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中國與共建國家貿易投資快速增長,對高素質、高技能的國際化經貿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對經管類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新要求。文章結合陜西科技大學的學科特點、區域優勢以及國際化經貿人才培養優勢,分析學校為服務“一帶一路”經貿人才需求而進行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及變革,包括樹立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強化國際競爭能力和國際意識培養;建立國際化的課程培養體系,強化國際貿易理論與實踐課程;搭建國際化科研平臺和團隊,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研究式學習;共建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平臺,強化國際交流與合作。
關鍵詞 “一帶一路”;經管類專業;國際化經貿人才;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7.022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是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和手段[1]。隨著“五通”建設的深入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貿易合作聯系更加密切。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投資合作成績斐然,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對外直接投資均呈現增長趨勢?!?020 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0 年底,中國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設立境外企業超過1.1 萬家,2020 年當年實現直接投資225.4 億美元,2013 至2020 年中國對共建國家累計直接投資1398.5 億美元。陜西經濟發展需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西安主持中國―中亞峰會前夕發表重要講話,講話強調陜西要著力擴大對外開放,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更加主動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在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中強動力、增活力,打開發展新天地[2]。陜西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進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積極打造高能級開放平臺,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充分發揮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作用,加快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重要對外開放通道,在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3]。
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提供了重大機遇,尤其是對經管類專業國際化經貿人才培養帶來更多機遇與挑戰,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或專業發展方向時應適時增加國際化的知識結構[4]。制定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需聚焦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整合經管類傳統專業發展優勢,凝聚學科優勢,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推進課程體系變革,充分融合學校發展的專業特色優勢,聚焦優勢產業發展,多角度促進經管類專業服務“一帶一路”國際化經貿人才培養。
1“一帶一路”對國際化經貿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
隨著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貿易投資合作不斷深化,國際化經貿人才的市場需求增長,對高校國際化經貿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5]。
一是聚焦高校優勢學科,專業特色和發展優勢,針對性培養某一優勢、特色產業的國際化經貿人才。因“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優勢產業、發展定位、國際市場、貿易規則和政策不同,不同產業的國際經貿形式和規則具有較大差異,如中國―中亞貿易與中國―南亞貿易有差異;輕工產品貿易與農業產品貿易有本質區別。這就要求在國際化經貿人才培養過程中,在扎實具有共性的基礎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需結合本區域優勢產業發展,充分利用學校發展優勢和特色,從課程體系、實踐環節、質量考核等多維度聚焦專業特色,依托具體優勢產業針對性地培養人才。
二是聚焦提高學生對外經濟與貿易的實踐和操作能力?!耙粠б宦贰毕氯瞬攀袌鰧H化經貿人才的實踐和操作能力要求更高。國際經貿合作中涉及大量實操性環節和內容,如外貿流程中的通關手續、報關單、提單、結匯、核銷與退稅等。對此,要加強對這些具有實際操作性外貿知識的培養。目前,企業普遍壓縮對大學生畢業初期專業化培訓的時間、精力和成本,企業不愿意負擔大學畢業生的社會培訓成本,更希望畢業生能夠直接“上手”工作,在“做中學”。這就要求學校通過更多地與社會、行業、企業建立穩定的實踐學習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
三是聚焦構建針對人才的培養體系,培養精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文地理、宗教信仰、政治體制的復合型人才?!耙粠б宦贰苯ㄔO全方位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既有經濟貿易、金融投資、基礎設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設,也有政策對接、文化旅游、文明對話等軟件方面的溝通。對于人才的要求有別于傳統經貿人才,要求人才培養中不僅要重視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的培養,還需要重視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語言、文化、經濟發展、法律法規、宗教等諸多方面內容的學習,從多維度提高學生的認知和理解。
2 陜西科技大學經管類專業國際化經貿人才培養舉措
2.1 培養優勢
陜西科技大學聚焦科技前沿、國家戰略、國民經濟主戰場,深度融入陜西高質量發展“絲路經濟”“秦創原”科技創新平臺,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學校積極推進對外交流合作,是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入選高校,通過“一院一策”先后與美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立足國際,開闊視野,為培養國際化的高素質人才提供充足支撐和發展平臺。
