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境證券投資規模持續擴大,其價格波動風險日益凸顯,對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帶來重大挑戰。本文聚焦發達國家應對跨境證券投資波動風險的監管經驗,系統分析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在市場波動監測、預警機制建設和危機干預等方面的具體舉措。研究發現,構建多維度的波動監測體系、實施動態的投資限額管理、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管控機制,是防范市場波動風險的核心要素。基于此,本文提出構建波動風險監測預警平臺、建立分類分級管理制度、健全跨境資金流動管控機制、完善市場穩定保障措施等針對性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跨境證券投資;波動風險;風險防范;國際經驗;監管機制
中圖分類號:F8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5(a)--04
隨著金融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跨境證券投資規模持續擴大,其波動風險日益凸顯。國際金融市場的頻繁動蕩,極大增加了跨境證券投資的不確定性,市場恐慌情緒可能引發跨境資本的大規模異常流動,進而對金融市場的穩定構成嚴重威脅。發達國家在防范跨境證券投資波動風險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構建了相對完善的監管制度和防范機制。系統研究這些國家在波動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建設和危機干預等方面的具體做法,對于構建有效的跨境證券投資波動風險防范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 跨境證券投資波動風險的產生機理
1.1 波動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
跨境證券投資波動風險在國際金融市場中呈現出多維度的特征。從規模波動看,2024年境外對境內證券投資凈流入266億美元,較2023年增長31%。分工具看,外資對華債務證券投資凈流入468億美元,增長4.2倍,股本證券投資凈流出202億美元。從主要投資渠道看,2024年境外機構投資境內債券市場(包含“債券通”和銀行間債券市場直接入市)凈流入456億美元;非居民投資境內機構境外發行的股票及全球存托憑證(GDR)凈流入187億美元;通過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及RQFII)渠道凈流出298億美元;通過“滬股通”和“深股通”渠道凈流出114億美元。2024年三季度北向資金持倉總規模達到2.4萬億元,較二季度環比增加3530億元,較8月16日持倉增加近5000億元,而且為2023年二季度以來的單季度持倉規模最高值。分板塊來看,2024年三季度北向資金主板持倉占比較二季度下降1.68個百分點,創業板、科創板分別上升1.42個百分點、0.26個百分點[1]。在結構波動方面,投資者結構和投資品種結構均表現出較強的不穩定性,機構投資者持倉比例變化劇烈,債券與股票投資的相對規模也頻繁調整。區域分布方面,跨境證券投資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分布呈現出顯著的轉移特征,資金在發達市場與新興市場之間快速流動。市場情緒波動方面,投資者信心指數和市場波動指數(VIX)反映出市場參與者對風險的敏感程度不斷提高。
1.2 波動風險的傳導機制
跨境證券投資波動風險對金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從宏觀經濟角度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3年中國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將達34.9%,聯合國將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年初的4.8%上調至5.3%,表明中國經濟具有強大韌性。然而,跨境證券投資的波動可能影響這種增長勢頭。市場定價機制方面,波動加劇導致資產價格偏離基本面,市場估值水平出現顯著扭曲,影響資源配置效率[2]。在高波動期,股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顯著弱化,影響市場對基本面信息的反映能力。金融市場傳導渠道反映為證券價格波動通過資產負債表效應影響金融機構穩定性,引發市場流動性收縮,進而導致金融市場功能受損。當證券價格下跌時,金融機構面臨資產縮水和保證金追加壓力,被迫拋售資產,會加劇市場波動。匯率傳導渠道體現為跨境證券投資波動引起匯率劇烈變動,影響國際收支平衡,加劇金融市場動蕩。投資者行為傳導渠道表現為機構投資者的羊群效應和追漲殺跌行為加劇市場波動,形成負向反饋循環。金融科技傳導渠道通過高頻交易和算法交易等現代金融工具,加速風險在不同市場間的擴散。
