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個性化護理結合疼痛管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康復中的應用。方法 選取2023年8月~2024年6月在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22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1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給予個性化護理聯合疼痛管理模式,比較兩組關節功能[Harris髖關節評分量表(HHS)評分]、疼痛程度[數字評分法(NR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評分量表(BI)評分]、康復依從性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Harris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康復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個性化護理聯合疼痛管理有助于促進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康復,改善其髖關節功能,減輕疼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依從性,且并發癥發生率低。
關鍵詞:股骨粗隆間骨折;老年;個性化護理;疼痛管理;術后康復;髖關節評分
外科手術為臨床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常用治療方法,但由于老年患者普遍伴有基礎疾病或者慢性病,使得手術復雜度增加,且手術屬侵入性操作,易導致患者出現心理或者生理應激性反應[1~2]。老年患者身體機能衰退,術后需長期臥床,且疼痛等不適感可導致患者活動意愿進一步降低,容易誘發術后關節粘連、壓力性損傷等并發癥,不但會影響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還會加重其生理不適和心理壓力。為了促進患者預后改善,有必要給予患者個性化護理干預手段,保證康復效果[3~4]。本研究旨在探討個性化護理結合疼痛管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康復中的應用。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8月~2024年6月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22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34例,女27例;年齡62~87歲,平均年齡(76.23±3.15)歲:Evans分型為Ⅱ型29例,Ⅲ型32例。觀察組男35例,女26例;年齡61~88歲,平均年齡(75.98±3.09)歲;
Evans分型為Ⅱ型30例,Ⅲ型3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經CT等檢查確診為股骨粗隆間骨折;年齡≥60歲;初次骨折且為單側骨折。排除標準:合并多發傷;合并血液系統疾病;無法耐受麻醉或者手術;伴視聽障礙或者智力低下;伴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既往有股骨頭壞死疾病史。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密切監測患者臨床癥狀與生命體征,若有異常及時處理;術后為患者提供常規飲食指導和用藥指導,鼓勵其早期下床活動,促進關節功能改善。
1.2.2 觀察組給予個性化護理聯合疼痛管理模式
(1)制定個體化干預方案:全面收集患者信息,包括基礎疾病、骨折類型、營養狀況以及情緒狀況等,據此制定干預計劃。
(2)落實護理計劃:通過轉發視頻、分發圖文手冊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使其更加全面且深入地了解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式、注意事項、術后康復訓練方法等內容,提高患者康復依從性。采用微型營養評定簡表評估患者營養狀況,若伴有營養不良,給予腸內營養支持,改善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情緒狀態,若存在明顯的負性情緒,需及時了解患者內心想法,為其提供心理疏導,鼓勵患者家屬多給予其安慰與支持,提高治療信心,從而更加積極地進行康復訓練。患者生命體體征穩定后即可進行康復鍛煉,早期指導其進行足趾屈伸、踝關節背等鍛煉,術后次日可進行股四頭肌長收縮運動,10~15 min/次,術后2~7 d可進行髖關節、踝關節及膝關節屈伸運動,每次10~15 min,然后借助雙拐進行不負重活動,術后8周可逐漸進行負重運動。
(3)加強疼痛管理:每日采用NRS評估患者疼痛度,5分以下者通過轉移注意力、與他人交流以及音樂療法等減輕患者疼痛,5分以上者需遵醫囑適量止痛藥物。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關節功能:采用Harris髖關節評分量表(HHS)評估關節功能,包括活動度、畸形、疼痛、功能四個維度,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關節功能越好。(2)比較兩組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數字評分法(NRS)評估疼痛程度,總分為10分,NRS得分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重。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量表(BI)評估日常生活能力,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好。(3)比較兩組康復依從性:嚴格按照醫囑進行康復訓練,完成度較高,為完全依從;基本按照醫囑進行康復訓練,基本能夠保證完成度,為部分依從;不遵醫囑進行康復訓練,為不依從。總依從=完全依從+部分依從。(4)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如壓力性損傷、關節粘連、便秘、下肢深靜脈血栓等。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關節功能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Harris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康復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康復依從性為98.36%,高于對照組康復依從性88.5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92%,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16.3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股骨粗隆間骨折為老年人群多發性骨折類型,臨床主要表現為疼痛、活動障礙等,股骨粗隆部有豐富的血運,骨折愈合率較高,但術后患者容易出現關節粘連及其他并發癥,從而影響預后[5]。因此,術后需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促進患者康復。常規護理模式下,護理人員按照既定的護理流程以及護理經驗被動執行醫囑,無法及時評估護理風險,難以滿足患者個體化及多樣性的護理需求,護理效果相對較差[6~7]。
個性化護理注重綜合評估患者生理狀況和心理狀況,了解患者存在的潛在護理風險及個性化護理需求,保證護理的功效性和針對性[8]。加強疼痛管理能夠減輕患者生理痛苦,進而減輕其心理壓力,維護其身心健康,幫助其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避免疼痛感影響其術后康復積極性[9~10]。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Harris評分各維度評分與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NRS評分低于對照組,Barthel指數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個性化護理聯合疼痛管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中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促進患者康復。該護理模式充分體現了為患者服務的核心理念,切實需求患者個性化護理需求,提升患者身心舒適度,減輕其疼痛度,使其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促進肢體血液循環,加快康復進程,進而改善關節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11~12]。
綜上所述,個性化護理聯合疼痛管理有助于促進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康復,改善其髖關節功能,減輕疼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依從性,且并發癥發生率低。
參考文獻:
[1]田備.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的臨床效果[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36):40-41
[2]石慶坤.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23,21(3):121-124.
[3]李瑩,陳杰,沙培,等.個性化康復訓練結合循證護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康復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護理,2024,10(2):112-114.
[4]薛平平,蘇意娟.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護理中延續性護理服務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23,42(29):175-178.
[5]舒云.基于臨床路徑的手術室護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中的應用效果[J].基層醫學論壇,2024,28(9):67-69,112.
[6]李嘉妹,許桂鳳.FLS模式康復護理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24,22(20):129-132.
[7]張燕丹,趙愛麗,任慧琳.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PFNA內固定術圍術期中的效果[J].吉林醫學,2024,45(4):974-977.
[8]張永珍,石蕾,劉夢茜.基于老年綜合評估的個性化護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病人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24,22(20):3859-3861.
[9]賴志紅,王曉紅,宋長青.術后疼痛控制聯合責任制整體護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1,28(34):215-217.
[10]黃靚川.術后精細化護理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疼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21,29(24):79-80.
[11]楊敏娟,錢宏,吳潔石.對手術后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與康復訓練指導的效果探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22):249-250.
[12]孫麗娟.個性化護理干預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療效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學,2020,28(6):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