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中國紀錄電影的“熱度”在近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而2024年的紀錄電影在院線市場上更是迎來新氣象,全年累積票房超1.2億元。①在這一年里,舞臺演出、演唱會、電影幕后等紀錄電影類別層出不窮,現象級影片《里斯本丸沉沒》(方勵,2024)成為本年度的亮點之作。本文以2024年全國上映的國產紀錄電影為例,從題材、敘事、美學、價值四個維度對當下的中國紀錄電影進行觀察透視,分析2024年中國紀錄電影發展特質和創作態勢,以期為中國紀錄電影今后的發展提供啟示與借鑒。
一、題材觀察之維:題材深耕與內容創新的多重探索
“紀錄片作為‘國家相冊’‘時代鏡像’,是行進變化中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記錄媒介,是中國式現代化形塑和建構的視聽話語媒介,也是其形象的展示和傳播媒介。”[2]縱觀近年來的中國紀錄電影,其在內容、表達、傳播上呈現出多樣化、年輕化和媒介化傾向。2024年紀錄電影在主題表達上深耕時代主題,融入社會議題,踐行價值引領;在內容創作中守正創新,拓展多元表達路徑,形成新主流創作、社會現實關注、歷史文化自然等多樣化內容生產格局。
(一)縱向之維:堅持主流導向,扎根社會現實 生活
“‘新主流’概念生成于中國主旋律影視作品的創新探索實踐,意圖解決主旋律與商業性之間的矛盾,融合主流價值與主流市場,這一潮流趨向同樣延伸到紀錄電影領域。”[3]截至2024年12月,2024年全國共有29部國產紀錄電影在院線上映(見下頁表1),其中踐行主流價值與反映社會現實的紀錄電影在市場中起著主力軍作用。這些紀錄電影固本拓新,深耕敘事內容,用影像記錄時代、審視當下,描繪了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上的絢麗圖景。
2024年新主流創作紀錄電影更加注重“致廣大而盡精微”的視野格局,緊貼時代脈搏,為時代立傳,為歷史存真。紀錄電影《抗戰中的文藝》(田沁鑫,2024)從“人民史觀”出發,用光影與舞臺結合的創新方式,對抗戰十四年的文藝抗爭史進行情景再現;《偉大征程》(侯克明,2024)以“浴火前行”“風雨無阻”“激流勇進”“錦繡前程”四個篇章,展現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追·尋》(張品成)記錄了主人公周軍在長征精神的感召下重走長征路、追尋紅色記憶的艱辛歷程。
社會現實題材紀錄電影以扎根人民的鏡頭介入方式,展現大時代下生活的普通人,書寫具有溫度與銳度的平民史詩。《最后的,最初的》(羅率,2024)以訪談和現場記錄的方式講述了臨終關懷志愿者的故事,探索臨終關懷的深刻意義;《老楊和他的南東塊》(鄭躍,2024)將鏡頭對準一群癌癥患者,以獨特的視角記錄了這些癌癥病人“向死而生”的經歷;《秦淮河邊一間房》(馮華,2023)從小切口出發,展示了在大時代背景下奮力生活的“新南京人”;《一和多》(周洪波,2023)通過捕捉少數民族的生活脈動,記錄了一群對音樂充滿熱愛并執著追求的藏族兒童;《光之子》(卡先加,2024)融合兒童、手機、婚姻等命題,以紀實手法記錄藏族少女梅朵在父母離異后獨自踏上的尋父之旅。
此外,歷史文化、生態紀實、體育競技、電競等題材紀錄電影,也對過往歷史、當下社會生態、時代熱點等命題予以深沉思索與現實觀照。2024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合拍紀錄電影《康熙與路易十四》(鮑永紅等,2024)應運而生,影片展現了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中葉期間中法兩國在科技、商貿、思想文化方面的交流,體現了中法文明的交流互鑒。《里斯本丸沉沒》以詳盡的歷史調查揭開了82年前“里斯本丸”的沉船真相,用影像完成了對歷史記憶的打撈。《同學們》(曉梅等,2024)講述了在抗戰時期以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為代表的一批華南學校,在逆境中堅持辦學的故事。生態紀實題材電影《藏羚王之寶貝日記極地追蹤》(劉宇軍,2020)以紀實影像展現了盜獵者對于藏羚羊的殘忍獵殺,強調了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中國車手周冠宇》(沈建平等,2024)記錄了中國第一位F1車手周冠宇的賽場故事,展現了中國車手在世界頂尖賽事上的“中國速度”。電競題材紀錄電影《一競到底》(楊帆,2024)、《今年二十二》(倪萌,2024)將職業電競選手的故事搬上大銀幕,講述電競運動員的追夢之旅。中國紀錄電影在藝術化與類型化的探索中,創作出多種類型的紀錄電影作品,這些作品拓展了銀幕空間內容,豐富了觀眾的觀影體驗。
