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化浪潮重塑圖書出版行業競爭格局,傳統出版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本文聚焦圖書出版企業在數智時代的轉型,深入剖析其競爭力解構要素,通過分析圖書出版行業的格局變化以及產品的結構、規模、格局變化,揭示了數字化轉型對出版企業的影響,提出了出版企業在數智時代提升競爭力的策略,為出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數智時代 出版企業 競爭力 提升策略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數智時代,數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席卷圖書出版行業。從生產模式到傳播渠道,從閱讀方式到市場格局,整個出版生態都發生著深刻變革。傳統出版與數字技術的融合成為必然趨勢,這既給出版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孕育著無限的發展機遇。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入探究圖書出版業的發展現狀、剖析企業競爭力要素并制定提升策略,對出版企業在新競爭格局中找準方向、制定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圖書出版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初探
(一)行業格局:競合共贏,協同發展
在數智時代,傳統出版社與數字出版企業呈現競合關系。數字企業依托技術優勢快速搶占市場,傳統出版社則面臨轉型壓力,需要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拓展數字業務;同時雙方優勢互補——傳統出版社提供內容資源和編輯團隊,數字企業貢獻技術能力,通過合作開發數字產品、拓展渠道,實現共贏。例如,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通過與AIGC技術提供商數傳集團合作,實現了從傳統出版到融合出版的轉型升級。雙方在RAYS現代紙書、元宇宙圖書、AIGC數字伴讀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構建了融合出版平臺,推出了一系列精品出版物。通過RAYS出版融合云平臺,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提升了紙質圖書的附加值,增強了讀者互動性和閱讀體驗。此外,還搭建了“點陣式數字資源知識服務融合出版平臺”,實現了數字資源的多次利用和內容生產的革新。
(二)產品結構:多元融合,創新升級
當前,圖書出版產品結構呈現傳統與創新深度交織的局面。紙質圖書憑借其獨特質感與收藏價值,依舊保有穩定受眾。以2024年為例,我國出版圖書達118億冊(張),人均圖書擁有量8.39冊(張)。[1]其中,經典文學著作、學術專業書籍在紙質出版領域占比可觀。與此同時,數字圖書蓬勃發展,以2023年為例,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5.7億人,市場總體營收規模為567.02億元,同比增長22.33%。[2]數字產品形式日益多元,電子圖書的格式不斷豐富,眾多電子圖書平臺應運而生,其優勢明顯,不僅節省了紙張資源,還便于攜帶和存儲,閱讀變得更加隨時隨地。有聲讀物憑借便捷性深受通勤人群喜愛,2023年、2024年市場規模接連突破100億元。此外,AR/VR圖書、互動式電子書等新興數字產品不斷涌現,為讀者帶來沉浸式閱讀體驗。從發展趨勢來看,數字產品在圖書出版結構中的占比將持續攀升等技術,產品形態將朝著深度融合方向邁進。知識服務類產品將基于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精準匹配用戶需求,實現個性化推送與定制。
(三)產品規模:整體平穩,分化顯著
近年來,圖書出版行業整體規模平穩。以零售紙質圖書為例,2024年總體圖書零售市場碼洋同比下降1.52%,碼洋規模1129億元,總體規模保持穩定。[3]從細分領域看,2024年圖書零售市場少兒和教輔教材類圖書碼洋占比近六成;文學類圖書受影視改編等因素影響,銷量起伏不定;科普、歷史文化類圖書市場需求穩步增長。另外,2023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規模達16179.68億元,同比增長19.08%,2024年增幅更大。[4]隨著數字化進程加速,數字閱讀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張,出版企業應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及時調整產品結構。
