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年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數智技術的飛躍性發展,為會計學領域帶來了轉型升級的機遇,推動著會計學從傳統的核算反映型向智能決策型轉變\"。然而,在加速數字化轉型的同時,必須堅守“立德樹人”的教育初心。當前,面臨的挑戰在于如何在思政教育的引導下,推進“會計學原理”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同時借助數智技術為這一課程注人新的生命力。解決這一挑戰對于培育具備專業素養與高尚道德的會計人才,推動會計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會計學界已經形成了廣泛共識,將思政教育置于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堅定踐行“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在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新時代,會計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從傳統的基礎性財務會計向以智能共享為支撐的智能決策會計轉型。本文旨在探討數智化時代背景下“會計學原理”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教學目標、思政元素的確定、思政內容的確定、教學手段與方法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旨在為“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思政建設提供有價值的思路和建議。
二、“會計學原理”課程思政的實施必要性
(一)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關鍵環節
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會計學原理”課程作為會計學及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其思政實施尤為關鍵。課程思政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能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教育不僅關乎知識的傳遞,更關乎學生品德的塑造,是立德樹人的重要保證。
(二)課程思政是教書育人的核心使命
在“會計學原理”課程中融人思政教育,是“教書育人”這一教師職責的核心體現。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在傳授會計知識的同時,更應肩負起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責任。通過課程思政,可以將德育與智育相結合,培養出既有專業知識又有高尚品德的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
(三)課程思政是課程本質的必然體現
課程不僅是知識傳遞的載體,更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平臺。“會計學原理”課程融人思政教育,正是課程本質的必然體現。通過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可以將知識教育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將黨的教育方針、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人課程中。這一過程不僅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專業知識的積累與技能的提升,還深刻影響了他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塑造。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既有專業技能又有高尚品德的會計人才,進而實現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的育人目標。
三、“會計學原理”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
“會計學原理”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其思政教學目標與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相連。在經濟管理類專業中,教育部發布的《工商管理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會計學專業)》明確了會計學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特別是在素質方面,強調了學生應具備的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和誠信品質。為實現這些素質要求,“會計學原理”課程不僅關注專業知識的傳授,更重視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培養,以及情感目標與價值觀的形成。“會計學原理”課程內容豐富,涉及會計的要素、科目、賬戶、核算過程、會計實務操作等。這些內容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會計的基本理論和技能,更要求他們理解并遵守會計職業道德,如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因此,“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思政教學目標應圍繞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品格與行為習慣展開,具體可以確定為: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會計職業品格,并幫助他們形成科學嚴謹、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終身學習的優秀品質。通過“會計學原理”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能夠深刻理解人工智能對會計行業的影響,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專業素養,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道德基礎,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四、“會計學原理”課程思政元素的確定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強調,經濟管理類學科應致力于使學生深人理解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在各自專業和行業領域的應用,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關注現實挑戰,以培養他們具備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質。針對“會計學原理”課程,這一綱要為明確了思政元素的定位。為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核心目標,“會計學原理”課程應引導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并以“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等思政要素為核心,全面優化教學內容。如此一來,課程不僅傳授知識和技能,更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價值觀引導,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最終實現教書育人的根本目標。
(一)融入馬克思主義思維與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作為人類認識發展的科學結晶,它深深扎根于現代科學和先進社會實踐的土壤中,并隨著這兩者的不斷進步而持續豐富和發展。這種哲學思想為提供了一種科學、客觀的方法來認識和研究事物,是人類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工具。在“會計學原理”的教學中,教學團隊鼓勵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和方法來深人理解會計準則的演變以及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
(二)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教學團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人“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包括課堂講解、案例研討及實踐教學等。在會計記賬、會計核算的教學階段,突出強調富強、民主與法治的核心價值,注重公正與法治的培育,引導學生理解會計工作的公正性和依法依規操作的必要性。強調會計準則的規范性及其對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性,引導學生規范企業會計確認、計量與報告的行為,鼓勵學生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處理經濟業務,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準確和完整。誠信作為市場經濟的基石,在會計行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直接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誠信度。因此,在“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中,通過案例、研討等形式融入誠信教育,引導學生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如實反映企業的經濟業務,特別是在涉及職業判斷時,更應依據會計準則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做出真實、公允的會計處理。