(二)橫向之維:創新文本形態,拓展多元表達路徑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互聯網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對紀錄片的‘基因植入’,帶來紀錄片從表現形式到文化內核的改變。”4紀錄電影作為一種重要的非虛構影像,媒介的深度融合促使其在元素、類型、形態等方面進行融合創新,在表現形式上則涵蓋話劇、音樂劇、演唱會等多種類型;紀錄電影通過情境再現、舞臺演繹、互動表達等手法革新敘事形態,積極探索著敘事、傳播和生產的新模式。
2024年中國紀錄電影在文本形態與傳播形式上進行新嘗試,不斷拓寬紀錄電影的藝術邊界與受眾群體。文藝演出《偉大征程》、越劇《新龍門客棧》以及話劇《抗戰中的文藝》等佳作均被制作成紀錄電影投放到院線及各個網絡平臺。在這些作品中,不乏諸多實現“首次”突破的典范。《偉大征程》作為國內首部將音樂、舞蹈、戲劇、電影融為一體的4K全景聲大型情景史詩舞臺藝術電影,通過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實現了情景式的舞臺設計、動態化演繹與場景化延伸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共融,生動再現建黨百年的偉大瞬間。《抗戰中的文藝》是國內首部搬上大銀幕的文獻戲劇電影,其以電影放映的形式實現了電影與戲劇兩種文藝載體的跨界合作,突破了戲劇舞臺的物理限制,讓戲劇走出劇場走進影院,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審美體驗。越劇《新龍門客棧》則打破常規的電影形式,將傳統越劇與電影技術相結合,在固定的空間內記錄舞臺表演,打破鏡框式的錄制方式,探索戲曲電影發行新賽道。
此外,2024年紀錄電影也積極拓展多元表達路徑,探索多種生產方式與媒介形式。《煙火人間》(孫虹,2024)以參與式創作為基礎,以內容眾籌的生產方式整合來自普通百姓拍攝的素材,將短視頻文本改編成電影文本,在媒介的沖撞與融合中拓展紀錄電影的邊界,實現了從短視頻記錄到銀幕放映的轉變。9集紀錄片《再會長江》(竹內亮,2022)在網絡平臺取得高口碑后便啟動衍生電影發行,于2024年完成從熒幕到銀幕的跨媒介傳播。此外,2024年,也有一些紀錄電影作品通過院線、電視、手機等多渠道的協同傳播,不僅打破了傳統媒介的壁壘,更實現了從大銀幕到小屏幕的全面覆蓋,推動了紀錄電影的大眾化進程。
總之,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觀眾需求的日益多樣化,紀錄電影比以往更加多元與豐富,其以創新的藝術形式、年輕化的表達,滿足了不同觀眾的觀影口味。因此,中國紀錄電影想要在院線獲得更好的生存,更需要精準的發行策略,在內容制播上找到新方式、新思路,積極開拓多元傳播場景和傳播方式,這樣不僅能最大化地觸達目標受眾,還能有效拓寬受眾群體和市場空間,為紀錄電影的未來發展開辟更廣闊的道路。
二、敘事觀察之維:歷史記憶與現實關照的影像呈現
“在所有連接歷史和現實的媒介中,紀錄片有著難以取代的地位。在紀錄片的光影世界中,最讓人著迷的情節莫過于看到人物和事件梭巡于歷史和現實之間,在時間的淬煉和空間的制約下,經歷著巨大的成長和深刻的變遷。”[52024年,中國紀錄電影以現實主義手法觀照過去、對話現在;在敘事視角上以小見大、以微顯宏,聚焦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奮斗進程,展現社會脈動與人民的生活狀態;在視聽表達上,融合多種藝術與技術手段,增強影像視覺沖擊力,營造沉浸式、交互性的觀看體驗,從而實現敘事表達與情感詮釋的有機共鳴。