(四)產業格局:多方博弈,格局重塑
當下圖書出版產業格局呈現競爭主體多元化、線上線下融合等特點。除中信出版集團、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傳統出版巨頭,字節跳動、騰訊等互聯網企業憑借技術與流量優勢強勢入局,以網絡文學平臺為基礎,拓展出版方面業務。如抖音集團旗下番茄小說目前簽約作者人數已超60萬人,該平臺在2024“生態創新 聯結未來”出版融合發展大會上與30多家出版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引發關注。這些互聯網企業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在內容創作、分發和用戶運營方面進行創新,突破了傳統出版格局。
線上電商平臺和數字閱讀平臺成為銷售主陣地。以當當網為例,2023年除主站之外,當當已開設超過50家店群,實現全平臺覆蓋;2024年,貨架電商依然是帶動增速的基本盤,且內核穩定,整體呈現高速增長的趨勢。同時,實體書店通過舉辦文化活動、打造特色空間等方式與線上融合。例如2024年,擁有5家門店的方所書店,僅廣州店就舉辦活動131場,且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嘉賓線上連線,降本增效。這這種線上線下融合的模式,兼具線上便捷性與線下文化體驗,為讀者提供了更豐富的購書閱讀渠道。
未來,出版與影視、游戲、動漫的跨產業融合將深化,推動IP全產業鏈開發。大型數字閱讀平臺通過資源整合強化競爭優勢,吸引更多創作者與讀者。同時,基于用戶畫像的個性化定制圖書(內容、裝幀等)將興起,以滿足多元需求。這一趨勢源于消費者對文化產品個性化需求的增長,促使出版企業通過資源整合和定制服務提升競爭力。
二、數智時代圖書出版競爭力的解構要素分析
(一)文化力:夯實數字化轉型的根基
文化力作為圖書出版企業發展的基石,在數智時代依然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僅涵蓋了企業在長期經營實踐中所形成的價值觀、行為準則以及獨特的文化氛圍,還涉及企業對數字化文化的深度理解與有機融合。企業可通過定期舉辦數字化文化培訓課程、組織數字化主題研討活動以及開展相關實踐項目等方式,全方位培養員工的數字化思維,提升員工數字素養,加深其對數智文化的認知與認同。在數智時代,卓越的出版企業文化應當積極主動地擁抱變革,促使傳統出版文化與新興數字文化相互交融、協同發展。
(二)內容力:立足數字化變革的核心
無論載體如何變化,優質內容始終是吸引讀者的關鍵。優質內容的創作與策劃需滿足讀者核心需求,創作者應深入挖掘各類題材,從獨特視角出發,以精彩的敘事和深刻的見解吸引讀者。出版團隊在策劃階段要精準定位目標讀者群體,根據其興趣、需求確定選題方向。果麥文化與B站合作的“為寶藏UP主出書計劃”是一個典型的案例。該計劃旨在將優質短視頻內容轉化為圖書出版,這一舉措引起了行業內外的關注和熱議。果麥文化創始人路金波表示,B站的原創內容是出版行業的重要選題來源之一,并不僅限于知名學者,更多年輕創作者也有機會出版書籍。只有不斷推出高質量、有深度、富有創意的作品,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圖書市場中脫穎而出,贏得讀者的認可和青睞。
(三)創新力:驅動數字化發展的原動力
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創新力已成為圖書出版企業突破與發展的核心動力,貫穿于內容創作、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等多個領域。在內容創作方面,企業利用數字化特性打造互動性強、多媒體元素豐富的內容形式。融合音頻、視頻、動畫的電子書和有聲書滿足了不同受眾的個性化需求,拓展了閱讀場景。經典文學作品制作成有聲書,讓讀者在通勤、家務等場景中也能便捷“閱讀”。技術應用方面,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前沿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出版流程的智能化升級。人工智能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剖析讀者喜好與市場趨勢,助力智能選題策劃;區塊鏈技術則為數字版權筑牢安全防線,保障創作者與出版方的合法權益。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出版行業正從單純的內容生產向知識服務轉型。出版企業積極搭建投稿、審稿、知識運營管理等平臺矩陣,加速知識流通。商業模式的創新同樣至關重要。知識付費、在線教育、數字版權運營等新型業務蓬勃發展,為出版企業開辟了全新盈利路徑。
