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工智能技術在司法領域的廣泛應用正逐步重塑法律實踐與法學專業教育的面貌。地方高校法學專業教育需要與時俱進,以滿足人工智能時代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多元化、現代化需求。傳統法學教育體系存在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構建不完善、跨學科實踐課程及教學設施與法律資源配置不足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地方高校可通過采取“三機制”戰略搭建產學研平臺、推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教學與研究、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等策略,實現法學專業教育內容與當前行業需求緊密銜接,從而培養出具備跨學科素養與創新能力的法律人才。
[關鍵詞]人工智能;地方高校;法學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9-0088-05
一、問題的引出
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不僅改變了傳統行業的運作模式,也對地方高等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所致賀信中指出:“把握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態勢,找準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養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1]就法學專業教育而言,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為法學專業開辟了全新的教育視角與途徑,而通過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法學專業教育得以構建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學習平臺,學生也能夠更高效地獲取法律知識,更深入地理解法律原理,促進法學研究向精細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法學專業教育必須緊密貼合市場需求,優化教學策略與資源配置,致力于培養具備跨學科知識、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和實踐經驗的復合型法學人才。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要求法學人才不僅要精通法律條文與案例分析,還要掌握信息技術、數據的采集與分析等技能,以應對日益復雜的法律實踐挑戰。當前,地方高校法學專業教育與人工智能的融合還處在起步階段,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學內容融合性不強、教學方法單一、法律實踐教學不足、教學資源配置不足等。此外,傳統法學人才的法律知識結構與技能難以滿足新興行業法治化發展的實際需要[2]。因此,為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地方高校法學專業教育的知識范疇、傳授媒介及學習路徑均需有效融合人工智能技術,以進行優化與革新。
二、人工智能時代法學專業教育轉型的必要性
(一)法學教育轉型是服務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要求
為響應《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提出的“全面建設‘智慧法治’”要求,即推動法治中國建設向數據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教育部與中央政法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堅持德法兼修 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將“互聯網+法學專業教育”納入其中,旨在通過科技賦能法學專業教育,培養適應新時代法治建設需求的法律人才。
作為我國本科教育體系中的關鍵一環,法學專業教育承載著為法治中國建設輸送高素質、專業化法律人才的重要使命。法學專業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服務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不僅要做到知識的傳授,更要做到法治精神的培育,以培養出既精通法律理論,又具備實際操作能力的法律人才,使法律人才能夠迅速適應社會治理的復雜需求,能夠運用法律知識參與制定公平合理的法律政策,確保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促進公平正義方面發揮核心作用,從而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向更加高效化、現代化、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二)法學教育轉型是當代法學知識結構性變化的要求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的不斷進步,法學知識的結構性變化日益顯著,這對法學專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法學專業教育體系要進行變革與創新。在教學內容上,法學專業教育不能僅局限于傳統的法律條文講授與案例解析,還要廣泛覆蓋新興的法律領域,如網絡安全法、人工智能法、環境資源法等,幫助學生緊跟時代步伐,掌握前沿法律知識。同時,實踐教學在法學專業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地方高校應當多嘗試通過模擬會見當事人、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培養其法律應用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法學教育轉型是社會對新興法律職業的要求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法律領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催生了一系列新興職業。騰訊研究院的數據表明,全球法律科技初創公司的數量迅速攀升至新高度,從2009年的15家增長到了2016年的1164家,業務集中于在線法律服務、電子取證、從業管理軟件、知識產權服務、人工智能法律科技、訴訟金融、法律檢索、律師推薦、公證工具等九大新興領域[3]。另外,艾瑞咨詢發布的《2024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AI產業規模為2697億元,其中,中國法律科技企業數量已超過600家[4]。這不僅要求法律從業者擁有深厚的法學理論功底,更強調其跨領域能力,包括熟練的計算機技術應用能力、精準的數據分析能力以及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轉變,無疑對法學專業教育提出了更高層次、更為多元的培養要求——需要培養既精通法律業務又擅長技術應用的復合型人才,以更好地適應并引領未來法律行業的發展。
三、人工智能時代地方高校法學專業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搭建不足
