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理學”作為醫藥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是學習和研究現代醫藥學的重要基礎。隨著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顯,難以滿足當代大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需求,也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此外,為適應“金課”背景下的教育需求和現代教學環境,必須對傳統的“生理學”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這包括優化教學內容、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改革課程評價模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主動性和參與度,進而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科學素養。
關鍵詞:金課;生理學;教學改革
一、概述
“生理學”屬于生物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生物體及其各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動規律的一門課程。作為醫藥類專業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生理學”在培養學生的醫學基礎知識、臨床思維能力、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課程知識面廣,內容多且抽象難以理解,記憶的內容也較多,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對于課堂的需求,不利于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因此,探索基于“金課”背景下的“生理學”教學改革,對于提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生理學”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更新滯后
在當前快速發展的醫學領域,生理學研究不斷涌現出新的知識、技術和理論,推動著學科的持續進步。然而,許多高校的“生理學”課程卻未能及時跟上這一發展趨勢,教學內容長期沿用老舊的教材和課程設計[1]。
首先,教材更新滯后是一個突出的問題。許多高校仍在使用出版多年、內容更新速度慢的教材。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知識結構,也使他們無法及時了解學科的發展動態,限制了他們的學術視野。此外,課程內容的陳舊使得教學過程缺乏吸引力和時代感,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因此受到影響。
其次,課程設計的保守性也是更新滯后的表現之一。許多高校的“生理學”課程設計多年未變,課程內容側重于傳統基礎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近年來生理學研究的新發現和應用前景。
(二)教學方式單一,缺乏創新
在教學領域的廣闊舞臺上,盡管時代的浪潮不斷推動著教育創新,旨在為學生們提供更加多元化、互動性強的學習環境,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依舊在許多教學場景中根深蒂固,尤為顯著的是傳統講授式教學方法。該方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通過口頭講解、板書或PPT展示等手段,將既定知識單向傳遞給學生[2]。
長期沉浸在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氛圍中,學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學習興趣逐漸消退。在快速變化的知識經濟時代,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成為學生不可或缺的核心素養。然而,傳統講授式教學往往側重于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這些能力對于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的發展至關重要,卻難以在單一的教學模式下得到有效提升[3]。
(三)課程考核方式過于單一,重知識輕能力
傳統的“生理學”課程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筆試為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檢驗學生對課程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但面向解決臨床復雜問題能力培養的綜合應用型和創新型內容較少,考核評價體現出“重知識、弱能力”的特征,不利于評價學生在掌握生理學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提升的綜合應用能力[1]。單一的考核模式不僅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思考性,還使得他們在學習結束后容易忘記所學內容,造成“學過即忘”的現象,忽視了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這也與現代醫學教育的培養目標相背離。
三、“生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方案
(一)優化“生理學”課程教學內容
“生理學”的教學內容應依據授課對象與教學層次的區別確定出差異化的教學大綱,實現個性化教學。此外,“生理學”課程并不是單一獨立的課程,它和其他醫學基礎課程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在講解生理學知識難點時,可能會涉及其他基礎課程的知識,如“解剖學”“生物化學”等課程的相關知識,因此講解生理學的知識難點時,可適當補充“解剖學”“生物化學”等課程的相關知識,將生理學內容學習向前適當擴展延伸,有助于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生理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培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轉化應用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此外,為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學習興趣,教學內容應融入生理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與前沿動態,營造濃厚的學術探討氛圍。通過巧妙地將教師的科研成果融入課堂講解中,實施“科研促進教學”的策略,構建出既具創新性又富含深度的生理學知識體系。這一過程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需求,還可以使教學活動更具學術性和高階性,引導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眺望學科前沿,培養其成為具備創新思維和科研潛力的醫學人才[4]。
(二)改進“生理學”課堂教學策略
為了進一步提升“生理學”課程的教學活力,教師需要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探究式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案例教學及基于問題的學習(PBL)的教學方法等。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創造出學生主動思考與探索、善于發問與解決問題的教學生態,提升教學效果。
探究式教學法是學生通過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收集數據、分析結果和得出結論的過程來學習。在“生理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生理機制、疾病過程或治療原理相關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甚至進行簡單的模擬實驗來探究答案。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和長期記憶的形成。同時,通過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生理學原理的復雜性和相互關聯性。
