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和家長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兩大重要伙伴,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建立互信的關系,可以更好地促進雙方的溝通和合作,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助力學生健康成長。那么,教師如何與家長建立信任,維持良好關系呢?在我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解鎖與家長之間良好關系,靠的是“三把鑰匙”。
一、建立信任
(一)建立信任的基礎:良好的溝通
在交流中,教師應保持開放、真誠的態度,讓家長感受到自己的關注和誠意。除了日常的交流外,定期的家長會、電話聯系、微信聊天等途徑也是促進雙方溝通的有效方式。
(二)建立信任的根本:理解與尊重
每個家庭的教育背景、文化觀念都有所不同,教師應充分理解并尊重家長的立場和觀點。同時,也需讓家長明白,教師的一切教育行為都是出于對學生成長的關心和負責。
班上小浩來自單親家庭,家庭情況復雜,體會不到家庭溫暖,經常惹事,無心上學?;谶@種情況,我決定上門家訪。通過接觸、交流和溝通,我給出建議:大人之間的矛盾和不良情緒不能轉移到孩子的身上,孩子需要一個溫暖的家。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努力,小浩家庭情況有所改善,孩子也變化很大。因此,多和家長溝通,互相理解,彼此尊重非常重要。
二、巧用溝通技巧
(一)傾聽
在溝通中用心地“聽”與恰當地“說\"同樣重要。許多時候,溝通不暢往往是因為“說”的人沒有感受到對方在“傾聽”。因此,學會傾聽是良好溝通的前提。
有效傾聽能夠讓人感受到被重視和理解。在與家長的交流中,教師應積極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不隨意打斷或否定。當我們和家長談論事情時,要保持專注,認真傾聽對方,不僅僅體現在語言行為上,也體現在非語言行為中,例如談話時盡量在較為安靜的環境中,要放下手機或手里其他物品;要和說話者有眼神接觸,在聽的過程中適當點頭示意,表示你正在專注聽他講;不要急于打斷他人說的話,對他人的話不要輕易作出評價,要讓對方把話說完,避免錯誤理解對方的意思,或是擾亂他人思路。真正地聽明白聽清楚,準確把握他人的意思,才會使后續的溝通更為順暢。
(二)同理心
教師應站在家長的角度思考問題,體會他們的情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滿足他們的需求。同時教師應學會換位思考,體諒家長的擔憂和困惑。
班上學生A在課間休息時被學生B不小心撞到了,我當時查看A并沒有紅腫疼痛情況,結果A的家長找到B的家長要去醫院拍片、照CT,理由是怕有后遺癥,B的家長不樂意。為了打破這個僵局,我主動聯系雙方家長,認真聽取雙方的述說,體諒家長的擔憂和困惑。在我的協調和家長的信任下,雙方達成口頭協議:學生A去醫院拍片、照CT的費用由學生B的家長出。學生B的家長也無異議,提出費用由我轉交給學生A家長,雙方再無糾結。在整個事件中,我沒有去責怪誰對誰不對,而是從雙方家長的角度出發,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巧用“第二把鑰匙”,和家長能夠正常交換信息,交流看法,從而獲得相互配合下的解決。
三、掌握方法策略
(一)針對不同背景的家長
針對不同年齡段、文化背景和教育理念的家長,教師應采取靈活多變的溝通方式,確保信息的有效傳遞。這一點,我在與家長溝通和交流中體會深刻。工作中我接觸的家長年齡跨度極大,不同年代的家長想法觀念有很大的區別,這就需要班主任提前做好功課,勘酌溝通方式,進行有效溝通,達到育人理想效果。
(二)解決問題的方法
遇到問題時,教師應主動與家長溝通,尋求共同解決的方法。此外,定期向家長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是提高雙方互信的有效途徑。同時,我們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溝通形式,例如利用專門的“對話本”來交流意見和感受,用“留言”的方式進行情感的交流;或是利用“書信”,可以做到心平氣和,思路清晰,條理完整;也可以利用繪畫、音樂等溫和地處理情緒,促成心靈的交流,問題的解決。溝通時出現的負面情緒,要疏導而不是堵塞、壓制,這決定了溝通是否能繼續下去。
(三)自我評估和反思
在日常和家長的相處中要及時交流,不要等矛盾激化或是問題變大時才想起來和家長溝通,教師要定期進行自我評估和反思。我經常會和學校領導溝通,咨詢一下有無家長反饋意見。如果有,請領導及時反饋給我,及時反思,改進工作,提高效率。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