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理性情緒調節護理對帕金森患者心理彈性及運動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2年11月~2023年12月醫院接受治療的96例帕金森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給予理性情緒調節護理,比較兩組心理彈性水平[心理彈性量表(CD-RISC)]及綜合功能[帕金森病生活質量量表(PDQ-39)]。結果 兩組入院當天心理彈性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出院前1 d心理彈性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入院當天綜合功能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出院前1 d綜合功能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理性情緒調節護理模式能有效改善帕金森患者心理彈性,增強患者綜合功能,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帕金森;理性情緒調節;運動功能;心理彈性;生活質量
帕金森?。≒D)為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為震顫、肌肉僵硬、動作遲緩以及平衡問題等運動障礙,很多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不僅影響生活質量,還可能加重運動功能衰退,形成惡性循環[1~2]。良好的心理彈性能夠幫助PD患者更好地應對疾病帶來的各種挑戰,從而保持相對較高的生存質量。然而,帕金森病慢性進展性以及不可逆性往往減弱了患者心理彈性,使其更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的困擾,進一步影響身體健康。理性情緒調節護理是一種基于認知行為療法的護理干預,其核心理念是通過幫助患者改變負面信念,積極轉變不良情緒,進而改善心理狀態[3~5]。本研究旨在探討理性情緒調節護理對帕金森患者心理彈性及運動功能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1月~2023年12月醫院接受治療的96例帕金森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8例。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56~73歲,平均年齡(63.43±5.12)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3.23±0.64)年。研究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55~72歲,平均年齡(62.32±5.16)歲;
病程1~5年,平均病程(3.34±0.4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第四版)》[6]診斷標準;帕金森病病情分級為Ⅱ~Ⅳ級;具備基本的認知能力,能夠理解并配合研究過程;入組前心理健康評估顯示患者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情緒困擾(抑郁或焦慮),但未達到嚴重精神障礙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患有其他神經系統疾??;診斷為嚴重精神疾病;過去3個月內使用過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藥物或接受過其他形式的心理干預、物理治療;伴有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或患有癌癥;預期生存周期不足6個月;存在嚴重的聽覺或語言障礙;孕婦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模式
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帕金森病相關知識,包括病因、癥狀、疾病進展、護理方法等,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協助患者按醫囑正確服用抗帕金森藥物,觀察藥物療效及副作用,并與醫生溝通調整用藥方案。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運動計劃,鼓勵其進行適度鍛煉,如步行、伸展運動、平衡訓練等。為患者提供基礎的心理支持,傾聽患者困擾,鼓勵其表達情緒,并給予適當的情感支持。持續干預至出院。
1.2.2 研究組給予理性情緒調節護理模式
護理人員與患者逐漸進行深入交流,了解其內心存在的困擾以及負面情緒,通過認知重構幫助患者轉變容易導致焦慮、抑郁的非理性信念,如“我的病情無法控制”“我將完全失去生活能力”等。同時,通過邏輯推理和事實依據,引導患者建立更積極、更理性的認知框架,如“通過積極治療和康復訓練,我可以提高生活質量”。指導患者情緒調節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漸進性肌肉放松等,使患者面對情緒困擾時能夠迅速有效地平復情緒,恢復內心平靜。引導患者用問題解決策略,如設定小目標、制定行動計劃等,逐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升自我效能感,重新樹立自信心。每5天與患者進行一次面對面的健康訪談,每次訪談時間為30 min。持續干預至出院。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心理彈性: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評估,選取樂觀性、力量和堅韌性
3個維度,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彈性越強。(2)比較兩組綜合功能:采用帕金森綜合功能評定量表(PDQ-39)評估,包括,腿部靈活性、手運動、輪替運動、強直、姿勢性震顫、靜止性震顫、言語、面部表情等維度,每個維度均有10個條目,總分為4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綜合功能越強;該量表Cronbach’α系數為0.894,再測信度與優化效度均為0.871。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兩組心理彈性評分比較
兩組入院當天心理彈性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出院前1 d心理彈性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綜合功能評分比較
兩組入院當天綜合功能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出院前1 d綜合功能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震顫、僵硬、動作遲緩以及姿勢不穩等運動功能障礙。除了明顯的運動癥狀,帕金森病患者還常伴有一定的負性情緒,如抑郁、焦慮、情緒易波動等,給其生活質量帶來巨大的不良影響[7~8]。因此,除了針對帕金森患者運動功能障礙進行藥物治療和物理康復,還需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改善其情緒狀態。
理性情緒調節護理是一種通過幫助患者找出并改變負面的、不客觀的認知信念,進而改善情緒狀態和心理健康的護理方法[9~11]。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入院當天心理彈性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出院前1 d心理彈性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入院當天綜合功能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研究組出院前1 d綜合功能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理性情緒調節護理應用效果顯著。理性情緒調節護理強調改變患者的非理性認知,幫助其戰勝導致負性情緒的非理性信念。同時,通過邏輯分析和理性討論,使患者逐漸接受更合理、更現實的認知,如“雖然病情難以完全控制,但我可以通過努力改善生活質量”,這種認知轉變有助于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改善其心理彈性。理性情緒調節護理注重幫助患者深刻認識到積極應對疾病的重要性,鼓勵其采取主動、靈活、應對的方式面對生活中的挑戰,通過反復練習逐漸學會有效應對疾病帶來的各種困難,從而提高適應能力和自我效能感,這種自信心的增強有助于患者更加積極地參與康復訓練和日?;顒?,進而促進其綜合功能恢復。理性情緒調節護理中,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掌握情緒調節技巧,幫助其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從而減輕應激反應,緩解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
綜上所述,理性情緒調節護理模式能有效改善帕金森患者心理彈性,增強其綜合功能,臨床應用效果顯著。然而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樣本量較小,為單中心研究,今后將擴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研究,進一步驗證理性情緒調節護理模式的臨床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曹學芝,謝丹,穆蓓蓓.理性情緒調節護理用于帕金森病護理中的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4,43(6):1098-1102.
[2]楊燦燦,張海俠,訾晨晨,等.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結合心理護理對兒童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病恥感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4,51(3):951-955.
[3]李晶,張夢影,成樂,等.理性情緒行為療法護理對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12):103-105.
[4]李海佳,肖麗蓉,袁黎明.理性情緒行為干預對面部燒傷瘢痕整形患者負性情緒及自我認識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24,53(3):217-220.
[5]湯真,張曉方,邢妙莉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術后用藥期間應用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效果[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24,30(4):668-671.
[6]李燕云,陳雪萍,田佩佩等.血清Aβ1-42、P-Tau181和Hcy與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礙的相關性[J].實用醫學雜志,2024,40(11):1483-1487.
[7]崔瑩昕,柏雪.生活方式醫學模式對帕金森病患者的影響[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24,18(6):468-474.
[8]鄭婭,王兆婷,江國華.動作觀察療法對帕金森病患者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22,44(6):524-526.
[9]張珍,董聰慧.理性情緒行為護理在先兆流產患者藥物治療期間的應用效果[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24,30(5):970-974.
[10]虞婷,張黎晴,儲霜.理性情緒療法聯合正念冥想對惡性血液病病人焦慮情緒、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循證護理,2024,10(12):2268-2271.
[11]林秋連,張淑琴,李婷婷.基于應激CPT模型和理性情緒理論的游戲服務在腸造口術患兒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護士,2024,31(7):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