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京市九龍中學依托青山場域資源優勢,開展以“青山耕讀”為主題的校本勞動教育實踐,引領學生在勞動中學習、創造和體悟,幫助學生提升欣賞勞動美、創造勞動美、體悟勞動美的品格,達成勞以立美的育人追求,培養具有耕讀情懷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耕讀;勞以立美;品格提升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12-0040-03
勞動作為人的本質屬性,承載了培養人的品德、智力、體力等素質的社會功能。通過勞動教育促進學生發展,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教育功能已成為當前學校勞動教育普遍遵循的價值準則。南京市九龍中學(以下簡稱“九龍中學”)依據《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學校實際出發,以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勞以立美的‘學·創·悟’行動”為依托,積極開展勞動教育的項目研究。通過“學·創·悟”行動,開展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引導學生感知美、發現美、創造美,形成勤儉、勤勉、勤懇、勤奮、尚美、進取、創新、奉獻等美好品格。
一、基于現實需求的“青山耕讀”設計理念
(一)厚植家國情懷的需要
勞動不僅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還是鑄就強國夢的保障。為增強學生對勞動的情感認同、理性認知和實踐自覺,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動力,厚植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樸實情懷,九龍中學以校園和南京霸王山為勞動學習場域,積極開展以“青山耕讀”為主題的校本勞動教育實踐。“青山”指與學校融為一體的霸王山,是學生的天然學習場。“耕讀”是結合鄉土的自然閱讀,是認知與實踐的高度統一,是知行合一的時代表達。
(二)建立品格提升體系的需要
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行動,需要學校從實際出發,尊重規律,注重實效,努力建立場景多樣、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品格提升體系,讓新時代勞動教育真正落地生根。九龍中學從學校實際出發,建構學科融合和因地制宜的“青山耕讀”課程體系,創生勞動場域、豐富課程內容、設計特色活動,并完善以“青山耕讀”為特色的學生成長評價機制。
(三)培育時代新人的需要
九龍中學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根據校情、學情特點,確立了“勤學不輟、樂善不倦、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育人目標。學校堅持“五育”融合,以勞動教育為載體,讓學生在勞動中欣賞勞動場域的美、創造勞動成果的美、體悟勞動品格的美,培養學生尊勞動、會勞動、愛勞動的品格,成長為具有耕讀情懷的時代新人。
二、基于校本實際的“青山耕讀”實踐路徑
學校以場域創生、課程建構、活動開展、成長評價四大行動為抓手,讓學生在勞動中學習、在學習中勞動,在勞動中創造、在創造中分享,在勞動中體驗、在體驗中覺悟,在“學·創·悟”的過程中實現勞以立美的育人目標。
(一)創生“青山耕讀”實踐場域
學校依托霸王山原生教育資源,從落實勞以立美的“學·創·悟”行動需要出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構建“青山耕讀”實踐場域。
1.共辟勞動實踐園地
學校組織師生在霸王山下開辟了“瑤圃”“萃園”兩處勞動基地,并將基地分配到每一個班級,由班級認領,分別開展蔬菜、藥草的種植實踐。學校還沿著山腳和山間道路設立花卉種植區,種植果樹,開辟棉花、小麥、紅薯種植區,形成集蔬菜、藥草、花卉、果樹等于一體的多維種植實踐基地。
2.完善勞動文化設施
學校組織學生為本班的勞動實踐責任田命名,并手繪班級個性銘牌,表達班級對勞動的獨特理解。學校在“瑤圃”“萃園”實踐基地里設計了“青山耕讀”主題文化墻,營造濃郁的“青山耕讀”文化氛圍,為學生在勞動實踐的同時感受中國農耕文化的魅力提供了學習資源。山道溝渠里還安裝了太陽能水凈化及無土栽培裝置,為學生學習現代農業科技、培養學習農業科技的興趣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二)建構“青山耕讀”課程體系
學校以青山、耕讀為主題,以勞以立美為主旨,以“學·創·悟”行動為路徑,開發和實施“青山耕讀”課程。
