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的通知》要求,著力“推動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建設”“推動落實《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以提高職業院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現下,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投身“智慧校園”“智慧課堂”等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越來越多的教師依托信息化教學環境,進行微課程設計與實踐,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績。
二、智慧課堂與微課程的界定
(一)智慧課堂
智慧課堂研究時間較長,但尚沒有統一定論。在祝智庭看來,智慧課堂是以信息化教學環境為依托,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構出的學習時空環境。唐燁偉認為,智慧課堂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構出的智能化、個性化教學環境,可以使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等融為一體。黃榮懷認為,智慧課堂是在信息化學習資源的助力下,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為目的,主動識別學習者特征、自動記錄學習過程、精準測評學習效果的一種智慧學習活動空間。盡管各有各的看法,但是他們都認可智慧課堂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學生發展是自的。所以,本文對智慧課堂下這樣一個定義:智慧課堂是在信息技術支持下,靈活地將信息化教學資源運用于不同教學環節,生成多樣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積極體驗、發展智慧。
(二)微課程
同樣,不同的研究者對微課程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南洋理工大學依托其微課程項目研究,將微課程視為: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將計算機通信技術運用于教學專題或教學單元中,時長不超過兩個學時。黎加厚教授認為,微課程是時長在十分鐘以內的、涵蓋重難點知識、目標明確的小課程。余洪亮認為,微課程內容主要由靜態的學習資源和動態的學習資源構成,結構由教師引導探究和學生意義建構組成,具有“內容 + 實施”這一特點。綜合這些看法,本文將微課程界定為:以某一課程為對象,以微視頻為核心,以微課件、微案例、微練習等學習資源為輔助,以師生互動為主的課程。
三、基于智慧課堂的微課程的設計與實踐策略
要想實現智慧課堂下微課程設計與實踐價值,教師要把握日常教學時機,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精心設計、實踐微課程。
(一)基于智慧課堂的微課程設計
基于智慧課堂的微課程設計包括導學單設計、微視頻制作這兩項活動。
1.設計導學單
導學單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依據,主要用來檢查學生的微課程掌握情況。導學案內容主要包含課題內容、學習任務、基礎題和拓展題、問題和反饋。其中,課題內容點明了主要學習內容;學習任務指明了學生需要達到的學習程度;基礎題和拓展題重在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問題和反饋旨在驅使學生進行自主反思,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以“圖文混排”為例,導學單設計如表1所示。
2.制作微視頻
這里的微視頻是指教學微視頻,是以視頻為載體、以某個知識點為中心的、具有情境性的微型課程。學生在觀看微視頻的過程中會積極思考,提取關鍵信息,認真分析、整理,建構初步認知。加上導學單的助力,學生可以了解自己學到了什么、存在哪些學習問題,有利于在課堂上,集中精力進行探究。因此,在設計導學單后,教師需要制作微視頻。在制作微視頻時,教師除了要遵循生本性、目的性原則之外,還要考慮方法、設計腳本。制作微視頻的方法有拍攝法、錄屏法、混合式等。微視頻的腳本內容包括微課程名稱、微課程主題、知識點描述、基礎知識、授課類型、教學對象、設計思路和設計過程。基于如上種種,Word文檔中的圖文混排微視頻設計,如表2所示。
(二)基于智慧課堂的微課程的應用
1.前置課堂,自主學習
前置課堂實際上是在顛覆傳統的教學流程,將學生的學置于教師的教之前。學習導學單和微視頻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輔助。這意味著,教師要在課前階段,借助在線課堂發送導學單和微視頻,讓學生獲得自主學習機會。具體地,在實施“圖文混排”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將提前設計好的所有微課程資料上傳于在線課堂,利用雨課堂將微視頻推送到學生端。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指導各組成員發揮帶頭作用,引導本組成員利用閑暇時間一起進行自主學習,并鼓勵成員之間分享自學成果,以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這樣,學生便能有目的地開展自學,主動從微視頻和教材中提取出關鍵信息,進行深入分析和總結,得出結論。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會主動與小組成員分享結論。因為各組成員存在明顯的認知差異,所以他們分享的結論存在差異。因此,他們可能會展開激烈的討論,碰撞出思維火花,進一步強化自學認知。尤其,他們會主動在學習導學單上展示自學成果和遇到的問題,有利于教師了解學情,有機進行教學指導。
2.展示成果,了解學情
