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人際矛盾;情緒調節;學校心理輔導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12-0080-02
一、“急脾氣”的女生
小欣(化名),中職一年級學生,性格直率,學習成績中等。班主任反映她近期與同班女生小婷(化名)關系緊張,兩人經常發生口角。一次爭執后,小欣情緒失控,將小婷的書本扔出教室。事后,班主任建議她到心理輔導室尋求幫助。從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處了解到,小欣和小婷原本是一對親密的朋友,兩人的關系在一次因小組作業分工產生的分歧后急轉直下,且矛盾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二、揭秘“急脾氣”女生的心理困惑
經初步接觸,小欣表現出情緒調節能力欠佳,對人際沖突的認知存在主觀偏差,談及與小婷的沖突時情緒明顯激動。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同伴關系對青少年自我統一與角色混亂階段具有重要影響。我深入分析后發現,小欣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情緒管理能力不足,人際認知模式固化,缺乏有效的沖突解決方法。基于此,我們共同設定輔導目標: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優化人際認知模式,學習有效的沖突解決方法。
三、輔導過程
1.建立關系,疏導情緒
第1次輔導,我營造溫暖安全的氛圍,耐心傾聽小欣講述事情的經過。她情緒激動地說:“小婷總是挑我的錯處,說我做事不認真,每次分組活動時都會質疑我的能力,這讓我很沒面子。”提到扔書本事件時,小欣既憤怒又后悔,她說:“當時,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感覺被她逼到角落了。”
我采用接納和理解的態度,運用積極傾聽技術回應小欣:“聽起來你很傷心,既生氣她否定你,又覺得自己沒控制好情緒,對嗎?”小欣點點頭,眼圈紅了。為了幫助她提高情緒覺察能力,我引入認知行為療法中的“情緒溫度計”技術,請她回憶事發時的情緒強度:“如果把憤怒程度分為1~10分,當時的你大概在哪個位置?”我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她提高情緒覺察能力。同時,我又教授了認知行為療法中常用的“深呼吸”放松技術和“安全地”想象技術等情緒調節方法,并鼓勵她在日常生活中練習使用。
2.探索認知,重建觀點
第2次輔導,我邀請小欣深入地探尋引發沖突的原因。首先,我借助“空椅子技術”請她輪流扮演自己和小婷,重現沖突場景。在角色轉換的過程中,小欣的態度發生明顯變化,從最初的憤怒指責到逐漸理解小婷作為組長時面對的壓力和責任感。通過角色轉換,小欣開始理解對方的立場:“原來小婷想把小組活動做好,只是我們的表達方式不一樣。”我就此引導她思考事情的多面性:“面對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其次,我們一起分析了原有的一些認知偏差,如“非黑即白”“以偏概全”,幫助小欣建立靈活的認知模式。
3.提升能力,改變行為
第3次輔導主要圍繞溝通技巧展開。首先,我們分析了幾種常見的人際矛盾處理方式:回避、對抗、妥協和合作。通過案例分析,小欣認識到自己經常采用的對抗方式會加劇矛盾。其次,我介紹了“我信息”表達方法,強調表達感受和需求的重要性。最后,我們進行了多輪角色扮演,練習如何用合適且有效的方式表達不滿,如把“你總是挑我毛病”改為“當你直接指出我的錯誤時,我感到很受傷,因為我也在認真做事。如果能先肯定我做得對的地方,再提出建議,我會更容易接受。”小欣剛開始感覺別扭,經過反復練習后,逐漸掌握了表達要領。
4.和解對話,修復關系
第4次輔導,我在獲得雙方同意后邀請小婷參與會談。我首先運用“和解圈”法制定了對話規則:每個人都有不被打斷的表達時間,運用“我信息”的方式表達,避免使用指責性語言。在安全的對話空間里,小欣表達了對友誼的珍視和對自身不足的認識,小婷也分享了擔任組長時的壓力和顧慮。通過真誠的溝通,兩人逐漸降低防御心理,互相表達了理解和改進的意愿。最后,她們共同制定了小組合作分工的新規則,包括定期溝通、互相鼓勵等內容。
5.鞏固成果,預防復發
第5次輔導著重制定預防性策略。我指導小欣分析容易引發沖突的高危情境,發現她在課業壓力大或身心疲憊時更容易情緒失控。針對這些情況,我們一起探討了應對情緒失控方法,包括用深呼吸調節情緒、嘗試理解他人立場、使用“我信息”表達等方法。我還鼓勵她在需要時尋求老師、家長和同學的幫助,不要把煩惱藏在心里。
第6次輔導時,小欣的情緒管理能力和人際認知水平都有顯著提升。她說:“我現在知道生氣時要先從一數到十,多想想對方的立場。和同學產生分歧時,也要好好說,不一定要吵架。最重要的是,我要學會控制情緒,不要被情緒控制。”我從她的表述中看到她在情緒管理和人際溝通方面取得顯著進步。
四、輔導反思
關于人際沖突輔導,心理輔導教師需在情緒、認知和行為三個層面開展工作,采用情緒管理、認知重建、溝通技巧等多元化策略。中小學生的人際沖突往往由多種因素,如自我中心意識、青春期心理變化、認知偏差、社交技能欠缺等導致。我們要善于發現問題根源,促進當事人互相理解。同時,班主任聯合心理輔導教師將個案輔導與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對預防和解決類似問題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