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學習理念。這與“體驗式學習圈\"理念不謀而合。體驗式學習的集大成者——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大衛·庫珀認為,學習應該由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與行動應用這四個階段組成體驗圈,其強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去獲取知識,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感悟與理解。小學語文課堂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塑造學生品行的重要陣地。課堂文化的構建,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探索基于體驗式學習的小學語文課堂文化構建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體驗式學習與小學語文課堂文化的內涵釋義
(一)體驗式學習的內涵
體驗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它倡導學習者通過親身實踐來獲得知識技能。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體驗式學習表現為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角色扮演、小組合作等方式,直接接觸和感受語文材料,從而形成對語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鳴;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討論觀察到的內容,并進行分析、反思或評價,明確自己學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在體驗式學習中,學生可以把反思或觀察的結果進一步形成一般性的結論或理論;還可以在新的情境中檢驗結論或理論假設的正確性、合理性。如果檢驗得到了證實,學生可以直接將發現的結論遷移到新的情境中進行應用;如果檢驗未得到證實,學生將會進行新一輪的具體驗證,開啟一個新的學習循環階段。因此,體驗式學習的過程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體驗式學習圈”(如圖1),其具有親歷性、情境性、互動性等特點。
(二)小學語文課堂文化的內涵及構成要素
1.小學語文課堂文化的內涵
小學語文課堂文化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的共同創造與長期積淀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教學氛圍與價值體系。它涵蓋了課堂中的多種元素,包括教學方式、師生關系、班級氛圍、學習資源利用以及評價機制等,既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獨特魅力,又融合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特色,具有人文性、生成性、多樣性、實踐性和互動性等特征。其中,人文性,即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成性,即課堂文化是在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而不斷發展與完善;多樣性,即由于每個班級的學生構成、教師風格等因素的差異,各班的語文課堂文化也各具特色;實踐性,即小學語文課堂文化應倡導實踐性學習,鼓勵學生多讀、多寫、多思考,并將其應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互動性,即良好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應是小學語文課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合作學習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技巧。
2.小學語文課堂文化的構成要素
小學語文課堂文化的構成要素主要有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面。物質文化層面包括教室環境布置、教學設備設施等內容,為課堂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礎保障。制度文化層面涉及課堂教學管理制度、評價機制、激勵機制等內容,為課堂文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提供了制度保障。精神文化層面是課堂文化的核心,包括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習態度、價值觀念以及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內容。精神文化是課堂文化的靈魂,引領課堂的發展方向。本研究主要從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探究小學語文課堂文化的構建策略。
(三)體驗式學習與小學語文課堂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
體驗式學習與小學語文課堂文化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首先,體驗式學習為小學語文課堂文化的構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通過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教師能夠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增強班級凝聚力,進而促進課堂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其次,小學語文課堂文化能提升體驗式學習的實施效果。充滿活力和人文關懷的課堂文化,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更愿意投入體驗式學習中去,從而提高學習效果。最后,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體驗式學習的有效實施,可以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小學語文課堂文化的內涵和外延,而完善的小學語文課堂文化則為體驗式學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與豐富的資源。
二、基于體驗式學習的小學語文課堂文化構建策略
(一)明確教學理念:以生為本,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明確教學理念是構建小學語文課堂文化的前提。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同時,教師要將語文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語文的工具性與趣味性。和諧的課堂氛圍是教學理念順利實施的保障,課堂氛圍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充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和看法;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建立兼具信任與默契的新型師生關系。
(二)創設情境場:任務驅動,在體驗式學習中建構知識
良好的情境創設,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教師可以巧妙地結合單元學習目標,運用數字技術創設情境場,以大任務驅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為例,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場域的任務驅動、螺旋式上升的活動鏈和喚醒生活場景,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與運用。
1.創設情境,調動學生體驗
本單元的學習主題是“寫身邊有特點的人”,感受不同作者筆下有特點的人。語文要素是“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嘗試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教師可以設計以“品名家筆下的人,寫身邊獨特的他”為主題的學習情境,通過“向學校廣播站《人物》專欄投稿”的大任務驅動,設計基于體驗式學習理念的一系列閱讀和習作活動,引導學生選擇典型事例,并通過描寫語言、動作、神態等來具體地表現人物的特點。
2.進入情境,體悟描寫方法