(四)運作力:優化數字化運營效能的保障
在數智時代,圖書出版企業需要對各類資源進行深度整合與高效配置。從企業內部視角出發,企業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出版流程的再造與升級,對策劃、編輯、印刷、發行等各個業務環節的資源進行全面梳理與優化整合,顯著提升整體運營效率。例如,通過建立AI編輯平臺,實現編輯工作的協同化與智能化;借助數字化發行渠道,拓展銷售范圍與市場覆蓋面;等等。從外部資源整合來看,企業應積極與數字內容平臺、技術供應商、電商平臺等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進一步拓展數字出版的業務渠道與市場空間。
(五)品牌力:提升數字化市場影響力的關鍵
在數智時代,圖書出版企業的品牌力依然是其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企業要始終堅持以優質的數字內容與服務為核心,精心打造并維護良好的品牌形象。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網絡直播、短視頻等多元化的新媒體平臺,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品牌傳播與推廣活動,精準觸達目標受眾,有效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同時,持續推動品牌創新與升級,不斷根據市場需求與讀者反饋,推出具有創新性與差異化特色的數字出版產品和服務,滿足讀者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閱讀需求。積極探索品牌授權、品牌合作等多元化的發展路徑,拓展品牌的商業價值邊界,實現品牌的可持續發展與多元化盈利。通過強化品牌力,提升企業在數字化市場中的影響力與競爭力,贏得讀者的信任與忠誠,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數智時代圖書出版企業競爭力提升策略
(一)技術融合策略:深度整合前沿技術,驅動出版創新
技術已從輔助工具演變為出版業底層邏輯重構的核心驅動力,出版企業的技術融合策略需以“技術賦能內容、數據重構價值”為原則,通過系統性技術部署實現出版全鏈條的數字化躍遷。
傳統出版以線性流程為主,而數智時代的內容生產呈現數據驅動、動態迭代特征。AIGC技術的引入,能夠突破人工創作的效率瓶頸,實現選題策劃、內容生成的智能化升級。例如,通過搭建AIGC內容中臺,出版企業可構建覆蓋選題挖掘、文本生成、文案優化的智能創作體系。以兒童讀物為例,AIGC可基于用戶畫像生成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故事框架,編輯團隊再通過專業知識進行二次加工,形成機器效率+人工質量的協同模式。這種技術融合不僅提升了內容生產效率,還通過數據反饋機制優化選題方向,使出版產品更精準匹配市場需求。
當前,出版市場的競爭已從內容資源爭奪轉向“技術+內容”雙輪驅動的生態競爭。頭部企業如中信出版集團通過自研AI編輯平臺、元宇宙圖書等產品,已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技術融合策略的核心在于構建“技術中臺化”能力,即通過模塊化技術架構實現功能復用與快速迭代。例如,基于RAYS出版融合云平臺打造了出版行業首個大模型BooksGPT,并以此為底層驅動,打造集成“數字員工+RAYS7.0版本”的出版融合智能服務解決方案,幫助出版業實現降本增效,為讀者帶去更加精準、高效、智能的書后服務。[5]
實施路徑上,技術融合需遵循需求導向、分層推進的原則。基礎層優先部署AIGC內容生成、區塊鏈版權管理等通用型技術,解決效率與安全問題;中間層構建數據中臺,打通選題策劃、生產制作、營銷推廣的數據閉環,實現精準決策;應用層探索VR/AR閱讀、個性化定制等場景化應用,提升用戶體驗價值。技術融合的本質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產業革命。出版企業需打破技術工具論的狹隘認知,將技術視為重構行業規則、重塑價值分配的核心變量。唯有通過系統性技術融合,才能在數智時代的出版生態中建立可持續競爭優勢。
(二)產品創新策略:豐富產品形態,滿足多元需求
數字技術為內容生產與服務模式創新提供了底層支撐。與此同時,讀者對知識獲取的便捷性、互動性與場景化需求顯著提升,傳統單一形態的紙質圖書已難以滿足多元場景下的閱讀需求,亟需通過技術融合拓展內容載體邊界。