(三)融入不斷創新的思維理念
會計作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在我國現代化企業管理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既要堅持扎根本土,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展現我國傳統美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要在當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注重將現代化技術融入“會計學原理”的教學中,以培育通曉現代化技術、具有創新思維和不斷學習能力的經濟管理類人才,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例如在賬務處理的教學中,教學團隊充分展示“大智移云物”(大數據、智能技術、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化技術對會計發展與企業管理的促進作用,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會計數據的處理、分析和利用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這種變革不僅提高了會計工作的效率,還為企業決策提供了更為精準、全面的數據支持。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團隊應注重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的培養,并激發他們持續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動力,以適應會計行業不斷變化的需求。
五、“會計學原理”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設計
“會計學原理”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圍繞教學內容展開,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知識中,實現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和諧統一。在明確“會計學原理”課程思政的核心思想及其構成要素后,本文接下來提煉出各章節的思政要點及主要內容,確保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的有效融合。通過“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個維度,構建課程思政的完整框架。
(一)價值塑造
價值塑造聚焦于學生價值觀的構建,涵蓋理想信念與品格等核心要素。在“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誠信、愛國精神和民族復興等價值觀尤為重要。價值塑造應緊密結合辯證唯物主義思維,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創新思維意識,使專業內容自然融人價值觀教育,實現潤物無聲的效果。
(二)知識傳授
在知識傳授方面,應實現硬知識與軟知識的有效結合。硬知識是指《會計學原理》專業核心知識,而軟知識則涵蓋與專業知識相關的深層次知識。例如,會計等式作為專業知識,其構成的會計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可引申至日常生活人的行為方式。引導學生理解人生的資產與負債的概念,從而深化他們對誠信與責任的理解。
(三)能力培養
課堂教學應兼顧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會計學原理”課程需培養的能力包括自律、分析、專業判斷、組織協調與實際操作等能力。鑒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明辨是非的能力(即價值判斷能力)與合規能力(道德遵從與法規遵從)尤為重要。這些能力不僅有助于學生處理經濟業務問題,還能解決企業經營與管理中的復雜情境。合規能力則引領學生的專業能力、組織能力與商業能力的發展,使學生能夠迅速、準確地作出符合道德標準與企業利益的決策。
六、“會計學原理”課程思政教學手段與方法
教學團隊基于OBE教學理念[5,即基于學習成果的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結合思政元素及其融入方式,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和多樣化的方法,進行“會計學原理”課程思政的教學。
(一)采用數字化手段,拓展與融入思政元素
1.數字化手段的應用
利用數字化手段,“會計學原理”課程能夠有效拓展與專業相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結合課程資源,挖掘歷史事件、制度、經典故事及歷史人物等元素,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嵌入到具體知識點上,通過二維碼技術實現知識的拓展與深化。這不僅豐富了課程內容,也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了他們的視野。
2.線上與線下資源的結合
線上資源包括中國大學MO0C平臺、超星學習通平臺等。這些平臺提供了課程視頻、電子課件、影視劇剪輯、課程思政案例等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可滿足學生碎片化學習的需求。同時,結合線下資源如與馬克思主義學院老師的研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學科競賽、企業調研、社會調查等,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增強課程的實踐性和互動性。
(二)針對各章思政點,編制思政練習題和案例
在“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中,針對各章節的思政要點,精心編制思政練習題和案例,使學生在鞏固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促進其對思政內容的深人理解和應用。思政練習題和案例的設計緊密圍繞教材的思政核心思想及其構成要素,同時與具體的會計專業知識相結合,以實現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的深度融合。思政練習題一般采用開放式提問的方式,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和情境案例,引導學生跳出傳統的專業知識框架,從多個層面思考和分析問題。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下述問題: ① 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會計信息的生成和傳遞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對會計職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有何影響? ② 從“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討論會計人員應如何在工作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并為企業創造社會價值。
(三)引入“翻轉課堂”,促進知識的內化
在“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通過融合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慕課等在線課程平臺,實施翻轉課堂的教學策略,以優化教學效果。學生在線學習“會計學原理”的基礎知識,并思考線上課程中的思政相關問題。線下教學中,通過小組討論、學生講授與互評、案例研究、研討辯論、項目研究和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隱性地將思政元素融人課程內容,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
七、結束語
在數智化時代,會計的技術手段、服務對象、組織形式、效率和質量等方面均發生了顯著變化。這不僅提升了會計的工作效率和準確性,也拓展了會計的應用場景和價值空間。然而,無論技術如何更新換代,會計監督、反映、決策支持的核心功能依然保持不變。在“會計學原理”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既要順應數智化潮流,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推動課程的創新和改革,也要堅守會計的核心價值和功能,充分發揮數智化背景下會計的獨特作用和價值,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智化技能、創新思維和不斷學習的能力,使其成為能夠適應數智化時代需求的高素質經濟管理類人才。
作者單位:李琴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祁峰 張陳蕊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溫素彬,董必榮,張興亮.“思政引領+科技賦能”的會計學專業智能化升級:以南京審計大學為例[J.財會通訊,2022.(20):27-31.
[2]楊德廣.課程思政是教育規律和教育本質決定的[J].江蘇高教,2021,(06):1-8.
[3]陳曉芳,陳昕,洪,等.“會計學原理”課程思政建設:價值意蘊與教學實踐[J].財會月刊,2022,(03):7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