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雙減”的背景下結合課程標準“少而精”的原則,以“說學做”預學單為支架,精心設計預學內容,為學生搭建自主感知、理解知識到生活實踐、自主學習的腳手架。建立在家校合作基礎上,引導學生定向預習,帶著問題在課堂上尋找答案,教師的課堂不是從零開始,從而做到教師和學生都是“心中有數、手中有策”,在一定的基礎上建起“知識的高樓”。
〔關鍵詞〕" 小學科學;預學單;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3" " 0061-03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強調,學校應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創新作業類型方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目前作業多是在課上或課后鞏固、加強的類型。為此,筆者通過減少課后作業,增加課前“說學做”預學單作業,創設真實情境、面對真實問題,助力課堂更有針對性,從而幫助學生一步步搭建思維模型,并在實踐中內化,最終回歸生活本質。
一、研究緣起
(一)問題發現及設計緣起
類型少、設計固化。減少書面、機械反復的紙質習題強化記憶。過度在意某個知識點是否掌握,學生容易產生厭倦,盡量以學生自己發現為主。
空間窄、互動簡化。一般都在課堂上進行簡短的幾分鐘問答或練習,很難了解學生的前概念。而且由于課堂時間緊,師生之間的互動因為時間關系會更少。
“我覺得與學生覺得”。信息化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和內容很多,教師不能總是停留在“我覺得”,而是需要借助預學單及時引導學生梳理紛繁的信息。
(二)設計原則
基于生活,設計簡單易行的預學單,將復雜的內容簡單設計,提取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或應用,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鼓勵學生多實踐。
走出課堂,打造生活預學空間,突破課堂時間空間的局限,充分挖掘家庭、校園和社會資源,建立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立足特點,說學演繹預習內容,采用班級圈分享打卡、優秀作業展示,教師及時評價,同學給予鼓勵和建議,以適合小學生特點的方式,充分發揮預學單作用。
二、真情境預學單助力搭建思維模型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水”單元聚焦《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核心概念1“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下“空氣與水是重要的物質”中的部分內容,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讓其理解水的蒸發和凝結現象,在此基礎上了解云和霧、露和霜、雨和雪等天氣的形成。實現了利用科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現象的能力提升。
2.目標設計(如表1)。
4.學情分析。水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最熟悉的物質。學生通過一、二年級的科學學習以及日常生活經驗,對水蒸發已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知道水存在形態差異。但學生對水的形態轉化、溫度的影響大多為日常生活經驗的總結,尚未形成科學化、系統化的認知。因此,教師要力求通過生活情境的預學促使學生對水的日常經驗轉化為理論化的科學觀念,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預學過程設計
圍繞水的三態變化,以1~4課內容為主設置4個“說學做”預學任務,在課前培養學生的觀察現象、發現問題、做出猜測的能力,在頭腦中初步建立水三態變化模型初態(如圖1)。
(2)模型建構歷程
在真實情境的基礎上,實現學生從“雪糕融化”“冰川融化”到“熱量轉移”的過渡,初步形成前概念模型。
3.模型建構《水的奇幻旅行》
建立在前兩份預習單的基礎上,進行預習作業自選,學習用科學的方式表達猜想,進一步推動熱量與水的形態變化之間的思維模型。
(1)預學單三《水的奇幻旅行》預學單自選超市(如表5)
(2)作業評價量表(如表6)
4.內化模型《自然界的水》
經過預學單的鋪墊+課堂學習,學生成功構建水的三態變化模型(如圖2)。核心素養導向下的科學探究活動不應僅滿足于科學知識或科學技能的習得、過程與方法的落實等,更應實現科學知識、技能的融通與應用以及科學核心素養的生成。因此,預學單拓展等活動將已有認知外顯化。
藏不住了!整個朋友圈都知道杭州下雪了!
2022年2月7日,上學第一天,鵝毛般的大雪漫灑杭州!教室里是不是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驚嘆?同學們是不是紛紛打起了雪仗?
大自然的水可以變幻成很多天氣現象,根據周末的視頻指導,一起做個有趣的水循環模型吧!
結合視頻,學生可以借助家庭材料簡單模擬自然界“水循環”,了解到大自然的水循環會形成雨、雪等天氣現象,對人類生活至關重要,這種變化時刻發生。
三、活動反思
經過在三、四年級進行預學單的嘗試,我有收獲也有許多反思。
培養預習意識,與家長手牽手,借助多方力量,訪談、調查,及時了解學生的預學情況、預習習慣,為預學成果提供展示的平臺。鼓勵積極預學,獎勵優秀預學,以榜樣作為帶動,激發全體學生的預學熱情。保持作業“新鮮感”,低頻高效,在每個單元起始課,結合生活現象的說與做模式,進行多樣化預學活動。
教會預習方法,課內外結合,以預學單引導、課外為主的方式,讓學生放手去學,以課堂為平臺展示他們的成果,進行指導和評價改進,為課堂教學打下基礎。手把手教方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建立現象與知識的聯系。
參考文獻
[1]姚楊海,張旭鵬.重視問題串設計促進有意義學習[J].物理教學,2017(1):32-35.
[2]胡衛平.深入理解科學思維,有效實施課程標準[J].課程·教材·教法,2022(8):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