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目前的中職信息技術課程中,為了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學校不僅要重視學科知識的傳授,還要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落實思政教育工作,使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三觀”。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應著重將思政教育融人其中,充分利用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展開教學,旨在提升教學成效的同時,促進中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本文旨在探討中職信息技術課程中思政教育的融入策略,為一線教師提供教學實踐參考,以期推動中職信息技術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通過對中職信息技術教材的分析發現,每個模塊教學設計都是專家、教育團隊經過反復研究后,最終確定下來的,因此也包含著很多思政元素。而在以往的教學中,對于部分教師而言,只需要完成教材中基礎內容的講解即可,比較注重學生對理論內容的掌握。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但是長此以往,會弱化此門學科的思政教育效果,無法真正意義上發揮其育人價值。針對這一情況,在授課前,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人分析,將其中與思政相關的元素挖掘出來,結合各專業實際情況,進行二次加工,融人課堂教學。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學科中的新知識,掌握信息技術技能,還能夠在提升其信息素養的同時,強化思政教育,提升教育成效。
例如,在學習“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時,這部分內容的難度相對較低,不涉及與技術相關的內容,如果只是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或者應用方面的內容,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是要想讓他們了解背后所蘊含的道理,掌握信息安全、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就存在較大難度。對此,在基礎內容講解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引申講解中國超級計算機的發展,使學生知道,信息技術之所以能快速發展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一批奮斗者、愛國者的貢獻。他們雖然能力很強,卻選擇留在國內,奉獻畢生,影響并帶動更多優秀人才回國,共同推動信息技術發展。教師可以搜索相關科學家的資料,如華羅庚、錢三強等人的事跡。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他們身上的愛國情懷,進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想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2]。
三、圍繞社會熱點增強思政認同感
由于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性,從整體上來看,此門學科不僅具有概念類內容,還包括一些技術性較強的內容。與此同時,也要了解到,學生認為此門學科中的一些內容將來用不上,因此覺得沒必要了解,久而久之,對這門學科的學習態度變得消極。為了扭轉學生這一看法,教師在講解新的內容時,要在不影響正常課堂進度的基礎上,通過合理安排,將其中的一些內容與現實案例結合起來,以此為基礎展開詳細講解。具體來說,中職學生生活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通過網絡、智能設備等途徑,可以接觸到大量社會熱點信息,他們對此非常關注,經常在課下討論這些熱點事件。基于此,對于比較枯燥、復雜或難以理解的內容,教師可以引人相關社會熱點以及學生比較關注的話題,精選案例融人課堂,再與教材內容相結合進行講解。此舉不僅賦予學科時代感,還能引導學生正確思考,面對社會熱點時,能客觀公正,并且產生獨到見解,從而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思政教育成效。
例如,在學習“了解計算機硬件”和“操作系統使用”時,教師可以與學生探討華為芯片斷供事件、“鴻蒙”系統的發展史,讓學生了解現在除了航空航天、超級計算機、高鐵、衛星導航系統等使用“中國芯”之外,手機、筆記本電腦、智能穿戴設備等部分產品使用國產芯片。講解中國科學家在遇到困難時展現出來的研究能力和韌勁精神,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報國情懷,提高學生對祖國的信心,激發其學習動力,還能讓學生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并使其保持創新意識,不斷尋求進步,學會在創新中擔當,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市場需求。
例如,在學習“圖文表混排”時,由于這部分內容具有一定的難度,僅僅理解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操作。學生需要掌握基礎的操作技能,并獨立完成一份排版作品。與此同時,這部分內容的技術性較強,如果按照傳統教學方式,教師先操作演示,學生重復操作,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針對這部分內容,以中職護理專業為例,教師可以將“中國公民健康素養”作為講解背景,呈現與之相關的圖表、文字資料、圖片等內容,并標注出重點數據,用海報編排的形式直觀呈現出來。在圖文表混排基礎操作學習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或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選擇疾病防控知識點,并搜集相應的圖片、文字、表格進行編排。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強化操作技能,還能加深對疾病防控知識的理解,并提升合作意識。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促進學生理解圖文表混排內容,通過觀察文字、圖片、數據,他們意識到排版的意義并掌握基礎技能。同時,護理專業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疾病預防知識,主動鞏固理論學習效果,感受到國家對公民健康的重視,了解醫務工作者在公共衛生宣傳中的社會責任和擔當,增強“關愛他人、維護公眾健康”的意識。
四、搭建教學資源平臺,“線上 + 線下”混合式教學,培養學生探索精神
在當前信息社會發展背景下,現階段中職學生對于移動設備很熟悉,每位學生都有移動設備。為了他們能夠更加輕松和開放式地學習新的內容,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搭建此門學科專屬的教學資源平臺,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簡單地說,在課前,教師可以將學習資源上傳到平臺上,或者將具有開放性、聯系性的問題發布上去。學生可以登錄了解要學習的新內容,通過反復觀看,對新知識有大致了解,還可以針對問題進行討論。與此同時,在課堂結束之后,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知識掌握情況,識別薄弱點,并在教學資源平臺中搜索相應資源加以鞏固。此外,該學科特性要求學生在掌握理論內容的同時,還需掌握和應用相關操作技能,這一任務頗具挑戰性。教師可在每課時結束之后發布相應的任務,引導學生利用教學資源平臺搜索相關知識,完成操作任務,從而提升其操作技能。總的來說,借助教學資源平臺,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學生通過登錄教學資源平臺,不僅能接觸到與學科相關的知識,還能夠獲取各種信息和資訊。這不僅有助于他們培養信息判斷能力,而且在信息整合過程中,能夠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并激發探索精神。