(一)敘事視角:多維視角探人民呼聲、時代之變
紀錄片作為“時代影像志”,肩負著傳承歷史、傳播文化、記錄時代的重要使命。2024年的紀錄電影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采用微觀視角來講述宏大主題,將人民群眾的個體記憶與歷史發展緊密結合,將時代脈絡具化為無數個普通人的故事,從多視角、多層次出發記錄生活百態,呈現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圖景。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創作于“全民短視頻”時代的紀錄電影《煙火人間》,以碎片化影像、平民化視角呈現來自不同職業、不同領域的普通人生活,這些人可能是奔走在酷暑與寒冬、鋼筋水泥間的建筑工人,抑或是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的農民,他們或許并不顯赫與富有,但正是這些微小卻飽含力量的蕓蕓眾生,共同構成了當代中國人的真切寫照。而2024年受人關注的《里斯本丸沉沒》不僅是對歷史記憶的還原,更是對“人”的書寫。一方面,導演基于客觀真實歷史記憶,展現沉船的背景與真相;另一方面,導演從英、美、日、中四種視角講述沉船幸存者及其后代的真實故事。影片通過親情、愛情、友情的多線敘事,呈現了戰爭對個體的摧殘、對家庭的破壞以及困境中人性的光芒,進而在歷史與情感的深度介入中重構了缺失的集體記憶,實現了歷史記憶的共享與延續。
紀錄電影不僅是歷史的記錄者,也是時代鏡像、社會百態的集中體現。新時代的紀錄電影往往以個體、家庭故事為切入點,在窺探個體生命軌跡中書寫“眾生相”“人物譜”“時代志”。《小園林》(周洪波等,2023)以“生活流”的敘事視角敘述了改革開放以來蔡家、王家和紀家三個家庭各自建造私家園林的故事。影片經由小園林這樣的物理家園進而透視人們的精神家園,從側面反映了時代變革對中國社會和普通家庭帶來的變化。《無音之樂》(向一民,2024)以多視角、多人物的走訪和記錄形式追蹤特殊畫家陳元璞不平凡的一生,影片不僅是對阿璞精神以及其人生際遇的記錄,也是對廣州這座城市的人文記錄與時代書寫。紀錄電影中關注社會現實,反映人民的關切是核心要義,拍攝對象常常是被大銀幕忽略的“小人物”,而導演通過細膩的鏡頭語言和多元的敘事視角將這些平凡而又真實的個體生活搬上銀幕,通過他們的故事勾勒出中國人鮮活的生活圖景,傳遞出深刻的人文關懷與時代思考。
除了以上“平民視角”“生活流視點”,2024年度還有諸多從女性視角出發,以多元、立體的敘事手法展現跨時代“她力量”的紀錄作品。其中《女人世界》(楊圓圓,2024)將鏡頭聚焦于一群70-90歲的華裔女性舞者,展示其超越年齡的思考與對生命價值的獨特詮釋。相較于宏大的移民歷史,影片更關注的是處于歷史洪流之中的人物,導演借助影像、訪談等多種形式來建構由歷史、故鄉、舞臺交織而成的女性個體記憶。同樣,《“上海少女”的三十年》(羅彤,2024)將風采各異的中年女性群像置于鏡頭之下,生動記錄一群中年女性三十年來的身心變化,映照了在當下社會中女性的不同身份和多重處境。《密語者》(馮都等,2021)以“女書”為媒,將兩位身處不同地域、不同時空而彼此關照的中國當代女性緊密相連,講述了她們在面對困境與迷茫時努力自我療愈,追求獨立成長的故事。這些作品以在場介入的方式傾聽了時代浪潮中的女性故事,展現了女性在傳統與現代、束縛與自由之間掙扎與超越的真實寫照。
(二)敘事語言:沉浸式視聽構建現實之力、共情之感
“在紀錄電影敘事過程中,通過最新視聽技術,將極致美感、獨特審美意蘊融入敘事內容,采用充滿詩意的視聽語言,不僅為觀眾提供了唯美、真實的記錄影像,也表達了人文化的審美意象。”[72024年國產紀錄電影在作品的藝術表達上,既有對紀實化表達的堅守也有對劇情化表達的嘗試,在生動、鮮活的視聽表現中講好中國故事,建構充滿現實之力的紀錄影像,實現真實情感、藝術美感與觀賞體驗的有機統一。
