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同伴交往;LECSR模型;心理輔導課;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12-0091-03
【設計理念】
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隨著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同伴逐漸成為他們的重要他人。他們在同伴相處的過程中難免產生矛盾。如果矛盾得不到解決,他們可能會在人際交往中失去信心。根據課前的問卷調查,五年級學生對如何增進友情,化解人際矛盾的話題比較感興趣。本課聚焦“同伴交往”主題,運用團體動力學理論和沖突管理工具“LECSR模型”,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同伴矛盾的有效方法,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增強自信心,促進良好同伴關系的建立。
【教學過程】
一、暖身活動:友情運動場
教師播放音樂視頻《我們都是好朋友》,帶領學生一起做音樂手勢操。
教師:“你是我的好朋友,一直陪在我左右”,這樣的友情多么美好。同學們,你平時和朋友是如何相處的?
學生1:我們經常一起出去玩,一起學習。
學生2:我們是閨蜜,但有時候也會鬧矛盾。
教師:我們與朋友相處時難免磕磕碰碰。現在有兩名同學正為此事苦惱。我們一起看看怎么回事。
設計意圖:通過暖身活動,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距離,引出本課主題。
二、轉換階段:友情加油站
教師播放情景劇視頻。視頻內容為丹丹和孫甜這對好朋友在相處過程中因矛盾發生激烈沖突的故事。如丹丹時常有意無意地貶低孫甜喜歡的偶像,或與他人交談時忽視孫甜的感受;孫甜有時無法理解丹丹的行為。這些小矛盾逐漸積累,最終導致兩人大吵一架。他們的友情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學生觀看視頻,思考兩個問題:孫甜為何有那么強烈的情緒反應?丹丹的情緒有什么變化,從哪些細節可以看出來?
教師:視頻中的孫甜為何有那么強烈的情緒反應?
學生3:丹丹總是不認真聽孫甜說話,經常打斷。
學生4:她本來和孫甜走在一起,結果自顧自和別的同學走了,都沒有征求孫甜的意見。
教師:丹丹的情緒有什么變化,從哪些細節可以看出來?
學生:丹丹從困惑到無奈,還有點傷心。如丹丹面對孫甜突然要回教室時感到很困惑。
教師: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在和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善于傾聽,理解他人感受,事先征得同意等能夠有效減少矛盾,讓關系更融洽。
教師板書“傾聽、理解他人、征得同意”三個關鍵詞。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情景劇,引導學生總結出同伴交往中減少矛盾沖突的方法。
三、工作階段:友情調解團
教師:她們的友情遇到了波折,如果想化解矛盾,可以怎么做?
PPT出示討論問題:如果你是丹丹,想要修復和孫甜之間的友誼,會怎么做?如果你是孫甜,要修復和丹丹之間的友誼,會怎么做?
學生小組討論,并派小組代表發言。
小組1:我們先主動跟孫甜道歉,尊重她的興趣愛好,送她一些“愛豆”周邊,不隨便評價她的“愛豆”。
教師提煉出“主動道歉、互相尊重”兩個關鍵詞并板書。
學生提問:如果道歉了,她不原諒你怎么辦?
學生1:我們雖然不能保證一道歉就會獲得原諒,但是可以先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
學生提問:為什么要我們主動呢?孫甜也有不對的地方。
學生2:如果真的很在意朋友,主動一點也沒有關系。
教師:我很贊同你們的觀點,道不道歉是我們能做的,原不原諒是對方的事情。如果在意這個朋友,主動出擊是個好辦法。
小組2:我們覺得要先自我反省,平時多觀察了解孫甜的喜好,多聊她感興趣的話題,買一些小禮物送給她。
教師提煉出“增進了解、自我反思”兩個關鍵詞并板書。
學生提問:為什么要迎合孫甜的喜好呢?我們喜歡的東西不一樣。
學生3:我們的意思是不應該否定別人喜歡的東西。了解她的喜好只是想找到共同話題,這樣就容易產生共鳴。
教師:和朋友相處,不盲目迎合他人,但應懷有同理之心;即便我無法認同你的觀點,我仍愿意接納并理解你的做法。
小組3:我們的方法和前面兩組差不多。不同之處是我們覺得要等彼此心情平靜后再道歉。
教師提煉出“平復心情”這一關鍵詞并板書。
教師:三個小組的發言都很精彩。接下來聽聽“孫甜”們又會怎么做。
小組4:我們認為,孫甜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如希望丹丹不要隨意打斷自己說話,也不要一聲不吭就和其他人走了。
學生提問:如果丹丹一直都這樣,改不了怎么辦?
