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思政教育作為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要素,對學生管理模式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文章基于高校育人目標與管理實踐需求,探討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的深度融合路徑,構建“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的管理新模式,通過優化管理制度設計、創新教育方式方法、搭建信息化平臺等多元舉措,充分發揮思政教育在價值引領、行為規范、品德養成等方面的導向作用,以期實現學生管理工作由單一約束向價值引導的轉變,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 高校;思政教育;學生管理;價值引領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7.041
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正面臨深刻變革。大數據時代帶來的信息化浪潮、“00 后”大學生的思維認知特點,以及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都對傳統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戰。《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 年本)》強調了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為創新管理模式指明了方向。思政教育具有獨特的價值引領和育人功能,將其融入學生管理過程,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又是提升管理實效的必然選擇。深入探究思政教育對學生管理的引領作用,構建“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的管理新模式,對于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1 管理育人與思政教育的內在統一性
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在育人目標、功能定位和實踐路徑上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從育人目標來看,思政教育致力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學生管理工作則通過制度規范和行為引導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二者都指向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從功能定位看,思政教育是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價值引領和思想導向的關鍵作用,同時,規范有序的管理工作又為思政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實踐平臺,兩者相互支撐、相得益彰。從實踐路徑看,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都需要通過社團活動、班級建設、學風營造等載體來實現育人目標,都強調以學生為本、注重實效[1]。《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 年本)》明確要求將思政教育融入管理全過程,這為二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制度遵循。因此,高校要充分認識到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的內在統一性,在實踐中加強協同、優勢互補,共同構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2 思政教育引領下學生管理系統作用機理研究
思政教育引領的作用機制主要體現在目標引領、協同互促、自主發展和評價導向四個維度。作為一種系統性的教育管理模式,思政教育通過價值導向、制度設計、行為規范等多個層面的引領作用,實現管理育人效果的整體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了科學完整的育人體系。
2.1 引領目標作用
思政教育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明確價值導向和發展方向,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體化、系統化。思政教育強調德育為先,引導管理工作超越單純的行為規范,聚焦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的培養,推動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這種引領作用使學生管理工作始終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核心目標開展,確保管理的育人導向不偏離。同時,思政教育還通過優化管理理念和創新管理模式,使學生管理工作更加注重人文關懷,更加突出價值引導。思政教育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管理工作的育人功能,推動學生管理工作從單純的行為約束向價值塑造轉變,從被動管理向主動服務轉變,從規范管理向發展管理轉變。這種多維度的引領作用體現在管理目標的確立、管理內容的設計、管理方式的選擇等多個層面,形成了系統完善的目標引領機制,有效提升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和育人實效。
2.2 協同互促作用
思政教育通過滲透于學生管理的各個環節,將制度管理轉化為價值認同。它不僅為學生管理工作注入思想內涵,增強管理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還為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執行提供價值支撐。而規范的管理則為思政教育提供實踐平臺和制度保障,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這種雙向互動作用,既深化了學生管理工作的育人效果,又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大數據時代,思政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協同效應進一步增強,二者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同時,這種協同作用還體現在教育管理隊伍的整合上,高校通過建立專業化的思政教師隊伍,提升輔導員隊伍的思政教育能力,形成教師、輔導員、管理人員協同育人的工作格局。此外,在社團活動、班級管理、學風建設等具體工作中,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協同育人體系,極大地提升了育人成效。
2.3 自主發展作用
思政教育的引領作用最終體現在促進學生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轉變上。通過思政教育的價值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自我約束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深化了對管理制度的理解和認同,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取向。思政教育的引領促進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使其能夠理性分析、主動思考,在遵守規范中實現自我完善[2]。這種自主發展作用進一步體現在學生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動參與、對社會實踐的積極投入以及對自我提升的不懈追求中。通過參與學生組織、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學生在實踐中錘煉品格、增長才干,真正實現了從“被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質的飛躍。
2.4 評價導向作用
思政教育引領下的評價機制突破了傳統管理中以違紀處理為主的單一評價模式,構建起多維度的評價體系。這種評價機制將思想道德素養、專業學習能力、身心健康水平、審美文化修養、實踐創新本領等納入評價范疇,實現了對學生發展的全面考查。高校通過構建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起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統一、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補充的綜合評價機制[3]。這種多元評價體系不僅注重考查學生的行為表現,還關注其思想進步和能力提升,通過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同時,評價結果的運用更加注重激勵引導,通過評優評先、獎學金評定等形式,激發學生自我完善的內在動力,形成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良性機制。