2024年度的紀錄電影于多元融合中不斷創新表現形式,以“紀實+”模式不斷拓寬傳統創作邊界。在視覺探索上,紀錄電影也展現出“跨界”“出圈”的新活力,其中,紀錄電影《抗戰中的文藝》以影像裝置藝術和戲劇表演藝術融合的方式,將戲劇搬上舞臺,對歷史故事進行情境演繹。為提升視覺效果,該片借助多維舞臺空間的打造,將歷史內容、戲劇演繹、歷史影像等元素進行融合,為觀眾與表演者搭建起共情紐帶;《同學們》則融合“紀實 + 劇情”,結合情境演繹、舞臺剪影、手繪畫等多種表現手法對歷史進行深度挖掘與重構,提升了影片的視聽表現力和感染力,讓觀眾深刻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人物的精神力量;《里斯本丸沉沒》采用動畫嵌入影像的創新方式,動態還原歷史片段,讓觀眾仿佛置身于那段鮮活的歷史之中。在影像呈現上,導演巧妙運用閃回、對比等手法,將戰俘受困的情境與漁民的救援交織在一起,營造了強烈的視覺與情感沖擊。另外,2024年度紀錄電影更以科技助力拓展藝術邊界,打造多模態、個性化、科技感的視聽新景觀。《偉大征程》《里斯本丸沉沒》《中國車手周冠宇》等多部影片以“技術 + 敘事”的手法在視聽呈現上進行開拓創新,利用CG特效、高清攝影、無人機航拍、杜比全景聲技術等現代媒介語言,探索技術科技對影像與內容的賦能表達。
在聲音設計上,紀錄電影《里斯本丸沉沒》從寫實主義出發,建構出高度沉浸的音效,如船艙里的水聲、鋼板震動的回聲等,與凝滯、簡約的視覺影像形成對比,不僅增強了影片的藝術表現力,也加深了觀眾的情感體驗。《一和多》以原生態的方式真實記錄了藏族兒童們的天籟歌聲,這些歌聲所傳達出的情感不僅僅是堅韌、質樸與相信的力量表征,更是對當下藏文化生態傳承和保護的展示。而影片中大量藏語方言對話的使用,不僅增強影片的真實性,也使得觀眾深入地領略當地人民的語言特色與文化底蘊。演唱會紀錄電影《張杰曜北斗巡回演唱會》更是通過高品質的視覺與聽覺還原,為觀眾呈現一場沉浸式的音樂盛宴。
2024年度的紀錄電影不僅在題材與敘事上開拓創新,而且在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上實現新的提升與精進,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也為紀錄電影藝術的發展與進步注入新活力。
社會熱點及痛點。2024年的紀錄電影從現實和人文兩大維度出發,將社會現實作為肌理底紋,以“小而美”的敘事視角,講述具有現實顆粒度的普通人故事,映射中國人的生活實踐與情感記憶。
2024年全國共有十多部社會現實類紀錄電影上映,從整體表現來看,社會現實類紀錄電影依舊發揮穩定,反映長江沿岸十年巨變的紀錄電影《再會長江》(竹內亮)在日本上映后“創下日本文藝片票房排行榜第一名的成績。”①導演竹內亮以跨越十年的時間,透過長江看中國十年間的社會發展變遷。一方面,影片以真實電影的拍攝手法記錄了長江沿岸的人物故事,從成為民宿老板的茨姆到依舊堅守在長江生態保護崗位的科研人員,再到在時代變革中奮力生存的重慶“棒棒軍”,無一不是對當下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另一方面影片又以客觀、真實的鏡頭語言體現現實觀照,無論是與青藏高速司機一同在國道邊架起簡易餐桌吃著午飯,還是重逢茨姆一家,茨姆母親激動落淚……這些濃縮的紀實過程處處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體現著對人性光輝、社會溫情以及時代變遷中個體命運的深刻洞察,凸顯了影片的紀實質感與人文關懷。
三、美學觀察之維:紀實之美與技術之美的交融共構
“新世紀以來,中國紀錄電影歷經思潮興替,呈現出繁復的美學格局:戲劇美學、紀實美學與技術美學交叉纏繞,形成前所未有的復合與紐結。”[8其中,紀實美學與技術美學作為2024年度的兩種重要美學類型,不僅展示紀錄電影的本質屬性與影像質感追求,也為中國紀錄電影推出更具現實價值、藝術美感的優秀作品提供有力支撐。
(一)紀實為基:以真實內核彰顯現實人文關懷
“作為一種美學觀念,紀實美學強調真實感,還原生活現實。”9近年來,社會現實類紀錄電影化宏觀為微觀,化抽象為具體,深切觀照現實與人文,洞察當下
