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道德建設關乎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痹趪腋叨戎匾曀颊逃漠斚?,如何貫徹新課標理念,上好思政課,為學生筑牢精神根基、奠定人生底色,成為廣大教師亟待探索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受長期應試教育思維影響,部分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陷入“填鴨式”灌輸的困境,導致課程育人功能未能充分發揮。破解這一難題,需要教師主動革新教育理念,以動態發展的視角審視課堂教學,積極吸納前沿教學創新成果,讓思政課堂更具時代氣息與吸引力。唯有如此,方能提升教學實效,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真正實現課程的育人價值。
因材施教,讓每一朵花蕾美麗綻放?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南針。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其核心指向便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課堂中有所收獲。這要求教師必須遵循義務教育課程的設置初衷與育人目標,面向全體學生,理性且客觀地對待個體差異,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知識的滋養、情感的體驗和成長的力量,讓不同“花期”的每一個花蕾都能盡情綻放。
以學生小于為例,他因個人智力發育遲緩,在讀寫方面存在基礎障礙。針對這一情況,筆者為他制定了適應性的學習要求:只需了解文本大意、領會基礎知識要點,并在思想層面有所感悟即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個性化的教學目標設定讓他逐漸建立起自信,對自己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甚至能在課堂上主動舉手回答問題。教室里,同學們鼓勵的掌聲此起彼伏,為他的堅持和進步喝彩,也為班集體的團結向上點贊。
與時俱進,讓現實情境走進課堂?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強調,課程內容需以學生真實生活為基礎,增強針對性與現實性。這要求課堂教學既不能空洞說教,也不能局限教材,需立足教材、貼近生活實際拓展延伸。?
例如在進行“讓你感到作為中國人驕傲和自豪的事情”主題教學時,在課本列舉北京奧運會、“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中國女排等案例的基礎上,筆者補充了嫦娥五號完成軌道修正并帶回月壤等新近素材。這些現實素材如鮮活的教科書,讓“祖國強大”的抽象概念化作具象的發展成就,嫦娥五號采集和帶回的月壤承載著科技自強的中國力量,油然而生的愛國情懷如甘霖滋養了學生們的心田。?
靈活教學,讓學生在合作中共贏?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的實踐探究活動,培養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筆者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小組教學”模式,通過多元互動與科學評價,讓學生在協作中實現共同成長。?
彈性設計教學環節,讓小組學習“活”起來。結合“學本教學”模式,筆者依據內容難度動態調整學習環節。復雜內容采用“自學—互學—展學”三階流程,基礎內容簡化為“自學—展學”。如果學生在課前完成自學內容,則可以直接進入展學環節。推行彈性的學習方式,旨在打破機械流程,確保每個學生在真實參與中深化理解,提升素養。?
創新多元評價機制,讓激勵導向“鮮”起來。新課標倡導通過綜合評價促進知行合一。筆者采用小組評價激發協作意識,實施小組積分制,優勝小組可優先選擇座位區、定制班級游戲、獲得專屬獎杯及驚喜獎勵,同時借助專業化的數字教學工具實時記錄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過程性成果。立體化的評價方式,使學生在為小組榮譽而戰的過程中鍛煉了自我管理能力,養成了良好的規則意識。?
因地制宜,讓思想教育潤物無聲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針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多、學生視野局限、理解能力較弱但可塑性強的特點,筆者立足地域實際,探索形成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方法,讓思想教育如春風化雨般浸潤心田。
趣味化教學,以順口溜激活課堂。在《遼闊的國土》一課的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對周邊國家和地區認知模糊的問題,筆者將與中國相鄰國家和地區的名稱、位置與特色文化巧妙串聯,創編趣味順口溜。這種生動表達讓抽象地理知識轉化為朗朗上口的記憶密碼,分享了一種有趣有效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在趣味誦讀中熟悉有關基礎知識,激發了他們探索世界的興趣,讓課堂充滿活力。
實踐化教學,以活動深化認知。面對民主管理等抽象概念,筆者打破教材章節限制,設計“尋找秋天”主題實踐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方案策劃、公開演說、民主票決與方案優化,并由班干部帶領大家落實活動細節。這一過程將課本理論轉化為真實的民主實踐,學生在協商、決策、執行中深刻理解民主內涵,提升綜合實踐能力。在《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的課堂教學中,筆者整合文本學習、觀看革命題材影片、實地研學等多元活動,通過開國大典、抗美援朝等沉浸式主題學習,讓學生跨越時空感受革命先輩的精神力量,使革命精神自然融入學生幼小的心靈。
實地化教學,以資源浸潤心靈。依托家鄉濱州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筆者將兵圣孫武故里、范公祠等人文地標和毛岸英舊居、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成立舊址、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等紅色教育資源轉化為鮮活教材。每學年組織學生開展研學實踐,讓他們在觸摸歷史遺跡、聆聽本土故事的過程中,感受家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革命精神。這些“家門口”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實現知識內化與價值觀塑造,使思想教育真正扎根生活,落地生根。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河流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