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多學科合作連續康復護理聯合任務導向性訓練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醫院收治的9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5例。對照組予以常規康復護理,研究組予以多學科合作連續康復護理聯合任務導向性訓練,比較兩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結果 研究組干預后上肢和下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干預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多學科合作連續康復護理聯合任務導向性訓練可促進腦梗死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關鍵詞:腦梗死;偏癱;多學科合作連續康復護理;任務導向性訓練;運動功能
腦梗死是目前神經科發病率最高、預后較差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占臨床所有急性腦血管病的70%~80%[1]。腦梗死后遺癥多、致殘率高,原因在于大腦半球梗死及腦干梗死患者常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損傷,進而導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影響日常生活行為,且存在其他諸多安全隱患[2]。因此,早期予以患者有效的康復護理意義重大。常規康復護理主要指康復治療師輔助患者開展被動肢體運動、主動運動、抗阻訓練等康復鍛煉,在改善患者肌力、肌張力等方面效果顯著,但由于康復周期長,部分患者表現出依從性低、功能恢復緩慢等問題[3]。多學科連續康復護理強調為患者提供連續性的康復護理服務,包括住院期間與出院后護理,保持護理服務的持續性和連貫性。任務導向性訓練是指實現一個目標后,適時提出更高的目標,有效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積極性,提升康復訓練效果[4~5]。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學科合作連續康復護理聯合任務導向性訓練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醫院收治的9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6]中的診斷標準;具備正常聽力、表達、理解能力,可配合護理實施;相關資料完善;生命指標穩定,無腦出血風險。排除標準:腦梗死發病前已存在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合并癲癇或其他影響康復護理干預的疾病;抵觸情緒嚴重,無法配合護理;存在情感障礙或其他嚴重精神心理問題;研究期間失訪或因疾病死亡。
1.2 方法
1.2.1 對照組予以常規康復護理
護理人員給予患者常規康復宣教,若患者負性情緒明顯,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常規康復訓練,訓練原則為先軀干后四肢,訓練部位包括肩、肘、下肢、骨盆、足、膝、髖等,早期康復訓練需注意良肢位擺放。出院時給予患者出院指導,包括飲食、運動康復、用藥等方面。持續干預2個月。
1.2.2 研究組予以多學科合作連續康復護理聯合任務導向性訓練
(1)成立護理團隊:團隊主體為神經內科醫師、護士,團隊輔助成員為1名康復治療師,1名營養師,1名心理咨詢師,后續根據患者伴隨的癥狀、基礎疾病進行組員調整。神經內科護士負責制定護理策略并予以落實,密切監測患者病情,做好團隊內各成員之間的協調工作,適時調整后續護理計劃,協同醫師處理疑難患者,做好會診聯系工作;醫師在團隊中的職能主要是對患者進行治療,為護士制定相關護理策略提供指導;康復治療師負責評估患者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康復訓練計劃;營養師負責評估患者營養評估,制定針對性的營養支持計劃并輔助護理人員實施;心理咨詢師通過認知干預、正念解壓等方式給予心理干預。
(2)任務導向性訓練:分析患者具體運動功能,針對異常表現設定功能訓練目標并制訂相應的任務,規定訓練強度、頻率及時間,通過任務幫助偏癱患者適應日常生活及周圍環境。運動訓練內容包括步行訓練(1~10 min逐漸增加步行訓練時間)、肌力訓練(逐漸增加抗阻力量)、肌張力訓練(逐漸增加訓練時間)、站立訓練(1~10 min逐漸增加站立訓練時間)、關節活動度訓練(逐漸增加關節活動度)等。康復進程中根據患者功能恢復情況及時調整任務難度,待適應訓練強度后再增加任務量和任務難度,最大程度地提高訓練效果。持續干預2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運動功能:干預前后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估,包括上肢、下肢50項內容,均按0~2分計分,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運動功能越高[7]。(2)比較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干預前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8]評估,100分為患者日常生活完全可自理,無需他人輔助或幫助;>60分為日常生活能力尚可,患者僅需要他人部分輔助,依賴性較低;41~60分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大部分喪失,多數日常生活或行為均需他人介入輔助;≤40分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較差,僅小部分行為可自主完成;0分為患者自理能力完全喪失,日常生活中的進食、二便等行為完全無法自主完成。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運動功能比較
兩組干預前運動功能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上肢和下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兩組干預前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偏癱是腦梗死患者發生率最高、預后較差的一種后遺癥,主要表現為一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若未得到及時干預,可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壞死,最終完全失去運動能力[9]。常規護理內容較為單一,雖可取得一定的護理效果,但缺少計劃性與任務性,患者出院后無法獲得持續有效的康復指導,導致大多數患者難以堅持康復訓練,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0]。
隨著偏癱康復治療經驗的積累,針對腦卒中偏癱的康復體系逐漸完善。齊培培等[11]研究指出,多學科合作連續康復護理聯合任務導向性訓練能夠有效改善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上肢和下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干預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多學科合作連續康復護理以患者為中心,以多學科團隊為依托,制定規范化、個體化、連續性的治療或管理方案,該護理模式完全貫穿于患者恢復階段,在疾病急性發作期可發揮護理小組內多個角色功能,為患者提供宣教、康復引導等服務,為后續早期康復提供堅實的基礎[12]。本研究中,通過神經內科、康復治療、營養支持、心理咨詢等學科聯合干預,從諸多方面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康復指導,從而促進患者身心康復。任務導向性訓練是指在設置功能性任務的前提下,引導患者以正確的方式、態度完成相關訓練,如步行、肌力、肌張力、站立、關節活動等訓練,適時調整運動強度和時間,使每個患者能準確適應各階段恢復強度,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康復進程[13]。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取樣方法為方便取樣,樣本量相對較小,有待后續擴大樣本量繼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多學科合作連續康復護理聯合任務導向性訓練可促進腦梗死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林姝,趙婷.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及神經功能的干預效果:評《腦卒中康復護理》[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22,39(6):641.
[2]程曄,周菊,宋魯平,等.基于多學科參與的醫護到家平臺在顱腦損傷致偏癱患者早期康復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5):633-637.
[3]陳曉艷,王婭,李靜逸,等.目標化康復指導路徑改善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肌張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分析[J].現代臨床護理,2023,22(1):27-33.
[4]蘭曼麗,朱瑩瑩.正性暗示結合任務導向性訓練對腦梗死后偏癱患者情緒狀態及功能康復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3,42(14):2574-2577.
[5]劉麗,陽雨璇,孫玉君.綜合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效果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23,20(S2):203-205.
[6]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9,52(9):710-715.
[7]周麗娜,萬映雪,吳芳.知信行模式健康教育聯合多學科合作連續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22,33(6):805-809.
[8]鄒麗萍,徐敏鵬,曠麗,等.多級康復護理模式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2,19(7):1074-1077.
[9]卜鈴鈴.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儀配合康復護理對老年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生命科學儀器,2022,20(增刊1):10,12.
[10]孫慧,許堅.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及神經功能的干預效果[J].貴州醫藥,2021,45(2):330-331.
[11]齊培培.多學科合作連續康復護理聯合任務導向性訓練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2024,5(2):188-190,198.
[12]陳鐘和,紀龍飛,鄧文潔,等.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在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現狀[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2,19(3):371-374.
[13]冷靜思,楊悅錕,向紅潔.系統化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自理能力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23,26(5):63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