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評”一致性的內涵
(一)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一致性。教學目標應明確具體,教學內容應緊密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確保教學活動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二)教學活動與學習方法的一致性。教學活動應設計得科學合理,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能夠通過有效的學習方法掌握知識,提升能力。
(三)學習結果與評價標準的一致性。學生的學習結果應與評價標準相吻合,評價標準應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知識掌握、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多個方面。
二、“教-學-評”一致性面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與方法陳舊。目前,仍有部分教師固守于傳統的教育模式,即在課堂上傾向于單向的、填鴨式的教學,未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角色,也沒有貫徹將教學、學習與評價三者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的現代教育理念。
(二)評價標準不一致。由于各位教師在教育理念與教學策略上存在差異,即便是在教授同一階段、相同的知識點時,也可能會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這種差異性進而引發了評估結果的不統一現象。
(三)重分數輕素養。過分依賴分數和升學考試作為衡量學校、教師和學生成就的關鍵標準,已根深蒂固,這種現象嚴重阻礙了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探索欲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等方面的實際培養,使得這些重要素質的培養往往僅停留于口號層面,難以得到有效落實。
三、“教-學-評”一致性的策略研究——以人教版五年級《體積和體積單位》為例
(一)圍繞新課標和學情設計教學目標。在教授《體積和體積單位(第一課時)》這一課程內容時,教師的任務是傳授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參與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并確保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步發展并增強其空間感知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式學習《體積和體積單位(第一課時)》之前,已經有部分學生預先了解了體積這一度量單位。
(二)優化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優化教育過程,其核心在于將學生置于學習活動的中心地位,通過采用高效、適宜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與團隊合作能力。這一過程鼓勵學生自我發現、相互協作,為他們搭建起展示個人才能與見解的舞臺。同時,教師能即時反饋,利用教學評價這一工具精確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從而實施更加個性化、精準的教學指導。這樣的教學模式確保了“教學”與“學習”以及“評價”三者之間的緊密聯動與高度一致,共同推動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同時結合必要的小組評價,充分調動小組內互相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組內討論時就把基礎知識突破了。對于比較難理解的問題,比如如何選擇合適的體積單位,可以通過一些有代表的練習,可以采用請學生上臺講題、總結解題技巧等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
(三)融入多元的教學評價。1.學生自評。學生自評是一個促進學生自我審視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它賦予了學生主動權,讓他們能夠深入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這種反思能力對于學生精準把握自身學習狀況、及時發現并彌補知識漏洞至關重要。2.學生互評。在教授《體積和體積單位(第一課時)》的課程中,學生們在小組合作中探索體積單位與長度單位、面積單位之間的聯系。教師抓住時機,激勵組內成員相互監督、相互評價。在這種互評任務的推動下,絕大多數學生都能保持認真的學習態度,積極參與到小組的合作探究之中,并提出具有個人特色的見解。探究活動結束后,小組成員根據公平、公正的原則,相互指出各自的亮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對于需要改進的部分,小組成員共同分析原因,并探討改進的策略。3.教師評價。教師評價是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中為學生創造的一個展示平臺,通過這一平臺,教師能夠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策略及行為表現,并據此給出具有針對性的反饋。教師先讓學生進行一輪猜測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小組成員一起用“小正方體\"進行驗證。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地運用了形成性評價策略,鼓勵學生驗證猜想后,勇敢地站上講臺,分享團隊的智慧結晶。同時,教師以敏銳的觀察力,深入洞察學生的探究進程,及時捕捉問題所在,并靈活運用各種引導手段,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深化他們的認知理解。此外,教師還積極采用賞識教育,對學生的出色表現給予真誠的贊美,以此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熱情。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