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推進素質教育的戰略部署,教育部相繼頒布了多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通過新課程改革培育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傳統以知識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契合時代要求,函需構建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全新教育體系。《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中提到了語文學習任務群。該課程組織形式基于核心素養的培育進行組織和安排,通過一系列內在聯系緊密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主動探究、合作學習與實踐創新。《課標》分三個層面,設置了6個學習任務群,其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作為關鍵一環,從頂層設計層面凸顯了對思辨能力培養的高度重視。思辨作為一種核心思維品質,對于提升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強化理性精神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強“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建設,不僅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探路:教材中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散見于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下冊的安排中,具體內容及要求見下頁表1。
從教材角度來看,編者以人文主題為統攝,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一任務群分散到三個單元中,每個單元各有側重,循序漸進地推進,并由此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從閱讀角度來看,“學習之道”主題下的課文側重于讓學生理解議論說理的基本特征,讓學生形成基本印象,了解基本模式;“中華文明之光”和“責任與擔當”主題則對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其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進行批判性思考,并且與現實生活相連,從這些經典的古代文本中尋找其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和價值。
從表達角度來看,首先,“學習之道”主題的核心在于明確“受眾定位”的問題。鑒于對象差異、情景變化以及目的多樣性,所采用的議論方式、方法及構建的結構思路都會有所不同,構成了議論的邏輯起點與基本前提。其次,“中華文明之光”主題聚焦“內容闡述”層面,強調在議論展開時,需確保觀點明確且合理、邏輯線索清晰有序,這也是實現有效說理、達成既定說理目標的必要路徑。最后,“責任與擔當”主題著重探討“表達方式”的優化,即通過一系列表達策略和技巧的運用,強化說理效能,提升文章的整體說服力。
二、指路:“讀寫一體化”原則指導下的教學模式
《課標》的印發體現了國家層面對學生核心素養提出的新要求,這也必然需要教師的教學活動隨之調整。具體說來,在落實“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時,需要將閱讀與寫作表達進行緊密結合,實現“讀寫一體化”。“讀寫一體化\"即讀寫結合、讀為基礎、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相輔相成、融為一體。它強調學生在閱讀中汲取養分,在寫作中運用所學,從而實現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共同提升。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和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而“讀寫一體化”則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閱讀和寫作活動,從而培養其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
“讀寫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對學生而言有著重要意義。首先,在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方面,該模式通過融合閱讀與寫作訓練,有效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寫作技能及文學鑒賞力,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其次,該模式有助于知識的遷移與能力的化用,學生通過讀寫結合能夠更有效地將閱讀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技巧和方法遷移到寫作實踐中,實現知識的內化與能力的實際運用。最后,該模式在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激勵學生開展批判性閱讀,進行創造性寫作,有效鍛煉了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促進了其評價等高級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鋪路:雙重視角下的課文再認識
課文在教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知識,還通過故事、人物和情節,引導學生培養閱讀興趣、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在這三個單元中,編者精選的文章不僅具有一定的精神價值,在寫作手法上也同樣頗具匠心,是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具體呈現。
(一)作為學習對象的課文
教材這三個單元所選用的文章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藝術性,是學生學習的模板和范文。具體到“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議論說理的特征、框架、方式等。教師可通過對三個單元循序漸進地分析和學習,助力學生掌握基本的章法和邏輯。例如,在《答司馬諫議書》一課中,通過解決“面對司馬光的強烈指責,王安石是如何運用寥寥數語實現強有力地反駁”這一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領悟說理的方法和技巧。
(二)作為批判對象的課文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核心內容聚焦思辨能力的培養,旨在通過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方式,實現對事物深刻的理解與認知。其強調把握事物的內在邏輯、本質特征及相互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獨到的見解和判斷。因此,對課文內容進行辯證審視顯得尤為重要。以《燭之武退秦師》一課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探討秦軍撤退的真正動因是否存在其他潛在因素。同樣,在《答司馬諫議書》一課中,針對“王安石反駁司馬光對自己名不副實的指責”這一內容,教師可組織學生辨析這些原因是否符合事實,其論點是否站得住腳。通過此類批判性學習活動,學生得以重新審視經典文本,從而切實達成“理性、有條理地表達個人觀點\"這一學習目標。