陜西科技大學地處于古絲綢之路起點西安,相鄰于西安國際港務區。西安國際港務區是陜西省、西安市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對外開放大通道的重要抓手和主要平臺,是陜西自貿區的核心板塊,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為陜西科技大學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沃土。人才培養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陜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共設有七個本科專業,包括國際經濟與貿易、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會計學、數字經濟。工商管理一級學碩以及金融專碩和工商管理碩士(MBA),輕工經濟與技術二級博士點,學科體系完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西安國際港務區發展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陜西科技大學經管類專業將進一步凝練專業培養特色,重點培養服務于地方產業發展,具有扎實經濟與管理理論基礎,精通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能夠直接與企業接軌的實操型國際化經貿人才。
2.2 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凸顯“國際化”
2.2.1 樹立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強化國際競爭能力和國際意識培養
陜西科技大學樹立高等教育與高等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教育理念,在教育思想下制定經管類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尤其注重強化國際競爭能力和國際意識兩個方面的培養。在國際競爭能力方面主要包括加強國際化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在專業培養目標中,凸顯培養適應國際化發展的專有人才,不僅精通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法、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實務等一系列專業知識,還要結合區域產業與學校學科優勢,精通輕工產業的國際貿易現狀、WTO 貿易規則與爭端、主要貿易伙伴國的貿易政策、外貿流程等具體貿易實踐,從而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自我價值。國際意識方面培養學生能夠自覺、迅速、深入地看待本國與他國的交往、他國之間關系的發展及整個國際形勢發展狀況時的敏銳度、關注度及深度等,使學生能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平等、公正地理解、對待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
2.2.2 建立國際化的課程培養體系,強化國際貿易理論與實踐課程
國際化的課程體系是國際化人才培養中至關重要的教育內容。陜西科技大學為了實現國際化經貿人才培養目標,經管類專業立足輕工經濟特色,注重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建設,強化國際貿易理論與實踐課程。一是課程體系中學科基礎課程開設國際經濟、國際貿易有關的核心課程,在專業基礎課中開設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WTO 規則與案例、外貿函電與實務等課程。二是在傳統課程的基礎上進行課程創新,可以通過開設專題課程、課題課程等形式,增加國際貿易發展及趨勢、“一帶一路”國家經貿環境分析、“一帶一路”國際貿易實務等內容,使得學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一帶一路”國際貿易動態和前沿。三是增加課程體系中的實踐環節,適當增加“三大實習”(認識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的時間,尤其是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選擇西安國際港務區的企業作為實習單位,實習單位必須是服務于“一帶一路”經濟發展的企業或公共組織,實習內容要求能夠直接參與企業實際的經貿活動,使得學生獲得實際體驗感,進而更多地學習經貿流程和規則[6]。
2.2.3 搭建國際化科研平臺和團隊,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式學習
陜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現有陜西輕工產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陜西知識產權運營研究中心、智贏區塊鏈研究中心三個科研平臺,以及九個研究團隊,包括智慧決策與綠色發展、傳統產業生態化發展戰略、科技金融與大數據審計、科技創新與城市治理、雙碳與數字經濟管理創新、知識產權與金融科技、創新與組織管理、鄉村產業振興與農村金融、區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學院整合科研平臺和團隊資源,整合經管類專業的專任教師資源,組成“一帶一路”相關研究的科研團隊,從不同研究視角凝練研究專題,并將研究專題體系化,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科研項目采用專題形式融入國際化教學。教學方法以研究專題形式為主,積極吸引學生參與其中,細化和分解研究專題,以小組形式開展研究,積極查閱相關資料和文獻,對資料和文獻進行梳理和總結,學生通過自主的研究式學習,加深了對于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報告、會議報告、發表論文等多種形式分享研究專題的成果。采用商務模擬談判、打造外貿流程實景模擬等形式,激發學生的體驗感以及自主學習的熱情。
2.2.4 共建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平臺,強化國際交流與合作
陜西科技大學先后與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哈薩克斯坦等20 多個國家的50 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開展“1+2+1”“3+1”“2+2”雙學位項目和學期訪學項目。擁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陜西科技大學阿爾斯特學院,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陜西科技大學―基輔國立工藝設計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項目。另外,學校還大力推動來華留學生教育,招收來自德國、俄羅斯、西班牙、荷蘭、巴基斯坦等40 余個國家碩、博士層次的學生來校學習。留學生與本校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深度交流和學習,更加促進了彼此的認知和交流。這些多樣化的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形式,能夠給學生提供接觸國際學術前沿和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營造國際化的學習研究氛圍。