學生學情是教師進行學習指導的依據。教師要鼓勵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借此了解他們“學到了什么”“未學到什么”,確定課堂教學要點,繼而集中精力地實施課堂教學。例如,在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了“圖文混排”后,教師可以回收他們的學習導學單,認真閱讀“基礎題和拓展題”“問題和反饋”內容,確定學情:大部分學生對插人、編輯圖片的方法和設置文字環繞方法建構了初步認知,但是無法靈活進行操作。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智慧引導學生強化已有認知。


3.緊抓要點,有機指導
在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進行有機指導是實現先學后教的關鍵5。一般情況下,教師要以將課堂作為指導學生的平臺,以教學要點為著眼點,彰顯自身智慧,善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支架、任務驅動等方式指導學生,促使其一步步深人學習,建構深刻認知,將認知轉化為行動,提高技能水平。
基于學生的“圖文混排”自主學習結果,教師可以將教學要點設計為插人、編輯圖片的方法和設置文字環繞的方法,靈活進行動手操作。基于此,教師可以搭建范例支架,動手操作,引導學生觀看、分析、總結。如此,學生可以進一步強化已有認知。之后,教師可以提出練習任務,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時,學生會遷移已有認知,按照一定順序,采用恰當的方法插人、編輯圖片,設置文字環繞形式。在整個過程中,他們會反復操作,發現自己存在的認知問題,主動利用教材或微視頻,探尋解決認知問題的具體內容。當無法自主解決認知問題時,他們會向教師、同伴尋求幫助。
在規定的動手操作時間結束后,教師可以要求他們上傳作品。此時,評價軟件會發揮作用,從知識、技能等方面對每個學生做出評判,生成一份評價報告,展示出他們的良好表現和不良表現。教師則會收到一份總報告,確定學生存在的問題。接著,教師可以聚焦存在的問題,利用課堂提問法、任務驅動法等進行引導,幫助學生解決認知問題。在解決認知問題的基礎上,學生會主動進行操作,做到學以致用,提高認知和技能發展水平。
4.隨堂練習,查漏補缺
隨堂練習既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直接方式,也是輔助學生了解學情、查漏補缺的直接方式。通過體驗不同的學習活動,大部分學生建構了不同程度的認知。因為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認知水平較低的學生會在練習過程中遇到諸多問題,且難以自主解決,浪費寶貴時間。所以,教師要在尊重學生認知差異的基礎上,建構異質小組,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組織分組隨堂練習,驅動各組成員攜手操作、互幫互助地解決認知問題。
例如,在“圖文混排”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建構六個小組,保證組間同質、組內異質。之后,教師可以布置練習任務:一二組制作“給媽媽的生日賀卡”,三四組制作“我的班級”,五六組制作“環保電子板報”。任務驅動下,各組成員會運用已有知識,提出創新思路,進而確定設計方案。在此基礎上,他們會動手操作。操作過程中,他們細心觀察、深入思考,發現問題、指出問題并攜手解決問題。在整個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會主動從他人身上汲取經驗,彌補自身認知不足。在完成作品后,他們會上傳作品,系統會自動做出評價,生成評價報告,指出每部作品的優點和問題。如此,各組會主動查漏補缺,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
四、結束語
總之,基于智慧課堂的中職“計算機基礎與應用”微課程有極強的實踐價值。例如,可以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牢牢掌握學習主動權;可以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積極體驗自學、合作探究、練習等活動,在知識、技能、學習意識、學習能力等方面獲得一定發展;可以讓學生通過不斷操作信息技術,提高信息素養發展水平。在學生獲得良好發展的情況下,“計算機基礎與應用”教學效果可以得到明顯提高。基于此,教師要善于以智慧課堂為依托,以“計算機基礎與應用”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為依據,精心設計學習導學單、制作微視頻,讓學生獲得多樣的學習機會,使其在不同方面獲得良好發展,盡可能地實現智慧課堂下的微課程教學價值,推動“計算機基礎與應用”教學提質增效。
作者單位:趙煜 晉城技師學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的通知[Z].教技廳[2017]2號.
[2]劉合生,岳彩義,王浩.基于智慧課堂的產教深度融合教學模式構建的實踐研究—以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為例[J].新教育,2024,(14):111-113.
[3]龍瑤.基于ADDIE模型的中職計算機微課開發與應用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
[4]孫鵬.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智慧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學周刊,2023,(11):16-18.
[5]冉琴.課程思政導向下的中職智慧課堂構建探索——以《計算機應用基礎》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3,19(02):135-137.
[6]郭玲芳.信息技術與中職計算機教學深度融合研究[J].新課程研究,2022.(26):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