產學研深度融合已成為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培養模式之一。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實習實訓平臺,旨在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強化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之間的聯動,促進教育、科研與生產活動在功能與資源方面的高效協同與整合。就法學專業教育而言,產學研一體化的目標是促進法學教育知識體系構建、學生實踐能力強化及企業經濟效益提升的有機統一。然而,當前部分地方高校法學專業教育在構建全面、完善的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方面尚存不足,實踐路徑亟待深入探索。具體而言,地方高校法學專業教育主要面臨兩大挑戰:一是法學教育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傳統法學專業教育難以迅速適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背景下企業和科研機構發展的需求,呈現一定的滯后性;二是部分企業與科研機構對參與法學專業教育改革的積極性不高,原因在于法學專業教育投入成本較高且短期內回報不明顯,加之高校自身發展壓力,使得部分高校對法學專業教育產學研一體化實習實訓平臺建設不夠積極。
(二)以提升能力為重點的交叉學科實踐課程開發不足
法學是一門具有自身獨特性的學科,傳統的法學觀念根深蒂固,學科劃分較為固定,往往難以開發跨學科類型的交叉課程。有研究者將法學研究故步自封的現象稱為“飯碗法學”[5]。社會分工的逐漸精細化必然導致法學研究和法學專業教育的專門化[6]。而在當前地方高校法學專業教育體系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局限性問題是傳統法學專業課程培養出的學生常存在復合型技能短板,尤其是在信息技術、經濟學原理、金融學基礎、數學邏輯以及邏輯推理等非傳統法學領域存在知識儲備不足等問題。加之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這一問題更為凸顯。新時代的法律實踐迫切要求法學專業人才不僅要精通法律知識,還要掌握數據處理、智能模擬等跨學科技能。因此,為應對這一挑戰,法學專業教育必須邁出跨界融合的步伐,突破傳統學科界限,實施綜合性教育改革。
(三)以創新育人為目標的教學設施和法律資源配置不足
近年來,法學專業教育領域十分關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科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然而從專業教育的發展情況來看,部分地方高校法學專業尚未能夠跟上新興科技發展的步伐。首先,從各課程設置來看,地方高校中“人工智能+法學”等教學內容基本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且能夠講授相關課程的“雙師型”教師較少,使得法學領域與科技前沿融合不足,關注度也不夠高。其次,地方高校法學專業課程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導,教學模式偏重傳統講授,對智能化教學設施的應用不足,忽視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體驗式教學方法的引入,未能有效利用新興技術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再次,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進一步制約了地方高校法學專業教育的發展。部分地方高校教育經費有限,難以支撐先進教學設備的引進及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法學”等前沿研究方向,高層次法學人才稀缺,這不僅影響了地方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也限制了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法學專業教育的適應性優化路徑
(一)采取“三機制”戰略,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
為了實現法學專業教育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高校需積極尋求能夠開展合作的人工智能企業[7],共同建設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夠直接接觸并參與人工智能法學實踐的平臺,從而構建基于人工智能的產學研一體化實習實踐體系。當前,一些地方高校正在積極嘗試與律師事務所進行交流合作,如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與廣西廣合律師事務所開展交流合作,以加強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為即將畢業的法學專業學生提供更多實踐平臺;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與廣西益遠律師事務所舉辦合作共建交流座談會,實施“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這些合作為法學專業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法律實踐機會,但其主要圍繞具體的法律實踐,較少聚焦于人工智能在法律中的應用。
為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的需要,地方高校可基于自身實際,采取“三機制”戰略,搭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法學產學研一體化平臺。首先,實行校企共建培養機制。地方高校可積極尋找關注“人工智能+法學”發展的律師事務所或相關企業,與之開展合作,雙方基于現有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聚焦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法學問題,共同建立培養機制,以培養掌握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的法律人才。其次,實行校企共建保障機制。“人工智能+法學”人才的培養是對法學基礎人才的進一步提升,需要穩定的政策保障、經濟保障。高校可依托國家政策,與企業共同設立專項人才培養基金,或專門的獎學金、助學金,保障基于人工智能的法學產學研一體化平臺的穩健發展。最后,實行校企共建評價機制。多主體協同建立的法學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應當由各主體協商構建考核評價機制。人工智能背景下法學人才的培養模式,其考核評價標準主要包括學生是否了解人工智能基本原理、是否掌握人工智能法律基礎應用及法律大數據檢索與應用、是否熟練掌握智慧法庭操作流程等。經過校企共建“三機制”戰略,學生不僅能獲得更多的司法實踐機會,還能在實踐中聚焦現代前沿技術,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輔助學習,為企業貢獻智慧與力量,實現共贏。
(二)推進多學科融合,培育復合型人才
1.引領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趨勢