1.3 波動風險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跨境證券投資波動風險對金融市場會產生深遠影響。在市場功能層面,跨境證券投資的波動首先影響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劇烈的價格波動使得資產價格嚴重偏離基本面,市場難以有效反映基礎資產的真實價值。同時,市場流動性的顯著下降導致交易成本上升,買賣價差擴大,市場深度減弱,資源配置效率受到嚴重影響。對市場主體而言,波動風險直接影響金融機構的經營穩定性。金融機構面臨資產質量下降、資本充足率承壓等多重挑戰,不得不采取更為保守的經營策略。投資者信心受到打擊,交易行為趨于謹慎,市場參與度下降,進一步加劇市場的流動性不足[3]。在市場監管層面,頻繁的波動加大了監管難度,傳統的監管工具和手段難以有效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狀況。跨境性質的波動風險對監管協調提出更高要求,系統性風險的防范壓力顯著增加。
2 主要國家防范波動風險的實踐經驗
面對跨境證券投資日益凸顯的波動風險,主要發達國家基于金融市場發展經驗,構建了較為完善的風險防范體系。其中,美國以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為核心,建立了全方位的監管框架;英國采用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和審慎監管局(PRA)雙峰監管模式,強化跨市場風險防范;日本則以金融廳(FSA)為主導,構建分層次的監管體系。盡管這些國家的監管實踐各具特色,但都體現出監管制度的系統性、監管手段的多樣性及監管協作的緊密性等共同特征。在當前全球金融市場聯動性增強、波動加劇的背景下,發達國家的監管經驗對于構建有效的風險防范體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1 美國經驗
美國在跨境證券投資波動風險防范方面建立了完整的監管體系。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作為核心監管機構,通過建立全市場交易監控系統(MIDAS)實時監測市場異常波動。標普500和納斯達克指數2024年的高位運行(漲幅分別為26.86%和32.74%)與較高估值水平(市盈率分別為29.3倍和47.79倍)并存,凸顯了市場監測的重要性。針對這種情況,美國采取了三級熔斷措施,分別在指數跌幅達到7%、13%和20%時觸發不同級別的交易中斷。同時,針對跨境投資實施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外國機構投資者定期報告持倉情況和投資變動信息。在機構監管方面,SEC通過定期壓力測試評估金融機構應對市場波動的能力,并設立了專門的風險與經濟分析辦公室,評估跨境投資對市場穩定的影響。這些措施構成了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風險防范體系。
2.2 英國經驗
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和審慎監管局(PRA)共同構建了雙峰監管體系,針對跨境證券投資波動風險實施全面監管。從2016年脫歐公投的市場表現可見其監管體系的重要性:當時富時100指數在數日內累計下跌超8%,英鎊兌美元匯率暴跌約10%,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則從1.3%降至0.5%以下,體現了跨市場的風險傳導。針對此類情況,英國建立了動態的風險評估框架,FCA數據顯示,2023年約20%的跨境證券投資產品被列為中高風險等級,并通過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實時監控系統對異常交易進行跟蹤。同時,英國監管機構特別重視跨境資金流向管理,2024年前10月約有300億英鎊資金從本土流向海外,其中40%流向美國市場,這種資金流向的監測有助于防范系統性風險。
2.3 日本經驗
日本金融廳(FSA)構建了分層次的跨境證券投資監管體系,其特點在于注重市場波動的跨市場聯動效應。2024年8月的市場波動數據顯示出該體系的重要性:日經225指數在兩個交易日內出現12.4%的下跌和10.23%的上漲,同期日元對美元匯率也經歷了超3%的劇烈波動,反映出股匯市場的高度關聯性。針對這種情況,日本監管機構一方面強化對跨境投資的風險管理,要求金融機構在投資證券化產品時保留至少5%的原始資產信用風險;另一方面建立了多維度的波動性指標體系,重點關注上市公司海外業務占比(約七成營收來自海外)帶來的匯率風險。此外,日本央行與金融廳建立了協調機制,通過維持低利率政策(隔夜拆借利率保持在00.1%區間)等措施,在市場大幅波動時采取聯合行動。
3 跨境證券投資波動風險防范的有效性分析
3.1 建立多維度波動監測體系