紀實美學以最大程度還原生活本真,聚焦社會現實議題與焦點,將真實社會展現在人們面前。諸如教育扶貧、特殊群體關注、臨終關懷等社會議題,逐漸出現在紀實影像的表達當中。《桃李無言》(梁碧波,2024)聚焦“教育扶貧”主題,以直接電影與真實電影相結合的手法記錄多位致力于教育扶貧教師、學生以及家庭的真實故事。《無音之樂》以特殊畫家陳元璞的一生為線索,展現其在逆境中的個體精神與頑強的生命意志力。《老楊和他的南東塊》用粗的畫面、直白的表達展現了主人公老楊及其他癌癥患者在與病魔抗爭中積極投身公益,幫助病友們延續生命的生活狀態,呈現了一群用生命書寫著不平凡的“抗癌戰士”。《最后的,最初的》從臨終關懷志愿者的視角,記錄了臨終病人在最后時光中的點滴,展現了“陪伴者”和“臨終者”的互相陪伴、雙向成長。紀錄電影在挖掘多元議題中使得紀實美學更加貼合社會與時代的發展,延伸了紀實美學的邊界。
(二)技術為翼:以數字化技術賦能新質生產力
“以紀錄片為藝術媒介,建構中華視聽美學,需要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對接新質生產力要素,革新紀實視聽的生產方式和審美體驗。”[10]在數字化轉型的創作趨勢下,紀錄電影以4K/8K、CG動畫、VR技術等新質生產力要素為依托,實現了數字技術與紀錄電影的深度融合,推動紀錄電影實現從內容制作、敘事表達、技術創新的突破與發展,革新了觀眾的審美接受體驗。
首先,現代數字技術為展現“事實影像”帶來更多可能。在技術賦能下,紀錄電影不再局限于傳統影像表現形式,而是以跨時空、跨媒介手段展現多元化影像文本,實現過去與現在、真實與虛構的外延與拓展。《里斯本丸沉沒》借助3D動畫技術以及CG影像,情景再現82年前的沉船故事。影片并非局限于傳統的“史料+解說”敘述方式來描述整個沉船事件的發生過程,而是通過3D動畫影像技術對當時的歷史環境、人物形象與情緒進行還原與建構,以“三維動畫+定格動畫”的創作手法還原俘虜們在生死邊緣的絕望掙扎以及船艙中被死亡所籠罩的氛圍。這種可視化的歷史現場讓觀眾仿佛置身于82年前的海面,拉近歷史與觀眾之間的情感距離。
其次,影視技術的更新換代,使得技術美學通過4K/8K、VR技術等方式提升畫面品質,帶給觀眾更大跨度的視覺張力。《偉大征程》綜合應用多種多媒體技術、將眾多跨學科技術、數字美術進行深度結合,以營造“彌漫式”視覺體驗。節目《戰旗美如畫》中,主創團隊在舞臺上搭建起6座巨型鋼架橋,并結合LED屏、AR、VR等技術生動再現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筑橋護橋的壯烈場面,實現了聽覺、視覺、想象的多維聯通,從而深化了觀眾對偉大建黨精神的體驗與感悟。《中國車手周冠宇》采用杜比全景聲技術,憑借64個揚聲器的配置實現360度全方位的聲音定位與動態追蹤,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聲道概念。為了進一步增強視覺沖擊力,影片在展示F1賽車在賽場飛馳時設置了不同的位移鏡頭,帶來了沉浸式的環繞體驗。總之,數字動畫技術、VR技術等新質生產力要素的出現,不僅是紀錄電影在影像技術美學的新嘗試,更為新時代紀錄電影的視聽表達注入了新活力。
四、價值觀察之維:話語表達與市場突圍的現實進路
紀錄電影是世界電影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為不同國家間的文明交流與互鑒提供了平臺。中國紀錄電影以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傳播,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彰顯了中國故事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中國紀錄電影在國際化進程中秉持市場化理念,又積極探索迎合市場需求的營銷模式,通過整合內外宣傳渠道,明確市場定位以及創新營銷策略,有效釋放其多元價值,以尋求市場化、國際化的生存發展之路。
(一)強化國際視野,注重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
“隨著媒體深度融合的推進,中國紀錄片產業在全球化背景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國際化進程。這一趨勢不僅體現在創作理念和制作手法上,更在傳播策略上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不斷提高中國紀錄片的國際競爭力。”[2024年《里斯本丸沉沒》《再會長江》等紀錄電影,以東方式溫情生動講述中國故事、世界故事,為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提供了新的話語表述與價值內涵,在跨文化傳播與交流中實現國家形象的塑造與推介。