3 思政教育引領下高校管理體系建構與創新
思政教育引領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實現路徑需要從制度建設、隊伍培養、實踐創新和技術應用等層面協同推進,通過構建科學的制度體系、打造專業化管理團隊、創新育人載體形式、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等舉措,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工作格局,切實增強思政教育在學生管理中的引領效能。
3.1 制度層面:完善管理制度,強化育人導向
思政教育引領下的學生管理制度體系建設要突出育人功能。高校要將思政教育的價值導向融入學分考核、獎學金評定、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核心制度設計中,使制度既能規范學生行為,又能實現價值引領。在此基礎上,高校建立健全學生事務管理、班級管理、學風建設等方面的規章制度,推動思政教育與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機融合。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完善學生社團管理制度建設,將社團活動作為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制度引導促進學生在社團活動中接受思想熏陶、提升綜合素質。高校應根據“00后”大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新時代管理需求,建立制度動態調整機制,及時優化完善各項規章制度[4]。同時,高校應注重制度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整合各項規章制度,形成管理與育人相統一的制度體系。此外,高校應重視制度執行過程中的人文關懷,通過制度的柔性引導,增強學生對管理制度的認同感和遵守意愿。以思政教育為引領的制度創新,有助于推動管理理念從單純約束向價值引領轉變,實現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有機統一。
3.2 隊伍層面:打造專業化教育管理團隊
思政教育引領下的隊伍建設要著力打造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的教育管理團隊。高校在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中,通過專題培訓、經驗交流、案例研討等形式,全面提升輔導員的思政教育能力和管理水平,使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學生日常管理工作。思政課教師與管理人員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同樣重要,通過建立教師聯系學生制度,充分發揮專業教師在學生培養中的育人作用。為保障隊伍建設實效,高校要將思政教育成效納入考核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調動管理隊伍開展思政教育的積極性。同時,高校要注重管理隊伍的專業化發展,定期組織教師參與思政教育研討會、教學觀摩等活動,促進教師間的經驗交流與教學反思。此外,高校應建立健全教育管理隊伍的職業發展通道,完善職稱評定、崗位晉升等機制,為隊伍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通過多維度的隊伍建設舉措,不斷提升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能夠為思政教育引領下的學生管理工作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3.3 載體層面:創新實踐形式,拓展育人渠道
思政教育引領下的管理工作需要不斷創新載體形式,豐富育人渠道。高校應充分利用社團活動這一重要平臺,組織開展“向祖國母親獻禮”主題快閃、《我的祖國》合唱表演等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在藝術實踐中增強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通過書法展覽、漢服走秀和非遺藝術展等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升人文素養;積極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綜合性活動,設立學分獎勵制度,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在社會實踐層面,高校可組織學生深入社區開展志愿服務,參與鄉村振興等實踐項目,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高校應注重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班級活動中,通過開展主題班會、紅色研學、工匠精神宣講等特色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5]。此外,高校應積極構建校園文化育人陣地,在教學樓、圖書館等場所開展環境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育人氛圍。高校可通過組織“綠色校園,環保先行”等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參與“校園垃圾分類”“光盤行動”等環保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公民素養。
3.4 技術層面:運用大數據手段,提升管理效能
大數據時代,思政教育引領下的學生管理工作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管理實效。高校可通過建設數字化管理平臺,整合學生在校園卡消費、圖書借閱、課程學習、社團活動等方面的數據信息,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高校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思想認知、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變化特征,為開展精準化思政教育和個性化管理提供依據。同時,高校可積極運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推送時政要聞、道德模范事跡等思政內容,創新管理方式和育人載體。通過開發線上教學平臺,可以實現思政課程資源的共享共用,增強教育管理的時代感和吸引力。借助信息化手段,高校可以建立科學的評價反饋機制,實時監測教育管理效果,不斷優化工作策略,推動管理質量的持續提升。
4 結語
思政教育引領下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理論認知、制度設計、隊伍建設和技術支撐等多個層面協同推進,通過價值引領推動管理方式從外部約束向內在認同轉變,通過文化浸潤實現從規則管理向文化引領升級,通過能力培養促進學生知行合一。高校應深化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的融合,優化育人機制,創新實踐載體,完善評價體系,構建以價值引領為核心的管理新模式,切實提升育人質量和管理效能,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撐,推動高等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黎玲. 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與思政教育的創新融合[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20):10-12.
[2] 馬迪.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與教學管理的有效融合探析[J].山西青
年,2024(18):59-61.
[3] 張勁宇.高校學生管理與學生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研究[J].科學
咨詢(科技·管理),2024(9):257-260.
[4] 司馬子鳴,鐘彥姝,王煦坤“.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
優化路徑[J].黨史文苑,2024(7):94-96.
[5] 鄧晶晶,吳暉,趙榮華.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組織管理有效融合策
略研究[J].公關世界,2024(9):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