多維度波動監測體系構建需要從市場價格、交易量、資金流向等多個層面進行系統設計。價格波動監測機制通過實時跟蹤證券價格變動情況,捕捉異常波動信號,建立價格波動率預測模型,評估市場波動趨勢。交易量監測機制重點關注大額交易、高頻交易和程序化交易對市場穩定的影響,識別可能引發市場波動的異常交易行為[4]。資金流向監測機制通過追蹤跨境資金流動方向和規模,分析投資者結構變化,評估資金流動對市場穩定的影響。市場情緒監測機制利用輿情分析工具,評估投資者情緒變化對市場波動的影響。交易結構監測機制關注各類金融工具的交易結構變化,評估創新金融產品對市場穩定的影響。市場關聯性監測機制分析不同市場間的波動傳導關系,評估系統性風險。流動性監測機制通過跟蹤市場深度、廣度和韌性指標,評估市場流動性狀況。在評估波動監測體系的有效性時,重點考察其信息采集的全面性、數據處理的及時性和風險預警的準確性。監測體系還應具備自適應能力,能夠根據市場環境變化動態調整監測參數和閾值。技術支持系統的建設是保障監測體系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需要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監測能力。監測結果的解讀和應用機制也是體系有效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建立專業的分析團隊和決策支持系統。
3.2 完善預警指標框架
預警指標框架的完善需要建立科學的指標選取標準和計算方法。市場波動預警指標包括價格波動率、交易量變化率、市場深度指標、流動性指標等核心指標。機構投資者行為預警指標關注持倉集中度、杠桿水平、投資周期等要素。資金流動預警指標監測跨境資金流動速度、規模和方向的異常變化。系統性風險預警指標評估金融機構關聯度、市場互聯程度和風險傳染可能性。宏觀經濟預警指標包括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國際收支等影響市場穩定的宏觀因素。技術性預警指標關注市場技術面變化,包括趨勢強度、價格支撐位和壓力位等技術指標。預警指標框架的構建過程中需要考慮指標間的相關性和互補性,避免指標重復和遺漏。指標權重的設定需要采用科學的方法,考慮不同市場環境下指標的重要程度。預警閾值的確定應建立在歷史數據分析和專家判斷的基礎上,并根據市場變化進行動態調整。需要明確規范預警信號的產生和傳導機制,確保預警信息能夠及時、準確地傳遞給相關決策者。
3.3 優化逆周期調節機制
優化逆周期調節機制需要從制度設計、工具選擇和實施效果等方面進行系統性改進。制度設計層面強調建立科學的逆周期調節規則,明確調節目標、觸發條件和退出機制。調節工具選擇需要考慮工具的有效性、市場接受度和操作可行性[5]。價格調節工具包括交易價格限制、熔斷機制和市場穩定機制等。規模調節工具包括投資額度管理、持倉限制和杠桿率控制等措施。流動性調節工具包括準備金要求、流動性支持和市場干預等手段。時間維度調節工具關注投資周期、持有期限和交易頻率等要素。調節機制的實施需要制定完善的決策和執行程序,確保調節措施能夠及時、有效地發揮作用。對調節效果的評估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包括市場穩定性、交易效率和投資者保護等多個維度。逆周期調節機制與其他監管措施的協調配合也需要特別關注,避免政策效果相互抵消。機制的動態調整能力是保持其有效性的關鍵因素,需要根據市場反應及時調整調節參數和措施。逆周期調節的力度把握需要充分考慮市場承受能力,避免過度干預影響市場功能。
3.4 加強跨境監管協調
加強跨境監管協調需要從制度建設、信息共享和執法合作等多個維度推進。制度建設層面強調建立統一的監管標準和規則,推動監管制度的國際趨同[6]。監管信息共享機制需要建立標準化的信息交換平臺,確保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市場監測合作需要建立聯合監測機制,實現跨境市場風險的實時監控。風險處置合作機制強調在市場異常波動時的協同應對。監管執法合作包括建立聯合調查機制,打擊跨境市場違法行為。危機管理合作需要建立跨境危機預案和處置機制。監管協調機制的有效性評估需要建立客觀的評價標準,包括信息共享效率、風險處置效果和執法合作成效等指標。協調機制的運行需要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和決策程序,確保各方能夠及時響應和協同行動。監管標準的統一需要充分考慮各市場的特點和發展階段,在趨同中保持適當彈性。跨境監管合作的范圍需要根據市場發展不斷拓展,將新型業務和創新領域納入合作范疇。協調機制的持續改進需要建立定期評估和完善機制,及時發現和解決合作中的問題。
4 完善跨境證券投資波動風險防范體系
4.1 構建波動風險監測預警平臺
構建波動風險監測預警平臺需要整合市場監測、數據分析和預警發布等多個功能模塊。平臺技術架構應采用分布式計算系統,實現對海量市場數據的實時處理能力。數據采集模塊通過建立標準化接口,實現與各交易所、清算機構和市場參與者的數據連接,確保數據來源的完整性和及時性。數據處理模塊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市場交易數據進行清洗、分類和結構化處理,為后續分析提供標準化數據支持。風險識別模塊基于機器學習算法,構建多層次的風險識別模型,實現對異常交易行為和市場波動的智能識別。預警生成模塊根據預設的風險閾值,自動生成不同級別的風險預警信號。信息發布模塊建立多渠道的預警信息發布機制,確保預警信息能夠及時傳遞給監管機構和市場參與者。平臺管理模塊負責系統維護、權限管理和安全防護,確保平臺運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平臺還需要具備自我學習和優化能力,通過分析歷史數據,不斷提高風險識別的準確性。預警閾值的設定需要考慮不同市場的特點和發展階段,達到差異化的預警標準。平臺的有效性評估體系需要定期對預警結果進行回測和評價,持續優化預警機制[7]。
