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3日至24日,全國兩會后舉辦的首個“國家級”論壇——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在北京舉行。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將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堅定不移推進開放合作,倡導國際通行規則下的公平競爭,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幫助外資企業深度融入中國市場。
來華參加論壇的蘋果、輝瑞、寶馬等知名跨國公司和機構負責人在與中方領導的會見交流中表示,始終看好中國經濟前景與中國市場潛力,將致力于對華長期合作,繼續扎根中國,深耕中國市場,擴大對華投資。
論壇期間,財政部、工信部、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民政部等部門負責人從擴大內需、創新發展、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等方面闡明未來著力方向,明確支持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參與成果轉化對接和創新創業平臺等,釋放中國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的強烈信號。
今年年會共有750多位外方代表參會,其中企業界代表86位。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3月25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今年參會跨國企業國家范圍更廣,首次參會的跨國企業數量更多,行業門類覆蓋更全,這表明外資企業持續看好中國、做多中國,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投出了“信任票”。
西門子公司董事會主席、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博樂仁在論壇上表示,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政府正在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對于中國經濟的成功,跨國企業既是受益者,也是貢獻者。未來,將持續投入、支持中國發展,更加緊密地并肩同行、共享繁榮。
跨國公司高管在接受中方領導會見時表示,中國的穩定性和確定性為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投資中國就是與機遇同行,愿繼續擴大在華投資,深化創新合作。
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表示,蘋果公司在華發展是美中兩國經貿合作互利共贏的典范,將持續加大在華供應鏈、研發、社會公益等領域的投入,愿為美中經貿關系穩定健康發展發揮積極作用。蒂森克虜伯公司董事長洛佩茲贊賞中方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改善營商環境的切實舉措,表示將繼續擴大對華投資與合作,積極支持中國企業赴歐投資,愿與中國企業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沙特國際電力和水務公司董事長阿布納揚對中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表示將進一步加強雙方在綠氫、海水淡化、新能源電力等領域合作,不斷擴大對華投資規模。
中國美國商會《2025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多數受訪美國企業計劃今年加大在華投資力度。其中53%的在華美企計劃2025年增加投資,較2024年增加1個百分點。華南美國商會發布的《2025年華南地區經濟情況特別報告》顯示,76%的受訪企業今年計劃在中國進行再投資,6%的企業未來一年再投資的預算超過2.5億美元。
外資企業既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橋梁紐帶。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計在華投資設立的企業超過123.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20.6萬億元人民幣。目前,外商在華投資已覆蓋20個行業門類、115個行業大類,貢獻了近7%的就業,1/7的稅收、約1/3的進出口、1/2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中國的對外開放并非停留在口號上。在“外資24條”等現有政策的基礎上,今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提出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的開放試點,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要求,加大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支持力度,取消外商投資性公司使用境內貸款限制等20項務實舉措。
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信心也體現在行動上。2024年,北京市通州區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94家,同比增長90.2%;注冊資本合計3.4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2.6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合計2.7億美元,同比增長36.29%。今年1—2月,廣東全省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484家,同比增長16.8%;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33.1億元,同比增長5.9%。大連市實際利用外資8.6億美元,同比增長69.5%,引資規模創同期歷史新高。
去年,中國在部分地區開展增值電信、生物技術、獨資醫院領域擴大開放試點。目前,已有13家外資企業獲批增值電信業務,40余家外資企業生物技術項目落地,3家新設外商獨資醫院獲批,還有不少外資企業在試點開放領域的投資項目正在積極推進中。
2024年,施耐德電氣東亞最大創新實驗基地在上海落成,探索風電、光伏、儲能等新能源前沿應用領域;梅賽德斯—奔馳提出了與中國伙伴一起在華“加碼投資140億元”的計劃,豐富中國“智造”陣容;8家知名外資藥械企業在北京新設研發或創新主體,其中,賽諾菲將投資約10億歐元,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建胰島素生產基地,為在華最大單筆投資;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開幕之前,跨國藥企阿斯利康官宣25億美元投資計劃,在北京建立第六個全球戰略研發中心。
外資企業有進有出、有增有減。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司長朱冰表示,“總的來看,外資企業對我們反映的情況是,中國市場的巨大商機和科創活力始終是跨國公司的優先選項。當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改變,隨著新出臺的外資政策落地見效,中國市場對外資的‘磁吸力’還會更強”。
(供稿/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