從內容力角度分析,優質內容始終是出版核心,但載體形式需隨技術迭代更新。傳統紙質書雖具收藏價值,但數字閱讀已占市場半壁江山,且用戶對互動性和場景化需求激增。開發AR教材教輔,正是通過技術賦能實現抽象知識具象化,既保留內容深度,又提升學習體驗,契合教育類圖書的實用導向。而知識付費課程則是內容力向服務力的延伸,優質內容結合多元化呈現方式可拓展盈利空間。這種策略不僅滿足讀者對深度知識的系統化需求,更通過付費模式創新實現商業價值轉化。兩者均體現內容+技術的雙輪驅動邏輯:AR技術強化認知沉浸感,知識付費重構內容交付場景,既鞏固傳統出版的內容優勢,又通過數字技術創造新增長點,形成差異化競爭壁壘。
(三)運營優化策略:數字化驅動運營升級,提升效率與效益
在數智時代背景下,出版企業運營優化的核心在于通過數字化技術重構資源配置邏輯與價值創造路徑,其本質是對傳統出版流程的系統性再造與知識服務能力的結構性升級。構建數字中臺體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路徑,其通過整合內容生產、用戶行為、市場反饋等多維度數據資源,形成以數據要素為核心的運營中樞。數字中臺不僅能夠實現選題策劃端基于用戶畫像的精準定位——例如通過分析讀者閱讀偏好與消費行為數據,動態調整內容生產方向,降低市場試錯成本;更可支撐內容生產端實現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的智能生產模式,借助AI排版、語義分析等技術將紙質內容自動轉化為電子書、有聲讀物等數字形態,顯著提升內容復用率與邊際效益。這種運營模式的革新本質上是通過技術賦能實現出版資源的動態配置與價值倍增,既呼應了前文所述的內容力創新需求,又強化了運作力的效率優勢,最終在知識服務生態構建中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
(四)共建共享策略:拓展合作邊界,實現協同發展
出版企業競爭力的提升需突破單一主體邊界,通過共建共享策略構建開放協同的產業生態。這一策略的理論邏輯在于:資源分散與技術迭代的雙重壓力下,傳統出版企業需通過跨領域協作實現資源互補與能力躍遷,而知識服務轉型與全球化競爭的深化進一步強化了合作創新的必要性。共建共享策略的深層價值在于重構出版業的價值網絡:通過資源整合降低邊際成本,通過技術協同突破創新閾值,通過生態共建抵御市場不確定性。
與傳統媒體合作的本質是渠道重構與內容增值。傳統媒體的品牌公信力與受眾基礎可為出版內容注入權威性背書,同時通過媒介形態融合拓展內容傳播維度。與科技公司合作則聚焦技術賦能與模式創新。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可優化選題策劃(用戶畫像分析)、版權保護(智能合約)等環節,降低試錯成本;而聯合開發智能工具(如AR閱讀平臺)能形成差異化產品矩陣,構建技術壁壘。此類合作不僅加速出版流程的數字化轉型,更通過數據閉環反哺內容生產。國際化共建的核心在于生態位互補與風險共擔。通過與國際機構聯合研發技術標準(如數字版權管理協議)、共建多語種資源庫,出版企業可突破地域限制,將本土優質內容納入全球知識網絡。
四、結語
在數智時代,圖書出版行業變革與機遇并存。出版企業應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從提升文化力、內容力等多方面競爭力入手,通過技術融合、產品創新等提升策略實現轉型發展。出版企業只有持續學習、積極創新,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足,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文化傳播與知識服務貢獻更大力量。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25-02-28.
[2]人民網.2023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5.7億[EB/OL].(2024-04-25).http://yn.people.com.cn/n2/2024/0425/c378439-40823328.html.
[3]2024年我國圖書零售市場規模達1129億元[EB/OL].(2025-01-10).https://www.nppa.gov.cn/xxfb/ywdt/202501/t20250110_881307.html.
[4]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23—2024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R].2024-09-21.
[5]人工智能與出版業新機遇[EB/OL].(2024-03-26).https://www.rmzxw.com.cn/c/2024-03-26/3515185.shtml.
(作者單位系青島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