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演進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與靈魂。它既包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也涵蓋“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更凝結著“文以載道、器以藏禮\"的人文精神。從《尚書》\"民惟邦本”的治國智慧,到張橫渠“為天地立心\"的價值追求;從紫禁城“致中和\"的建筑哲學,到青花瓷“墨分五色”的美學境界,這些跨越時空的文化基因,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氣和泉源。
古韻今風,生生不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泛黃的故紙堆,而是流動的生命體系。它以“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回應人與自然的關系,用“知行合一”的方法論構建實踐智慧,借“禮樂相成”的教化觀塑造社會倫理。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千里江山圖》,不僅展現了青綠山水的技法,更傳遞了“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論語》中“君子不器\"的表達,既是對完整人格的追求,也隱含著超越工具理性的教育思想。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才是中華文化主體性與包容性并蓄的特質。
根脈滋養,枝葉扶疏。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絕非簡單的知識傳遞,更是關乎年輕一代精神家園的構建。培養既能用代碼寫程序,也能用毛筆臨摹《蘭亭集序》;既能在數學課堂上推導出勾股定理,也能在浩繁的典籍中感受“天工開物”的匠心的學生,才是我們教育的本質追求。教育部《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這既是政策的要求,更是育人本質的回歸。從2500年前孔子“有教無類”的杏壇,到現如今“五育并舉”的課堂,學校一直都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學生從《孟子》中學習“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的人格追求,從《楚辭》中汲取“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求索精神,從《老子》中涵養“致虛極,守靜篤”的心性修為。當唐詩宋詞的韻律被譜成童聲合唱,當敦煌壁畫的色彩被融入美術課程,當三星堆的神秘化作科創項目的靈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便完成了實踐性落地,文化自信的種子便扎根在一代代中國青年的心田,這樣的中國后生將來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始終保有文化的定力,找到回家路。
五千年的文化長河奔涌至今,正是我們對中華文明守正創新的永恒堅持,賦予了它生生不息的力量。我們的學生就是一棵棵幼苗,期待我們的教育能讓這些幼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中汲取養分,在盛世的和煦陽光中拔節生長,成為兼具文化底蘊、時代精神和國際視野的“參天大樹”。唯其如此,方能不負先人“為往圣繼絕學\"的宏愿,更能在現代人類文明的星辰大海中,亮點屬于中華文明的精神燈塔。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