種植結構示范帶。三是實施“學歷教育+技能認證”雙軌制,建立農業經理人職業資格標準體系,創建縣域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通過“全程托管+環節外包”模式破解小農戶老齡化困局
2.突破技術瓶頸制約
一是實施種業振興專項行動,建立種業專利共享池,推動科研院所與頭部種企組建創新聯合體攻克白羽肉雞等“卡脖子”品種,建設種業大數據平臺,實現從種質資源評價到品種推廣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二是研發丘陵山區微型智能農機裝備,開發基于北斗導航的無人駕駛耕作系統,實施農機購置“以舊換新”政策,對智能農機給予購置補貼,建設區域性農機共享平臺,實現高端裝備跨區域調度使用,三是構建“1+N”數字農業云平臺(1個國家級數據中心+N個特色產業數字化基地),推廣人工智能物聯網種植決策系統,實現主要作物生產管理數字化,建立農業數據要素交易市場,完善數據產權界定與價值分配機制。
(二)供應鏈韌性強化路徑
1.流通體系現代化改造
一是建設“骨干冷鏈基地+田頭小型倉儲”三級網絡,推廣光伏冷藏集裝箱技術,制定農產品冷鏈標準體系,實行腐損率與物流企業稅收優惠掛鉤機制,發展“共享冷鏈”模式,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冷鏈資源跨主體協同調度。二是建立“5+3+2”儲備結構(中央儲備50%、區域儲備30%、企業社會責任儲備20%),開發儲備糧動態輪換模型,運用大數據預測優化儲備規模和區域分布,試點\"藏糧于企\"計劃,對承擔儲備任務企業給予倉容建設貼息貸款。三是實施進口替代工程,在東北平原建設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生產基地,構建“一帶一路”糧食走廊,與黑海地區、東南亞國家建立長期供應協議,發展遠洋糧食運輸船隊,提升我國在全球糧食海運市場的話語權。
2.市場機制完善
一是構建多元供應保障體系,鼓勵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多元化,扶持中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協同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糧食種植、倉儲和物流等環節,提升供應鏈的靈活性和穩定性。二是建立基于機器學習的糧食價格預警系統,實現波動提前3個月預測,發展“保險+期貨”新型工具,試點玉米收入保險與期貨期權組合產品,構建彈性收儲制度,設置市場價格帶自動觸發收放儲機制。三是制定農業數據共享標準,強制要求產業鏈主體開放關鍵數據接口,建設國家糧食安全大數據平臺,整合生產、流通、消費全鏈條數據,建立市場信息分級發布制度,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三)氣候變化適應策略
1.風險抵御能力建設
一是強化氣候適應性育種技術創新,著力構建一套完善且高效的氣候適應性育種技術體系。聚焦C4水稻光合效率提升技術,開展深度科研攻關。同時,大力發展基因驅動技術防控病蟲害,縮短抗性品種研發周期,使農作物能夠更快地獲得針對新型病蟲害的抗性,增強農業生產對病蟲害威脅的抵御能力。二是構建作物抗逆性評價云平臺,實現品種適應性智能匹配,提升農業生產的穩定性。三是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2.0工程,集成智能灌溉、地力監測等功能模塊,為科學施肥提供依據,保持和提升土壤肥力。建設“海綿農田”系統,模仿海綿城市的理念,增強農田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能力,有效應對洪澇和干旱等極端天氣。在長江流域推廣生態溝渠+蓄水濕地模式,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態保護。四是發展垂直農業設施,在城市周邊建設模塊化植物工廠集群,提高城市農產品的自給率,增強城市農業系統對外部風險的抵御能力。
2.風險分散機制
一是創新保險產品體系,開發氣象指數保險產品,基于衛星遙感數據實現災損自動定損,同時,試點\"產量保險+價格保險\"組合產品,從產量和價格兩個維度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保障,穩定農民的基本收益,降低因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雙重風險。二是建立巨災風險分散機制,通過發行農業巨災債券轉移系統性風險,這種方式能夠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增強農業抵御巨災風險的能力。三是創建農業碳匯交易市場,將保護性耕作,如免耕、少耕、覆蓋種植等措施產生的碳匯納入交易體系,實施耕地輪作休耕生態補償機制,明確“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鼓勵農民積極參與生態保護,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四是發展農業生態銀行,通過發行綠色債券支持氣候適應性項目建設。
參考文獻:
[1]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人民日報,2022年11月9日.
[2]國家統計局關于2024年夏糧產量數據的公告,國家統計局官網, 2024年7月12日.
[3]張曉亮.服務國家糧食流通體系建設路徑探析[J].農業發展與金融,2024,(10):46-49.
[4]霍曉通,段亞坤.糧食安全視角下地方成品糧油儲備的挑戰與對策[J].糧食問題研究,2024,(06):40-42.
[5]王浩.秸稈還田方式對黑土凍融作用的影響[D].沈陽農業大學,2023.
[6]韓振國,盧麗麗,劉智洋,等.我國種業對外開放發展現狀與趨勢展望[J].農業經濟,2023,(07):15-17.
[7]徐靜,朱玉,戴盼倩,等.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過程優化研究[J].中國農機化學報,2024,45(02):115-121.
[8]蔡薌寧,馬杰,劉曉波,等.氣候變化對延伸期預報的影響[J].沙漠與綠洲氣象,2024,18(01):12-19.
[9]任靜儒,張苗,游士兵.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產量和宏觀經濟的影響研究[J].科學決策,2024,(08):55-79.
[10]羅雪怡.數字經濟賦能糧食體系韌性:作用機理與實證檢驗[J].當代農村財經,2024,(12):2-6.
[11]陳志鋼,胡霜.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安全的影響與應對策略[J].農業經濟問題,2024,(10):44-56.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food security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ual circulation
Yu Haichao Cao Haiyi Yu Xiuli
Abstract: Food security resilience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food systems to maintain stable supply and reasonable prices in the face of external shocks. In the context of \"dual circul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food security resilie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sur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cope with global uncertain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production-circulation-environment\", discusses the path of food security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China’s food security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Keywords: food security; resilience building; Theory o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作者單位:大連海洋大學)
責任編輯:李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