4.2 建立分類分級管理制度
建立分類分級管理制度需要從投資主體特征、投資規模、風險程度等多個維度進行制度設計。投資主體分類基于機構性質、資本實力、投資經驗和風險管理能力等要素,將投資者劃分為不同類別。投資規模分級管理通過設定差異化的投資限額,實現對不同規模投資的分層管理。風險等級評估體系需要考慮投資策略、杠桿水平、投資周期等因素,對投資活動進行風險評級[8]。監管要求設置應與分類分級結果相對應,對不同類別和等級的投資實施差異化監管措施。信息披露要求需要根據投資者類別和風險等級確定披露內容和頻率。風險控制措施應針對不同級別投資設置相應的風險控制標準,包括持倉限制、杠桿約束和流動性要求。退出機制設計需要考慮不同類別投資的特點,建立適應性的退出通道。分類分級標準需要具備動態調整機制,適應市場環境變化。制度執行需要建立有效的督查機制,確保分類分級管理有效落實。評估機制定期對制度執行效果進行評估,推動制度優化完善。
4.3 健全跨境資金流動管控機制
健全跨境資金流動管控機制需要構建全流程、多層次的管控體系。資金流入管控環節需要制定資金來源審查制度,驗證投資資金的合法性和真實性。投資額度管理機制通過設定總量控制指標,實現對跨境資金規模的合理管控[9]。資金使用監督機制重點關注投資資金的實際投向,防止資金挪用和違規操作。資金流出管理需要建立有序退出機制,防止資金大規模集中流出引發市場波動。外匯管理政策需要與資金流動管控相協調,實現本外幣政策的有效銜接。跨境支付清算機制需要加強對支付環節的監督,確保資金流動的安全性和可追蹤性。風險隔離機制通過設立防火墻,防止境內外市場風險傳染。應急處置機制需要針對異常資金流動情況制定應對預案,提高危機處置能力。管控系統建設需要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資金流動監測的及時性和準確性。管控效果評估需要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定期評估管控措施的有效性。
4.4 完善市場穩定保障措施
完善市場穩定保障措施需要構建多層次的市場穩定機制。價格穩定機制通過設立漲跌幅限制、熔斷機制等措施,防止過度投機和市場恐慌。流動性支持機制需要提前做好市場流動性儲備,在市場波動加劇時提供必要的流動性支持。做市商制度通過引入專業做市機構,提供持續的市場報價,維護市場穩定。風險準備金制度要求市場參與者提供充足的風險準備金,增強市場抗風險能力。市場信息發布機制需要規范信息披露行為,防止虛假信息引發市場波動。交易監控系統需要實時監控異常交易行為,及時發現和處置市場違規行為。投資者保護機制通過設立投資者賠償基金,為投資者提供必要的權益保護[10]。市場教育機制需要加強投資者教育,提高市場參與者的風險意識。市場穩定基金的設立可在必要時對市場進行適度干預,穩定市場預期。評估和改進機制需要定期評估保障措施的有效性,持續優化完善相關制度。
5 結語
防范跨境證券投資波動風險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建立健全多層次的監測預警和管控體系。通過深入分析發達國家防范經驗可以發現,完善的法律監管框架、有效的市場約束機制、及時的信息披露要求和緊密的跨境監管協作是防范跨境證券投資波動風險的關鍵要素。在此基礎上,構建符合市場實際的風險防范機制、加強跨境監管合作、優化逆周期調節手段,對于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和促進跨境投資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聚焦波動風險的傳導機制和量化測度,為完善防范體系提供更多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桑博,李星諾.跨境證券投資波動風險防范國際經驗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23(10):41-44.
周佩瑤.外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持股對上市公司跨境并購績效的影響研究[D].上海: 上海外國語大學,2024.
崔冉,溫雪.金融科技在跨境證券投資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今日財富,2024(19):38-40.
周金南.中國跨境資本流入金融風險的政策調控研究[D].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2024.
王蕊.跨境證券投資并非穩賺個人參與還須謹慎[N].證券時報,2023-10-16(A01).
桑博,李星諾. 跨境證券投資波動風險防范國際經驗研究[J]. 吉林金融研究,2023(10):41-44.
陳旭東,田凌,洪濤,等. 開放度視角下證券市場跨境資金流出管理方式研究[J]. 區域金融研究,2018(5):41-45.
張敏恬,潘雨琪,陳文良,等. 跨境證券投資與外匯管理改革研究[J]. 金融與經濟,2018(12):83-86.
張瑜,付春生.我國證券市場開放的未來發展方向[J].中國外匯(英文版), 2019(11): 26-28.
錢曉霞. 金融開放進程下短期跨境資本流動對我國金融穩定的影響[D]. 杭州: 浙江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