在國際傳播上,紀錄電影以全球化視野來呈現對國際議題的關注,重塑中國在全球議題討論中的參與度和影響力,成為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2024年度的黑馬《里斯本丸沉沒》在英國點映期間便引發了廣泛關注,其中專題報道《“里斯本丸”號背后的故事:永不沉沒的情誼》被全球多家主流媒體轉載。作為一部具有跨國性的歷史電影,《里斯本丸沉沒》以全球化視野對沉船事件進行還原和解讀,從人類視角多維度探討戰爭、人性與國際關系等主題,讓影片的受眾并不局限于中國觀眾,而是面向世界各國的歷史參與者,共同“打撈”全人類的記憶和情感。《康熙與路易十四》作為獻禮中法建交60周年的電影作品,不僅是一次藝術的交流,更是中法文化的一次深度對話。影片重現了300多年前中法兩國文化深度交流的歷史畫卷,進而在文明互鑒的背景下進行中國故事的國際化講述,探討了文明互鑒對當代國際關系的意義。
國際傳播的成功更依賴于對受眾區域文化的深入理解與精準定位。《再會長江》從制作到宣發處處體現著國際話語的表達。首先,為了更好地進行國際傳播,片名中的“再會”一詞,不僅蘊含著重逢的寓意,還兼顧了日本文化中對這一詞匯的理解;其次,為了貼合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與受眾偏好,制作組專門制作了中日兩個版本的宣傳片和預告片來推廣;同時,影片視聽呈現方式也根據受眾的不同進行適應性調整,在后期制作中,配音、主題曲和字幕均進行本土化處理,以此來幫助日本觀眾融入影片敘事。
中國紀錄電影在國際傳播的征途上,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探索與前行,盡管在國際化市場中仍存在挑戰,但這并未阻擋中國紀錄電影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堅定步伐。作為能夠“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影像載體,中國紀錄電影應積極采用市場化策略,推動紀錄電影市場化、產業化與國際化的深度融合,以全球化視野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共同書寫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新篇章。
(二)釋放多元潛力,探索多元市場發展路徑
隨著2024年最后一部紀錄電影《張杰曜北斗巡回演唱會》(李雨濛)的熱映,2024年的中國紀錄電影圓滿收官。據資料顯示,2024年在國內院線上映的紀錄電影共36部,其中國產紀錄電影29部,是有史以來數量最多的一年。電影《里斯本丸沉沒》《張杰曜北斗巡回演唱會》《再會長江》分別以4734.5萬元、4166.4萬元、1025.4萬元,位居排行榜前三,突破千萬元票房(詳見表2)。①整體來看,2024年內地紀錄電影市場在頭部單片票房及整體成績上均實現顯著提升。然而,盡管紀錄電影的數量有所增加,但各影片的票房表現卻參差不齊,市場分化現象較為嚴重,紀錄電影叫好不叫座的現實困境依然存在。
從口碑上來看,在2024年豆瓣已開分的院線紀錄電影中,《里斯本丸沉沒》以9.3的高分占據2024年院線電影評分首位,但與之相對的是票房成績。盡管2024年度該片票房占據著年度紀錄電影票房榜首,但該片票房成績跟導演方勵聲稱的需要1.5億元票房才能回本的期望還相距甚遠。高口碑低票房的情況是絕大多數國產紀錄電影的尷尬處境,這些紀錄電影普遍具備較高質量的制作水準,然而其票房成績卻常常徘徊在幾百萬的票房,即便是能突破千萬大關,便已是相當出色的成績。紀錄電影作為電影市場中的小眾賽道,具有節奏慢、話題度弱、戲劇沖突不強的特點,這種小眾化的話題定位和題材限制使得紀錄電影難以實現大的商業突破。此外,觀眾對于紀錄電影的認知和消費習慣也尚未形成,部分觀眾甚至對這類電影持有一種“枯燥無味”的刻板印象,這進一步限制了其票房潛力。因而,面對這樣的困境,中國紀錄電影需要尋找新的突破點和市場發展路徑。