在新文科建設的浪潮中,面對人工智能時代對法學專業教育提出的新需求與新挑戰,構建“人工智能+法學”的課程體系尤為迫切。為滿足市場對復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當前一些高校已經開始了跨學科合作的嘗試,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設立了“法律與數據科學”聯合項目,促使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的同時,掌握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新興技術。這樣的教育體系為培養既懂法律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法治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地方高校法學專業教育需緊跟這一趨勢,積極探索并有效整合法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金融學等領域的優質教育資源。具體而言,各高校可基于自身現有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自主開設如計算機技術與智慧司法、人工智能法學等選修課程,并采用跨學科的教學策略,構建跨越多個知識領域的綜合性學習框架,整合人工智能技術在法學專業教育中的應用,引導學生探究諸如利用AI技術進行相關案件信息智能檢索、在法庭審判中高效轉錄、輔助裁判文書生成等技術。這樣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知識架構、多元方法體系及創新思維模式,使更多學生成為具備深厚法學底蘊和廣闊前瞻性視野的復合型人才。
2.構建全面的“人工智能+法學”復合型人才教育體系
培養“人工智能+法學”領域的復合型人才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能只停留在一兩門學科的交叉融合上,還要以此為基礎統整學科體系建設,構建全面的“人工智能+法學”復合型人才教育體系。設有法學專業的地方高校基本將法學專業核心課程分為專業理論課程和專業實驗課程,專業理論課程下設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實驗課程下設專業必修基礎課實驗和專業選修發展課實驗。要構建全面的“人工智能+法學”復合型人才教育體系,應當在確保專業理論課程順利開展的基礎上,將人工智能理論及實踐分別與法學專業理論課程、法學專業實驗課程相結合。例如,在法學專業理論課程方面,法理學課程可結合人工智能輔助裁判的法理分析等內容,刑法總論課程、刑法分論課程可與證據智能網絡學分析相結合,經濟法學課程可與智能化數字建模相結合;在法學專業實驗課程方面,模擬法庭實訓課程可與智慧庭審相結合,社會調查實訓課程可與行為科學相關知識相結合。通過設立聯合課程,推動文理科課程互選機制,不僅能夠打破學科間的隔閡,還能在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實現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從而構建全面的“人工智能+法學”復合型人才教育體系。
(三)創新法學教學與研究,優化學科資源配置
1.加大法學教學與研究的創新力度
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加大人工智能法學研究的創新力度,及時將前沿研究成果融入教學內容,是提升法學專業教育質量的關鍵。這不僅要求法學專業在教學內容上緊跟時代步伐,更要在教學資源與方法上進行大膽革新。地方高校法學專業可在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的基礎上,積極應用相關企業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創新技術,據此增設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法學專業必修課與選修課,由基礎課程到專項課程全面鋪開。基礎課程重理論教育,如“人工智能+法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理論與實務價值等;專項課程更關注某一法律領域下的人工智能發展,如人工智能創作與知識產權、人工智能與司法裁判等。此外,各高校應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利用與企業共建的“互聯網+法學”實習實踐平臺,促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
2.優化法學專業教育資源配置
其一是優化法學學習資源配置。高校需創新性地融合人工智能與線下教學模式,將學生的自主學習置于核心地位,鼓勵其根據自身的學習節奏安排進程,教師則能夠更專注于人際互動與深度教學。具體而言,基礎性的、適用于智能平臺輔助學習的內容,如法律條文解讀、案例初步分析等,可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完成;課堂則轉變為運用AI案例分析系統、模擬法庭等先進教學工具進行深度探討與實戰演練的場所。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還能夠提高教學效果,加深學生對“人工智能+法學”應用實踐的理解。
其二是優化師資力量配置。加強高層次法學專業教育師資力量的培養與交流,是實現法學專業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關鍵一環。地方高校應以“高層次辦學”為目標,加大對法律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力度。特別是在人工智能與法學交叉領域,各高校可鼓勵法學教師深入人工智能企業掛職學習,親身體驗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的應用,如智慧法庭的構建與實施、法律大數據研判等信息技術的應用等,從而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術在司法平臺的前沿應用,進而將這些寶貴經驗融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從具體實踐的角度理解法學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同時,這一過程也有助于教師更具體地了解法學專業的就業方向和前景,為法學專業教育注入更多符合時代特色的實踐元素,進而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結語
教育需要重塑,不是重塑關于教育的認識,也不是重塑關于教育的哲學思想,而是形成關于怎么樣教育的新行為、新實踐、新方法。法學專業教育作為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面對人工智能的教育技術重塑,必然需要不斷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勇敢探索適應性強的優化路徑。本文通過分析人工智能背景下法學專業教育面臨的轉型需求、存在的不足以及優化路徑,為法學專業教育未來的發展提供了一定借鑒。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未來法學專業教育還需不斷探索和創新,以適應更加復雜多變的法律環境和社會需求。
[ 參 考 文 獻 ]
[1] 新華社.習近平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EB/OL].(2019-05-16)[2024-07-20].https://www.gov.cn/xinwen/2019-05/16/content_5392134.htm.
[2] 施亞,代顯華,趙亮,等.人工智能背景下地方高校法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2,41(5):234-237.
[3] 張恩典.人工智能時代法律職業的變遷與法學教育變革[J].法學教育研究,2020,28(1):111-126.
[4] 艾瑞咨詢.2024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研究報告[R/OL].(2025-03-27)[2025-04-12].https://www.iresearch.com.cn/Detail/report?id=4702amp;isfree=0.
[5] 王利明.“飯碗法學”當休矣[J].法制資訊,2011(6):7-9.
[6] 孫那.人工智能時代的法學高等教育改革[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7(1):147-151.
[7] 李丹.人工智能2.0時代法治人才培養的挑戰與應對[J].韶關學院學報,2020,41(5):81-87.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