學生4:改變別人很難,但可以改變自己。如果丹丹身上有值得我和她交往的優點,我也會努力接納她的不足之處。
教師提煉出“相互接納”這一關鍵詞并板書。
教師:剛才幾名同學的發言引人深思。我們和朋友相處時要求同存異,適度的接納很重要。
小組5:我們的方法是給丹丹道歉,送她禮物。如果孫甜覺得親自道歉沒面子,可以請共同的好朋友幫忙。
教師提煉出“求助他人”這一關鍵詞并板書。
教師:求助他人也是很好的方法。
小組6:我們的方法和其他組差不多。但是我們組有一個疑惑——明明是丹丹惹孫甜生氣,還要孫甜給她買禮物、道歉,是不是太委屈了?
教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其他同學怎么想的?
學生5:我們是朋友,朋友之間不要太計較誰先道歉。視頻中,丹丹說孫甜經常不理她這說明孫甜也有不對的地方。因此,我們覺得孫甜先道歉也可以。
教師:朋友之間產生矛盾并不可怕。如果能妥善解決,不僅可以增進感情,還能提升交往能力。就像同學們說的,朋友之間如果真的在意彼此,主動一點又有什么呢?6個小組的精彩發言讓我們深受啟發。這些方法就像是友誼路上的指示牌。如果哪天和朋友鬧矛盾了,你可以運用這些方法調整心情、收獲友誼。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探討,分享與問答,破解LECSR模型的“解決問題”這一難點,提升學生思辨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結束階段:友情穿梭機
教師:同學們,你和朋友交往時有沒有遇到類似“孫甜和丹丹”這種情況?現在有一架“友情穿梭機”,可以讓你回到當時的場景。你有什么話想對當時的自己或朋友說嗎?請閉上眼睛思考一下。
學生1:我想對當時的自己說,其實先道歉并不代表認輸,而是體現了自己的格局。
學生2:我準備周末放學時和朋友說,其實很喜歡你的“愛豆”,只是當時嘴硬。
教師:感謝分享。希望同學們都能擁有追尋友情的勇氣與智慧。人生路上和你的“友情搭子”,一起歡樂,一起憂愁。
設計意圖:通過回憶與表達,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由助人到自助,以積極的態度解決同伴交往中的矛盾,提升幸福感。
【教學反思】
本課通過課前問卷調查,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同伴交往現狀和需求設計幫助他們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筆者借助“LECSR模型”,通過音樂手勢操、情景模擬和小組討論等環節幫助學生習得減少同伴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引導學生:認知層面,借助情景劇幫助學生認識矛盾的產生原因;情感層面,通過小組討論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他人的情緒;行為層面,利用回憶和對話引導學生實踐運用。多層次的設計使學生不僅理解了同伴交往的重要性,還掌握了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點評】
總體而言本節課有以下三個亮點:一是選題精準,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由于同伴交往主題很大,選擇學生感興趣,又能解決共性問題的切入點是關鍵。授課教師通過課前問卷調查了解學情,聚焦學生“痛點”問題展開教學,這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二是科學有效,助力課堂教學。該課運用團體動力學原理,結合沖突管理工具LECSR模型架構課堂,貼合學生,“一課一得”。三是形式多樣,激發團體動力。該課從“暖身活動”到“友情穿梭機”,全程都在激發和喚起學生的交往經驗和情感共鳴,團體動力十足。
(點評嘉賓:紀詠蓮,浙江省麗水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心理健康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