3 陜西科技大學國際化經貿人才培養探索新路徑
3.1 “經濟與管理學院”加掛第二院名“亞歐貿易與數字經濟學院”
2023 年12 月7 日,陜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加掛第二院名“亞歐貿易與數字經濟學院”,為經濟與管理學院科研和教學發展進一步凝聚方向,集中優勢資源。加掛第二院名是學院學科專業轉型發展的緊迫需要,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迫切需求,也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經濟與管理學院基礎上成立亞歐貿易與數字經濟學院,是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舉措。亞歐貿易與數字經濟作為學院學科專業未來發展的希望和主陣地,在未來的建設過程中,要在展現新氣象、激發新動能、產出新成果上下功夫,一是切實以開放的理念和實際的行動擁抱未來,踐行學校發展理念,探索學院發展路徑;二是扎實推動專業學科一體化建設,圍繞人才培養輸出目標,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三是搶抓戰略機遇,整合現有資源,引進外部高端智力資源,與區域發展脈搏同頻共振,實現換道加速。
3.2 經濟與管理學院開設經貿人才培養“微專業”
為聚焦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需求,強化科教融合,深化產教融合,推進跨學科跨專業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力,陜西科技大學積極探索微專業培養模式。微專業是指在主修專業學習以外,圍繞某個特定學術領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養,提煉開設的一組核心課程,課程以學時少、凝精華、專題性為特點。學生通過靈活且系統的培養,能夠在特定領域具備一定的學術專業素養和行業從業能力,是對主修專業學習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實現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有效路徑。
經濟與管理學院已開設數字知識產權微專業,于2024年秋季學期正式開始招生。數字知識產權日漸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大引擎,更是參與競爭和權益保護的國之利器,開設數字知識產權微專業,對于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知識產權強國具有重要作用。數字知識產權微專業基于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發展趨勢,實現知識產權與數字技術的融會貫通,內容涵蓋法學、管理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等學科領域,以適應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服務機構對數字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需求,培養熟悉知識產權理論與實務,具備創新意識和能力,掌握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技能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微專業培養模式仍在不斷探索中,經濟與管理學院擬計劃進一步開設服務“一帶一路”發展的微專業,目前“一帶一路”國家經貿環境、國際貿易法規、“一帶一路”經貿實務與案例三個微專業正在論證討論中,并且經濟與管理學院積極與其他學院合作,如與數學與數字科學學院合作,擬開設“絲路數字”微專業,充分利用微專業的靈活性、專題性、緊扣市場需求的時代性特征,服務國際化經貿人才培養。
4 經管類專業國際化經貿人才培養的思考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需積極探索能夠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化經貿人才培養模式和路徑。陜西科技大學經管類專業經貿人才培養過程中仍需要思考和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應打破經管類專業內部壁壘,尤其是專業必修課。目前,各個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實踐環節都是針對本專業開設,學生不可以跨專業選課,比如經管類專業提供多種類型的課程資源,而能夠接受這些資源的學生僅限于本專業,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二是優化實踐教學內容,搭建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平臺。經管類專業設置或者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應該充分發揮企業資源,充分利用毗鄰于西安國際港務區的區位優勢,以“一帶一路”產業為主要依托,促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尤其是輕工產業的優質企業。經管類專業建設在發展企業資源時應以輕工行業為主,多個行業為支撐,這樣有助于實現陜西科技大學優勢學科與地方特色產業的融合,同時又可以兼顧不同學生對不同行業的偏好。三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教師隊伍建設中,應加強教師專業水平與語言水平的培訓,加大專任教師的國際化培養,定期指派教師到合作辦學的國外高校進行短期、長期、不定期的學習交流,增加有關“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講座和培訓,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基金項目:陜西科技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經管類專業國際化經貿人才培養模式探討”(23Y066)。
參考文獻
[1] 孫瑞者“. 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互聯互通背景下經管類人才培
養研究[J].經貿實踐,2018(18):295-296.
[2] 著力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N]. 陜西日報,
2023-05-24(01).
[3] 潘柵杉“. 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民辦高職院校發展問題的探究——
以商貿類人才培養模式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0(13):6-7.
[4] 孫瑞者“. 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互聯互通背景下高職院校經管
類人才培養研究[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8(11):91-93.
[5] 王新哲“. 一帶一路”倡議下經管類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探
索——以廣西民族大學為例[J].福建茶葉,2019,41(5):153.
[6] 黃建國, 朱娟芳. 高等學校經管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和探
索——以南京財經大學經管類本科人才培養改革為例[J]. 大學
(學術版),2013(11):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