1.勞動基礎課程
勞動課是勞動教育的基礎課程。學校按照國家課程計劃開足勞動課,培養學生勞動技能;開設包括種植、手工、烹飪等勞動選修課,為學有所好、學有專長的學生進一步提升勞動能力搭建課程平臺。勞動課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勞動技能,也讓他們在勞動中欣賞、創造、體驗勞動的美。
2.勞動綜合課程
學校圍繞青山、耕讀主題,立足學科融合實踐,充分挖掘學科里的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各學科骨干教師按照“一學期、兩主題”的要求,分年段編寫系列化學科融合勞動課程,并在本學科的課時中落實課程實施。學校通過全學科的勞動課程實施,從人文與科學兩條線探尋學科里的“青山耕讀”,在推進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過程中追求學科里的勞以立美育人目標。
3.勞動品德課程
學校深刻認識到班會課在學生勞動品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統籌設計和實施三學年的勞動教育主題班會,讓學生在知、情、意、行的教育經歷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激發積極的勞動情感,從而形成參與勞動的行動自覺。
(三)開展“青山耕讀”特色活動
學校堅持從實際出發,以“青山耕讀”為育人主線,以“學·創·悟”行動為實踐路徑,傳承和創新校本化特色勞動活動,對原有的校本特色勞動活動進行系列化設計與實施,構成了以學雷鋒、植樹節、青山誦讀、冬季防護為主要內容的“四青山”特色系列活動,以及以春種秋播、家務競賽、端午與春節、豐收節為主要內容的“四耕讀”特色系列活動。這些特色活動覆蓋家庭、學校、社會,涉及種植、家務、文創、傳統文化傳承等多方面,讓學生在接受課程教育的同時,參與豐富有趣的課外主題活動,使得項目建設的“學·創·悟”行動實踐路徑更加清晰。
(四)完善“青山耕讀”評價機制
1.“幸福龍章”——過程性評價
學校根據校本“幸福龍章”評價體系中的勤勞、明禮、守紀、友愛、好學、才藝、創新等標準,評價學生的階段性表現。同時,結合具體課程和活動內容,評選表現突出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從階段性評價中獲得持續激勵,增強對勞動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2.“青山記錄冊”——表現性評價
學校設計了《我與青山共成長》學生行動記錄冊。記錄冊根據勞動課程和勞動特色活動分年級編制,讓學生記錄自己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學、創、悟表現,撰寫所見、所聞、所做、所思、所感。同時,教師作為評價的主體,也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在師生共同的評價中促進項目有序推進,達成勞以立美的育人目標。
三、基于項目實施的“青山耕讀”實踐成果
(一)形成“青山耕讀”的教育理念
九龍中學依托青山教育資源,以勞動基地課程與實踐活動打造耕讀校園的特色教育品牌,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傳統耕讀文化,踐行陶行知先生的耕讀教育思想,賦能生態文明,使耕讀從傳家生活方式逐步演化為在繼承中創新的學校辦學理念。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九龍中學以實踐與理論并行并重、“耕”與“讀”相促相融的教育模式,詮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新路徑。
(二)實現勞以立美的價值追求
九龍中學聚焦勞動育人價值的實現,不僅以勞動教育傳授學生勞動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成為懂勞動、會勞動、愛勞動的時代新人,而且注重勞動教育中的美育,引導學生欣賞美的勞動對象、創造美的勞動成果、體悟美的勞動品德,以勞動教育促進學校美育,在勞動教育與美育的融合中,提升學生品格修養。
(三)詮釋師生發展的全新內涵
九龍中學將師生發展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目標,在傳統的促進教師學科教學能力提升和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將傳承耕讀文化、追求耕讀勞動蘊含的美育價值作為師生發展的新目標。項目通過構建以課程、活動、評價為路徑,以“學·創·悟”為主線的勞動育人范式,形成勞動教育提升學生品格、促進教師發展的實踐新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