例如,在學習“因特網應用”時,以中職護理專業為背景,課程開展前,教師指導學生借助移動設備在教學資源平臺上自主學習相關內容,如觀看關于獲取網絡信息和收發電子郵件的微課視頻、了解我國5G網絡的領先地位和遠程手術應用的視頻。隨后,在課堂上,讓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自行在各個平臺或者網站上搜索護理專業優秀畢業生的事跡并保存相應的圖文信息。最后,將這些圖文資料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教師。在此過程中,學生如遇不熟悉的操作步驟,可以隨時通過教學資源平臺再次學習。此舉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索精神,而且相關知識的視頻資源還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其數字化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進一步促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從而增強此門學科的育人成效。
五、課后拓展延伸,培養學生實踐精神
在信息技術學科中融人思政教育,要求學校重視對學生實踐精神的培養。此門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不僅包含了大量理論內容,具有基礎性特點,還具有較強的應用性,要求學生通過對此門學科的學習,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能夠進行獨立操作,熟練掌握學科相關技能,且要學會將技能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現實中問題。然而,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大多依賴教材,或視頻、圖片資源掌握新知識,缺乏實驗設備操作的機會。因此,盡管部分學生可以掌握理論知識,但是在面對實際問題,或者需要動手操作時,往往感到無從下手或缺乏自信。對此,為了使他們能夠將課堂內容應用到實踐中,在教師的悉心指導下,學生可以在課后通過以課堂所學內容為基礎的實操任務,進一步磨煉他們的技能。這些任務將促使他們在實踐中自行查漏補缺,從而真正理解和掌握這門學科。這樣,在增強實踐能力的同時,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例如,在此門學科的學習中,其中包含制作網線模塊、家庭網絡配置相關內容等,這些基礎性技能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用到,其也屬于操作性內容。只有通過操作和實踐,學生才能夠更加熟練地掌握,理解其中的操作原理。以往,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主要依賴視頻或圖文資料來了解操作原理,掌握操作步驟,并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然而,這種方式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論理解層面,并不能確保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操作。對此,在課程完成后,可以讓他們回家后根據所掌握的理論內容,進行相應的實踐操作,如了解家里的網絡結構,自行安裝和卸載一些常用軟件,或者對網絡故障進行簡單的排查等。如果家里沒有安裝網絡設備,也可以在課余時間開放相應的機房讓學生進行實踐。通過這種方式,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們再遇到類似情況時,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自行解決,能夠真正意義上地發揮出這門學科的實踐作用,在培養學生實踐精神的同時,更好地促進他們發展。
六、加強學科融合,拓寬育人渠道
在現階段中職教育中,學科融合的作用越來越被重視,不僅可以提升教學成效,也是對思政教育進行創新的有效舉措。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思政教育在信息技術學科中的作用,需要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在以往的課堂中,在進行某個學科知識的講解時,各個學科之間的關系比較明確,屬于孤立發展的狀態,基本不會涉及其他學科內容。這種單一學科的講解模式,不利于從整體上對知識進行把握。尤其是現階段,不難發現,人們在解決問題時,僅僅用一個學科的知識無法應對,需要用到多個領域的知識。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學科融合的意義所在。通過學科融合,一方面,將多種教育資源結合在一起,實現知識之間的互補,尤其是在后續學習中,在遇到復雜程度較高,或者專業性較強的問題時,學生可以調動自己所掌握的多學科知識,進而快速解決。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在信息技術學科中的融合,需要考慮的方面較多,通過學科融合,能夠從整體角度人手,發揮出各個學科教育資源的合力,這是構建高質量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學習“設計演示文稿作品”時,對于這部分內容,教師在進行設計操作時,就可以引人語文課程。在一些論壇上,包括公眾號上,不難發現經常有一些比較優秀的演示文稿,內容或與古詩詞有關,或與古代文人的事跡有關。教師可以搜索此類文稿,在課堂中進行展示。隨后,引導學生從語文教材中選取古詩詞文章,或者分享自己對古詩詞及古代作者的喜好,通過深入了解文章內容和具體人物,搜集相關資料,運用學科知識,創作相應的演示文稿。以杜甫為例,通過對其所創作詩歌,以及生平事跡的了解,能夠發現其身上的愛國情懷,進而在無形中影響學生的思想。古詩詞語言簡短,歷經歲月沉淀流傳至今,蘊含深刻的內涵,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資源。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學科融合,不僅利于課程實施,還能顯著提升思政教育的融入效果,推動課程高質量發展。
七、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思政教育融人中職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策略十分重要。對于信息技術教師而言,要意識到,思政教育在此門學科中的融入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且需要持續性進行下去,是一項復雜程度較高、漫長的任務。因此,教師要從多個不同的方面入手,運用多種策略,不斷對教學方案進行優化,在提升課程效果的同時,促進思政教育在學科中的深度融合。
作者單位:黃瑩 南寧市衛生學校
參考文獻
[1]楊穎萱,孫紹勇.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深度融合探析[J].傳媒,2023,(24):80-81+83.
[2]線宇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教育融合發展策略研究—以吉林師范大學信息技術學院為例[].辦公室業務,2023,(19):70-72.
[3]汪毅,劉曉萍.思政元素融人職業院校信息技術課程的路徑探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3,19(17):166-168.
[4]彭繪霖.思政元素融入中職信息技術類課程的設計與實施[D].湖南科技大學,2023.
[5]廖春雷.探究中職信息技術課程思政融通的改革路徑——以沈陽現代制造服務學校為例[].中國新通信,2022,24(01):236-237.
[6]劉國平.基于課程思政的中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探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1,(16):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