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感作為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測量技能、空間觀念和邏輯推理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人教版“圖形測量”教學為依托展開實踐,深入探究深度教學理念下小學生量感培養的有效策略。借優化教學策略強化學生量感能力,進而促進其數學核心素養和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并為一線教學提供實用的策略與理論參考。
一、情境創設,激發量感興趣
培養學生量感的關鍵在激發其學習熱情和探索欲。教師可以結合生活要素和量的教學要點,創設情境,既有吸引力,又便于學生親身體驗的。如在“認識周長”的教學中,可創設“校園花壇圍欄設計”情境,使學生分組扮演園林小設計師或園藝師,讓學生測量、計算花壇模型的大小,從而確定圍欄長度。在這樣的情境體驗后學生情緒易被調動起來,從而主動參與其中,進而促使量感的初步形成。
二、單元整合,融入量感元素
量感學習具有其內在的系統性與邏輯性,從整體上審視,需經歷度量對象的確定(明晰為何量及量什么)度量工具的選擇(探究度量對象包含多少度量單位)以及度量結果的獲取。教師應站在單元的高度,從整體上審視教學內容。通過對計量概念、單位、進率等核心要素以及計量工具的整合,構建量感學習的認知框架。以“圖形測量”的教學體系為例,教師要從一維長度到二維面積再到三維體積的延伸和拓展,深入挖掘長度、面積、體積等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進行探索。通過單元整合,使學生能夠清晰地洞察量的演變軌跡與內在發展邏輯,構建起層次分明、系統完備的量感知識體系。
三、探究活動,提升量感效能
有效地開展探究活動可以提高量感效能,可以起到幫助學生聯系數學概念與現實生活的作用。如“長方形面積計算”教學時,教師可先擺出各種長方形的物體,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對其尺寸進行比較。接著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用邊長1厘米的小方塊把長方形卡片鋪滿,探究面積和小方塊個數之間存在的聯系。經過探究活動,學生可以積累測量的經驗,對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理解也會更加透徹,量感自然提升。
四、聚焦本質,塑造量感思維
量感思維的發展在數學教育的領域中顯得頗為重要。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在量感上把握實質、開拓思路。以“角的度量”為例,教師可以抓住幾何度量的本質,喚醒學生測量長度和測量面積的記憶力。通過選定的單位角測量角的大小,示范測量方法的同時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角的大小就是看一個角里面包含了多少個單位角”,從而理解度量角的本質,在“感量”中發展“量感”。在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工具測量都要經歷相同的一般過程,即明確測量對象—建立測量標準—發明測量工具—正確使用測量工具—得出一個特定的數值。學生的量感思維逐步形成并持續不斷地深化拓展,為其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奠定堅實穩固的基礎。
五、實踐體驗,積累量感經驗
實踐體驗是培養學生量感的核心重要途徑之一。教師應借助豐富多樣的活動體驗,引導學生通過“看、摸、量、畫、比、論”等多元化教學環節,逐步積累觀察、操作、比較、歸納、概括等一系列探索學習的經驗,開展多維度的親身體驗活動。以“周長”教學為例,教師可先讓學生觸摸數學書封面和樹葉的一周,認識從起點到起點的路徑即為一周。隨后,學生用工具描繪出這些路徑,從而更深刻地感知周長的概念。通過對作品的欣賞和評價,學生理解物體表面一周的長度即為周長。教師再取下黑板上樹葉的一周,讓學生感知其長度可測,并引入“化曲為直\"思想。最后,讓學生加深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并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量感經驗,設計小組測量活動。
六、估測對比,深化量感感知
估測是量感培養的具體體現,教師要組織學生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多樣化的估測,通過實際測量來驗證估測結果,在修正中加深對“量”的感悟,通過迭代法、參照法、轉換法等策略豐富測量活動。如在“厘米和米\"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估測教室長度的活動,鼓勵學生利用身體尺或其他熟悉物品進行估測,并說明理由,再與實測數據對比,以驗證估測準確性。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多維度引導學生估測身邊事物,將估測與實際測量相結合,使學生在不斷實踐中深化對量的理解和感知
七、想象推理,促進量感發展
在量感的教學中,對于難以直觀感知的“大量”,如千米、公頃、平方千米等,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想象與推理活動,將這些抽象的“大量”具象化。如以“認識公頃”為例,教師讓學生在操場圍成邊長為10米的正方形,使學生親身感受100平方來左右的空間范圍,而1公頃包含100個這樣的正方形,從而在學生腦海中把公頃的認知框架借助倍數關系構建起來。同時,用學生熟悉的參照物對1公頃大小進行測量,如教室、籃球場等。
八、資源整合,拓寬量感視野
資源整合對于拓寬量感視野是關鍵所在。一是要把量感的要素重點放在對教材中的量感要素的深刻挖掘上。把幾何圖形中長度、面積、體積單位的呈現與運用串聯起來,構建起較為系統的量感知識體系。二是在生活中引入多種資源,在實際中能夠增強量感的使用方法。動漫及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將物品的體積、數量的變動以直觀的形式表現出來,便于學生從不同的維度認識量感,突破傳統教學所帶來的局限,從而達到量感的轉變。
九、跨科交融,強化量感感悟
跨學科教學是強化量感感悟的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以數學與美術的融合為例,教師在講授“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時,通過展示世界著名建筑繪畫作品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和正方形元素的運用;然后布置藝術創作任務,讓學生在動手練習中領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的意思。這種學科交叉的融合,既可以加深學生對量感的認識,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十"、具身參與,內化量感認知
學生量感的養成離不開豐富的“具身踐行\"活動。如教學“認識千米”,課前,教師可以布置讓學生步行1000來并記錄時間和心情的任務。課上,通過走100米活動幫助學生推測1000米的長度,構建長度概念。同時,展示地圖上的1000米距離,讓學生閉眼模擬行走過程,分享課前行走經歷,進一步鞏固量感認知。課后,設計拓展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對1000米進行深度體驗。這一系列活動不僅能讓學生記住“1000米有多長”,還能使量感深深植入內心。
【注:本文系廣州市海珠區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深度教學理念下小學生‘量感培養策略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2022C007)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