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人際沖突;認知行為療法;團體心理輔導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12-0078-02
一、陷入人際沖突的小琳
小琳(化名),八年級女生,在班主任的建議下來到心理輔導室。她表示近期與要好的朋友小美(化名)產生了矛盾,導致班級同學分成兩個對立的“小團體”。據她描述,這場矛盾源于一次小組活動分組,由于意見不合,兩人關系惡化,進而影響到與其他同學的交往。班主任反映,兩人之間的對立狀態已經持續近一個月,影響到班級氛圍和學習秩序。
二、人際沖突的根源
我與小琳深入交談后發現這次人際沖突主要源于三個方面。一是認知與情緒方面,小琳在看待問題時常常采用“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將矛盾完全歸因于對方,易陷入負面情緒,并且采取對抗或回避的應對方式。二是溝通方面,小琳習慣用指責和批評來表達不滿,小美在班級群內的負面言論加劇了矛盾。三是群體效應方面,原本兩人之間的矛盾演變為班級“小團體”的對立,使問題復雜化。
基于上述分析,我與小琳共同確定輔導目標為建立理性思維方式,提升情緒管理能力,掌握有效溝通技巧,消除“小團體”對立,重建和諧的同伴關系。
三、輔導過程
1.建立信任,共情理解
第1次輔導,小琳略顯拘謹,在訴說與小美的矛盾時充滿委屈和憤怒,她說:“都是小美的錯。上次小組活動時,小美擅自換組員,完全不考慮我的感受。她還在班級群里說我不配合。現在,班上同學都躲著我。”我采用積極傾聽和共情的技術,通過點頭、適時的眼神接觸等非言語行為傳達理解和接納,同時運用“反映技術”回應她:“聽起來這件事讓你感到很受傷。你既對小美的做法感到氣憤,又擔心失去其他同學的友誼。”
第2次輔導,隨著輔導關系的建立,小琳放松了許多,開始詳細講述與小美的友誼歷程:“我們從小學時就是好朋友,一直形影不離。去年暑假,我們還一起參加了夏令營,經常分享各自的心事。上初中后,她總是和其他同學玩,對我忽冷忽熱。”小琳說話時語氣中透出深深的失落。我除了運用共情理解技術外,還調整坐姿,體現出專注傾聽的姿態,創造安全的表達空間。
2.認知重構,調整思維
第3、4次輔導重點關注小琳的認知模式。我發現她常常使用“一定”“永遠”“從不”等詞語,體現出明顯的極端化思維特點。當她說“小美一定是故意疏遠我,她永遠不會把我當朋友”時,我運用“蘇格拉底式”提問:“你為什么認為這是故意的?有證據支持這個想法嗎?”另外,我們一起分析了幾個具體事件,探索不同的解釋角度。小琳分享了自己的困擾:“我看到小美和其他同學說笑時總覺得他們在議論我。”我通過認知重構技術引導她思考其他可能性。經過認知訓練,小琳產生了新的認知:“可能是我太敏感了。他們也許在聊學習或其他話題。”
3.情緒管理,學習調節
第5、6次輔導著重進行情緒管理訓練。我引入“情緒溫度計”概念,請小琳評估自己在不同場景下的情緒強度,幫助她提高情緒覺察能力。我們一起繪制情緒曲線圖,記錄情緒變化及誘發事件。同時,我講解了“4—7—8呼吸法”和“漸進性肌肉放松”等放松技巧,并在輔導室進行現場示范和練習。小琳在之后的日常生活中嘗試運用這些方法,她說:“上次,我和小美在走廊偶遇時就用了呼吸法讓自己冷靜,并且點頭打招呼,沒有像以前那樣躲開。”我們進一步模擬可能遇到的場景,增強小琳運用這些技巧的信心。
4.溝通技巧,促進對話
第7、8次輔導集中訓練溝通技巧。我首先重點介紹“我信息”表達方式,引導小琳將指責性語言轉化為表達感受和需求,如把“你總是不告訴我實情”改為“你做決定時沒有和我商量,這讓我感到很受傷,希望我們能多交流。”其次,深入練習積極傾聽的三個層次:表層傾聽、選擇性傾聽和深度傾聽。最后,我通過角色扮演讓小琳體驗作為說話者和傾聽者的不同感受,培養同理心。她逐漸意識到:“認真聽別人說話很重要,要注意對方的感受,不能急于表達自己。”
5.團體輔導,化解對立
第9、10次輔導為同質團體輔導。在征得相關人員同意后,我組織了包括小琳、小美在內的8人團體互動活動,旨在幫助他們改善人際關系、增進理解。我通過“感受傳遞”“角色互換”游戲為他們創造理解彼此的機會。在小美說出“其實我很想念從前和小琳一起玩的日子,但不知如何開口”時,我發現他們的關系出現轉機。另外,我設計了“班級和諧樹”活動,讓大家共同制定維護班級和諧氛圍的具體措施,包括建立溝通準則、設立矛盾調解小組等,并要求他們在輔導結束后落實。這次活動不僅促進了個體之間的和解,也提升了班級的凝聚力。
四、輔導反思
通過系統的心理輔導,來訪學生在認知、情緒和行為等方面均取得顯著進步。從認知層面看,來訪學生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不再用“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矛盾;從情緒調節層面看,能夠運用“呼吸放松”等方法調適負面情緒,保持穩定的情緒狀態;從人際互動行為層面看,掌握了“我信息”等表達技巧,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方式。特別是在團體輔導的推動下,班級小團體對立情緒得到化解,班級氛圍明顯改善。這種綜合性的干預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個體提升人際交往技能,而且對預防和化解青少年人際沖突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