首先,從觀眾和市場反饋來看,創作高質量的作品始終是紀錄電影在院線進行突圍的基石。在內容層面,紀錄片要注重內容的稀缺性和表達的創新性,以此來激發話題討論。在制作層面,相較于商業院線電影,紀錄電影在故事性、戲劇性以及視覺沖擊力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缺少電影感。為此,紀錄電影要實現院線突圍,需在在提升選題質量、完善視聽效果、創新拍攝手法等方面下功夫,從而契合院線傳播環境,滿足觀眾的觀賞需求和審美期待。
其次,紀錄電影需要進一步培養目標受眾。院線市場應探索更為多元的創新發展路徑,提升目標觀眾對紀錄電影的認知度與興趣,培養觀眾進院線看紀錄電影的消費習慣。而觀眾在院線觀影中逐漸形成電影審美鑒賞力,也將進一步推動紀錄電影質量的提升與精進。
最后,紀錄電影需要精準的發行策略與匹配的放映模式。紀錄電影往往依賴于觀眾的口碑傳播,但由于紀錄電影在商業院線中競爭力較弱,往往缺少足夠的觀眾體量。因此,紀錄電影想在院線獲得更好的存活,更應關注影片內容的深度傳播和口碑營銷。在媒介融合、多屏共存的時代背景下,紀錄電影也應轉變傳統觀念,不再局限于院線放映,而是進行媒介分流,充分利用互聯網與新媒體平臺,進行多渠道宣發推廣,實現紀錄電影“院轉網”,從而拓寬紀錄電影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結語
2024年中國紀錄電影秉持“時代影像,真實記錄”的理念,在選材、藝術表達上不斷開拓創新,在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上不斷提升與精進。在敘事表達中觀照社會現實,以真實記錄展現國家發展、社會變遷和人民奮斗,在技術創新中以新質生產力要素賦能影像革新與表達,在市場化進程中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創作出具有國際視野、本土價值的優秀作品。今后,在政策、市場、平臺、技術等驅動下,中國紀錄電影需要進一步開拓新語態,推進紀錄電影的國際化運作、產業化發展和市場化進程,為中國紀錄電影生態的多元發展提供新動能。
參考文獻:
[1][6]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002).
[2]韓飛.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的紀錄片國際傳播:敘事框架與實踐路徑探析[J].中國電視,2023(02):45-50.
[3]韓飛,王侯.跨媒介、新主流與公眾參與——疫情語境下的中國紀錄電影發展景觀[J].傳媒,2023(02):45-49.
[4]劉蘭.媒介融合背景下紀錄片的跨界研究[J].中國電視,2022(10):81-86.
[5]張斌.融合之道·變通之思·呼應之勢:2021年中國紀錄片發展探觀[J].現代視聽,2022(01):23.
[7]張燕.紀實攝影·精神建構:紀錄電影詩意書寫研究——以《港珠澳大橋》《一路幸福》為例[J].電影評介,2024(02):76-80.
[8][9]張同道.新世紀中國紀錄片的美學嬗變[J].當代電影,2020(07):30-34.
[10]韓飛,成亞生,郭卿宇.視聽時代中國紀錄片傳承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路徑探析[J].中國電視,2024(06):22-30.
[11]戴金玲.媒體深度融合視域下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策略探究[J].新聞愛好者,2024(12):55-58.
【作者簡介】吉平,男,陜西西安人,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絲路電影與絲路文化理論研究基地”主任,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影視評論專業委員會主任,主要從事影視理論與影視批評研究;
陳雨露,女,河南鄭州人,陜西科技大學“絲路電影與絲路文化理論研究基地”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