單元伊始,教師將學生帶人真實的任務情境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啟學習之旅。通過“走進文本,學寫人物\"“初試身手,練寫人物”和“大顯身手,描寫人物\"三個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學習過程。在第一階段\"走進文本,學寫人物”中,通過“學習課文理方法\"這個學習活動,教師引導學生感悟人物特點,提煉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側面描寫等具體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學會選取典型事例凸顯人物特點。如在《刷子李》一課的學習中,教師以《俗世奇人》整本書閱讀導入,引導學生在拓展閱讀中了解各式各樣的奇人,從而感受刷子李技藝高超的特點。學生抓住正面描寫刷子李的語句,在感悟作者表達的基礎上批注圈畫描寫曹小三的語句,繪制人物心理變化曲線圖,通過曹小三心情的變化感受刷子李技藝高超的特點,體會這種側面描寫的方法在突出人物特點方面的作用。通過巧設活動,教師引導學生浸潤式體悟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
3.喚醒生活,遷移運用知識
體驗式學習需要學生的體驗、思維和行為全部參與其中,其核心在于喚醒學生參與真實生活場景的意識,通過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將親身體驗、感悟的知識遷移運用到真實的生活中。在“初試身手,練寫人物\"環節,學生對選取典型事例、凸顯人物特點和運用多種描寫人物的寫人方法有了進一步感悟。在習作階段,教師引導學生遷移運用習得的方法寫身邊有特點的人,完成習作。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在“學習方法”\"初試身手\"“遷移運用”這一系列學習活動中,完成了“向學校廣播站《人物》專欄投稿”這一任務,有效落實了語文要素,提高了語言運用和思維能力。
比如,在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時,教師基于“在歷史故事中汲取智慧,在語言轉換中發展思維\"這一單元整體學習情境,設計了“做文物講解員”這一學習任務,并與數字平臺技術人員溝通后添加了“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這件文物,在平臺上發布“招募講解員”這一啟事,引導學生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中展開學習,實現核心素養的整體發展。
三、基于體驗式學習的小學語文課堂文化的反思與評價
(一)反思觀察:內化成效,在深化體驗中發展素養
反思是知識內化的重要環節,也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關鍵步驟。在體驗式學習的最后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回顧和評價。教師可以采用討論交流、課后作業、延展學習等方式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梳理學習成果,形成可遷移運用的結構化知識,從而提升語文素養。例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設計“開展辯論會”的單元學習任務。在《文言文二則》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文白對照,說內容”\"交流感悟,談啟示”“說觀點,明理由\"\"聯系資料,探究竟”,對辯論形式有了初步感知,在辯論時帶著感悟到的科學精神,用典型事例有理有據地表達各自不同的觀點,為語文素養的培養奠定方法和語用基礎。在《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梳理順序”,學習運用多個事例有序地、條理清晰地說明自己的觀點,抓住關鍵詞句,感悟科學家具有的科學精神;通過“聯系生活遷移表達”,結合生活中的事例,思路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初步形成辯論應具備的說服力和思辨能力,為其順利地完成“開展辯論會”奠定基礎。在完成“開展辯論會”這一體驗式的學習任務后,教師引導學生及時反思,既梳理總結了習得的辯論知識,又進一步聯系生活,選取話題再策劃一次辯論會,在螺旋式深化體驗中動態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科學評價:引導學習,在過程中評估體驗實效
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進取精神。在體驗式學習的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過程性評價和多元化評價。教師可以利用課堂表現記錄表、學習成長冊等,詳細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學習成果。同時,教師還可以邀請家長參與評價,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科學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學習內容根植于生活,閱讀內容為開展觀察實踐、表達觀察與發現提供借鑒,科學學科實驗及原理為動手實驗、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供現實基礎,以實驗觀察為習作表達提供內容支持的特點。為此,教師可以設計以“走進生活大課堂,開啟觀察與發現之旅”為主題的跨學科學習活動,以“實驗出妙招,我是小主講”為單元學習任務,以“爭當解說員,有序介紹花鐘與小蝦\"“化身小助手,準確講述蜜蜂實驗\"“我是小主講,清楚發布小妙招”三個子任務統整課上學習活動。教師應以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為目標,引導學生運用課上習得的觀察方法觀察生活中發現的問題,綜合運用科學、勞動等學科知識動手實驗解決問題。同時,運用課上習得的表達方法記錄實驗過程、親身試試小妙招等一系列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以探究的眼光、具身的體驗,更主動、更富有創造性地投人對語言文字的品讀及對世界的探索中,實現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
為確保學生在體驗式學習中獲得持續、全面和有效的反饋,教師應以評價有效指導教與學,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同時基于學習活動進程對單元整體評價方案進行系統性設計。這一評價方案包含貫穿于每一課時的過程性評價,針對三個子任務完成效果的階段性評價,指向單元大任務實踐成果的結果性評價。這三種類型的評價均以單元核心目標為指向,相互補充。教師以評價表為依據,通過學生自評、伙伴互評、教師評價多種方式,對體驗式學習活動過程進行持續、全面、有效的評價,以此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數字賦能:整合資源,延展體驗式學習的時空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教育資源的日益豐富,小學語文課堂逐漸打破時空的限制,為構建基于體驗式學習的課堂文化提供豐富的資源。教師可以利用數字交互技術、線上資源與數字平臺開發資源,更好地設計體驗式學習的情境與任務,延展體驗式學習的時空。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往往因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時代特征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導致學生理解其內涵存在困難。而數字博物館資源恰好能夠拉近學生與教材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能夠深入地了解不同時期的文化、人物及事件等。數字交互平臺中的技術應用操作具有個性化、便捷化的特點,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又可以獲取更多時代背景資料。教師在教學中應適時引入這些資源,能夠引導學生借助相關文物或史料,在體驗中學習更好地理解教材文本內容的有效方法。學生在有效突破學習難點的同時,還能深化認知,培養文化自信。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深人探索資源整合和學習空間拓展的創新方式,加強家校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為體驗式學習提供更加豐富和精準的支持,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熊梅.大衛·庫伯體驗式學習對課堂教學的指導意義[J].亞太教育,2016(21).
[3]安文鑄.“當代學校課堂文化建設”解讀[J]中小學管理,2012(9).
[4]徐學敏.課堂文化構建:從理念到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18(S1).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