四、行路:多元并舉的具體實施方案
(一)具體實施方案
1.以讀促寫
對于課文的理解掌握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深人理解文本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風格,具體到“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一任務群的落實上,更應著重分析文本的篇章結構、寫作技巧、語言特點等,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提供寫作借鑒,并且鼓勵學生進行仿寫、改寫等練習,將學到的寫作技法運用到寫作實踐中。
2.以寫促讀
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反映,更是對學生學習結果全面而綜合的體現。在實施“以寫促讀”活動時,教師可先布置寫作任務,如讀后感、書評、故事創作等。這些任務的設定要緊密聯系學生實際生活,讓學生有話說,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在寫作過程中,教師再引導學生回顧和借鑒已學過的文本,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記憶,并且通過寫作實踐,發現學生在閱讀方面的不足,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指導。
3.多元評價
教師應破除單一的、結果導向的評價體系,采用教師評價、同伴評價、自我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讀寫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對學生的作品應進行及時、具體的反饋,指出優點和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鼓勵學生生成創新與個性的觀點。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發現和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表達,培養學生的獨特風格和創造力,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二)具體案例
《答司馬諫議書》是高中語文課本中的經典篇目,是政論性文章的典范,教育界歷來對它都有“理足氣盛”的評價,對學生的思辨性能力培養有重要意義。筆者在教學該課時進行了如下嘗試。
首先,筆者在課前補足了必要的背景信息,向學生呈現了當時北宋面臨的具體問題(土地兼并嚴重、財政收入銳減、百姓賦稅沉重、外敵侵擾等)。之后,筆者設定了一個情境任務:假設你是當時的宰相,請你給君王寫一封諫議書。任務要求小組合作完成,語言表達符合身份,提出的措施有可操作性,說理合適得體。這一任務的設置旨在激發學生思考如何針對具體問題、利用有利條件提出可行的方案,在學生的頭腦風暴中碰撞出火花。
其次,筆者呈現了王安石變法的具體內容,讓學生針對國家的現狀,比較自己所提出的措施和王安石所提出的措施。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王安石變法措施的實際意義以及在時代背景下的必要性、迫切性,由此讓學生順理成章地了解司馬光對王安石批評的無理。
再次,筆者引導學生進行總結,王安石是如何對司馬光有理有據地反駁,讓學生從具體的事例中進行總結提煉,將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厘清王安石綜合運用了澄清概念內涵、分析邏輯關系、巧用論證方法等手段,從而實現了有力論證。
最后,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寫作任務:假設你是司馬光,在看到這封信之后會有何感想?并要求學生用本課所學的駁論技法給王安石寫一封回信。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實現課堂所學知識的真實落地。教師在對學生的回信進行評估時,不要求學生答案的唯一性,意在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運用了所學的方法,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即可。
五、未盡之路:課堂教學中有待解決的問題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作為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的關鍵組成部分,與\"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并列,共同致力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該任務群通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訓練,促使學生深化文本理解,強化寫作與口語交際能力,進而全面提升其核心素養。其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精神,借助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間的聯系,辨析態度立場,分辨是非、善惡、美丑。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判斷能力,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在課堂寫作教學的實踐層面,仍面臨著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一)系統化的課程設計亟待強化
盡管“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培養至關重要,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如何系統梳理并分解這一宏大目標,目前仍缺乏明確統一的方案。教材中雖然為每個單元都配備了寫作任務,但這些任務大多圍繞課文的主題進行設置,系統性不足,且缺乏獨立的寫作單元。因此,教師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細化目標,重新規劃教材單元主題,整合內容關聯,設計綜合練習。
(二)教學課時緊張
高中語文教學任務繁重,而課時相對固定,每周約為6\\~7課時,每學期持續20個教學周,課文教學的任務艱巨,導致語文課堂傾向于單純的古詩文教學,留給寫作教學的時間有限。因此,教師需對語文教學進行整體規劃,將目標分解為長期(三年)、中期(每年)及近期(每學期)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確保寫作教學的基本時間。
參考文獻:
[1]范飚.聚焦重點,一以貫之:落實單元寫作任務教學策略初探[J].語文學習,2023(9).
[2]胡奇良.高一論述文讀寫融通教學策略探微[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4(5).
[3]湯樹楓.基于“讀寫一體”的思維提升策略:以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六單元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4(9).
[4]嚴華銀.例說任務群教學的幾個重要問題[J].中學語文教學,2024(5).
[5]鄭桂華.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寫作內容分析.[J].中學語文教學,2024(7).
(責任編輯:姜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