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醫學被稱為危重病醫學或加強監護醫學,是專注于對危及生命的疾病狀態進行識別和治療的醫學專科。心臟重癥患者通常指的是患有急性冠脈綜合征、心力衰竭、嚴重心律失常或其他可能威脅生命的心臟疾病的病患。改善這些患者預后不僅需要迅速而準確的診斷,還需要多學科協作下的綜合管理策略。重癥醫學作為一門專注于危重病患者救治與護理的臨床學科,在心臟重癥患者的預后改善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心臟重癥涵蓋哪些病癥
心臟重癥是廣泛的領域,涵蓋了多種可能威脅生命的心臟疾病和狀況,通常需要緊急或高度專業化的醫療干預。常見病癥如下。
(1)急性冠脈綜合征(ACS):這類疾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突然部分或完全閉塞引發的心肌缺血所致,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
(2)心力衰竭:心臟無法有效地泵送血液以滿足身體需求時便會出現心力衰竭,可以是急性,也可以是慢性,并且根據受影響的心室分為左心衰、右心衰或全心衰。
(3)嚴重心律失常:如心房顫動、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等,這些異常的心跳模式可能導致病患暈厥甚至猝死。
(4)心臟瓣膜病:涉及一個或多個心臟瓣膜的功能障礙,涵蓋狹窄(瓣膜開口變窄)或反流(瓣膜關閉不全),嚴重影響病灶部位正常血液循環。
(5)先天性心臟病:出生時即存在的心臟結構缺陷。雖然許多病例在兒童時期能得到有效治療,但某些復雜狀況可能持續到成年期成為重癥問題。
(6)心肌炎與心包炎:分別指心肌層和心包膜發生的炎癥反應,可能是由感染(病毒、細菌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
(7)主動脈夾層:主動脈壁內層撕裂形成假腔,可迅速擴展危及生命安全。
(8)心臟手術后的并發癥:對于接受過復雜心臟手術(如搭橋術、瓣膜置換)的患者,術后可能出現出血、感染、器官功能障礙等并發癥。
心臟重癥的危害
生理危害
(1)急性生命危險:許多心臟重癥,如急性心肌梗死、嚴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顫)或主動脈夾層等,可以迅速導致患者出現致命性后果。
(2)器官功能損害:心臟作為人機體血液循環的核心泵,其功能受損將直接影響全身各個器官系統的血液供應,造成腦損傷、腎功能衰竭、肝臟損傷等問題。
(3)慢性病發展:即使成功救治后存活下來,一些患者也可能面臨慢性心力衰竭的發展。這是一種逐漸惡化狀態,會嚴重影響病患日后生活質量,并增加再住院概率。
(3)體力活動受限:心臟病患者往往需要限制日常活動量,以避免加重病情,不僅會影響日常生活能力,還可能致使肌肉萎縮和其他相關健康問題頻發。
心理與社會影響
(1)精神壓力: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打擊,患者及其家屬可能會經歷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尤其是擔心未來再次發作的風險。
(2)經濟負擔:心臟重癥治療通常涉及高昂費用,包括但不限于急診處理、藥物開銷以及后續康復護理成本,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財務壓力。
(3)社交隔離:由于身體狀況不佳或對外界環境變化敏感,部分病患可能減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久而久之可能導致孤獨感增強和社會支持網絡削弱。
(4)職業發展受阻:對于處于工作年齡階段的成年人來說,心臟病可能迫使他們提前退休或者改變職業生涯規劃,從而影響個人成就感與自我價值實現。
如何運用重癥醫學改善心臟重癥患者預后
早期診斷與快速響應
(1)及時識別:醫護人員利用連續心電圖(ECG)監控、血流動力學監測等手段,可以及早發現心臟功能異常或急性事件的征兆。例如,連續心電圖監測可以實時捕捉到心律失常、ST段抬高等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早期跡象。此外,血流動力學指標,如中心靜脈壓(CVP)、肺動脈楔壓(PAWP)等可以幫助評估心臟泵血功能和體液平衡狀態。
(2)緊急處理:一旦確診為急性冠脈綜合征或其他危急狀況,應立即啟動緊急救治流程,開展溶栓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等措施,以盡快恢復患者心肌血供。
優化治療策略
藥物管理
(1)抗凝/抗血小板治療:常用藥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預防血栓形成。
(2)β阻滯劑、ACE抑制劑/ARBs:這些藥物可減慢心率、降低血壓,從而減輕心臟負荷。
(3)利尿劑:利尿劑可幫助減輕體液積聚,緩解心力衰竭癥狀。例如,呋塞米可以通過增加尿量減少體內過多的液體積聚。
(4)正性肌力藥物:如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可提高心臟泵血能力。
機械支持設備
(1)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IABP通過在心臟舒張期增加冠狀動脈灌注,減輕心臟后負荷,從而改善心肌供血,適用于嚴重左心室功能不全者。
(2)體外膜氧合(ECMO):常規治療無效時,要提供臨時的心肺支持。體外膜氧合設備可替代部分心肺支持,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
(3)左心輔助裝置(LVAD):對于難治性心力衰竭患者,LVAD可作為過渡到心臟移植前的橋梁,通過機械泵輔助心臟泵血,減輕心臟負擔,改善血液循環。
外科手術干預
必要時,需進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瓣膜修復或替換手術等復雜操作來解決結構性問題。例如,CABG通過搭橋手術繞過阻塞的冠狀動脈,恢復心肌的血供;瓣膜手術可以修復或替換受損的心臟瓣膜,恢復其正常功能。
加強監護與護理
(1)密切監測生命體征:持續監測血壓、心率、呼吸頻率、體溫以及意識狀態的變化,可及時發現患者病情變化,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2)營養支持:應根據不同病患的病情調整飲食計劃,確保足夠能量攝入,避免過量液體負荷。特別是對于心力衰竭患者,更需要嚴格控制液體攝入量,防止水腫現象加重。
(3)疼痛管理和心理支持:通過疼痛管理和心理支持可減輕病患身心不適感。其中,疼痛管理可通過藥物和非藥物方法(如物理療法)來實現;心理支持涵蓋心理咨詢、支持小組,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應對心臟重癥帶來的心理壓力。
實施精準醫療
(1)基因檢測:基因檢測可以幫助識別患者的藥物代謝類型,從而選擇最適合的藥物和劑量,提高治療效果并減少不良反應。
(2)生物標志物分析:通過血液中的特異性指標評估疾病進展及療效反應。例如,B型鈉尿肽(BNP)和N末端B型鈉尿肽前體(NT-proBNP)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生物標志物,其水平可以反映心臟功能的狀態。
(3)大數據輔助決策: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模型分析大量醫療數據,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識別出潛在的風險因素,幫助制定最佳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