翻轉課堂教學法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將知識的傳授過程放在課前(通過視頻、閱讀材料等形式),而將課堂時間用于深入討論、解決問題和實踐活動。在“生理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錄制講解知識點的視頻,讓學生提前預習,課堂上則側重于案例分析、實驗操作、疑問解答和小組協作學習。翻轉課堂提高了課堂時間的利用效率,使教師能夠更專注于解決學生的個性化問題,促進深度互動。同時,學生因為有了課前的知識儲備,更能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實際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通過真實或模擬的情境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以促進他們在特定領域內的知識應用和能力發展。在“生理學”教學中,可以采用貼近生活的案例教學法,生動地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日常實際情境相結合,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度。比如,當探討紅細胞的功能時,我們可以引入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通過解析中毒過程中紅細胞攜氧能力的受損,直觀展現紅細胞在人體循環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理機能的微妙與重要。
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沉悶氛圍,使得生理學知識不再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變得鮮活、有溫度,易于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它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使他們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從而激發了他們深入探索生理學奧秘的熱情,顯著提升了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3,5]。
PBL教學法以問題為中心,鼓勵學生圍繞一個或多個核心問題展開學習。在“生理學”教學中,PBL教學法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綜合信息和做出決策,這些過程對于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引入探究式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PBL教學法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可以極大地提升“生理學”的教學質量。這些方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還能促進他們的深度理解、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三)改革“生理學”課程評價模式
首先,評價內容的全面化發展。在“金課”建設的大背景下,推動“生理學”課程評價工作的全面化發展,是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實現教育目標多元化與個性化的重要途徑。這一過程要求我們從傳統的單一結果性評價模式中跳出來,構建起一個涵蓋學習過程、學習成效及綜合素養等多維度的綜合評價體系。因此,“生理學”課程的評價體系應當充分結合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確保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學習成果都能得到全面展現。
結果性評價在衡量學生知識掌握程度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金課”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評價的精準性。這包括設計能夠全面覆蓋課程核心知識點與技能要求的考核內容,采用多樣化的題型和評分標準,以更準確地反映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問題解決能力。
過程性評價也是全面化評價的關鍵組成部分,過程性評價則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進步。它涵蓋了學生在課堂參與、作業完成、項目合作、實驗操作等多個環節的表現,能夠提供一個更為立體和動態的學生學習情況。例如,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積極參與、在實驗課程中的操作技能提升、在小組項目中的團隊合作與創新貢獻等,都是過程性評價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構建“生理學”課程的評價體系時,教師需要合理分配結果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的權重。例如,期末考試可能占總成績的50%,而過程性評價占另外50%。這種權重分配確保了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在學生最終成績中的同等重要性,使得學生不僅重視考試成績,還關注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通過充分結合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生理學”課程的評價體系能夠全面展現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學習成果,合理地規避了單一用理論考試的形式來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弊端。
其次,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發展[2]。為了提升“生理學”課程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到自我評價、同學評價和教師評價中。通過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引導學生認識到自身在學習中的問題,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優點,并對“生理學”教學的優化提出建議,從而推動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自我評價是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診斷和自我提升的過程。通過自我評價,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學習策略,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同學評價能夠促進同伴間的相互學習與合作,讓學生從不同視角審視自己和他人的學習表現,發現同伴的優點并相互借鑒,同時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教師評價作為傳統評價方式的主體,其深化在于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個體差異及潛能發展,而不僅僅是結果導向的分數評價。因此,在“生理學”課程的教學評價體系中,推動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它不僅能夠增強評價的客觀性與全面性,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我反思能力,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與理解。
四、總結與展望
“金課”背景下的“生理學”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和課程評價模式等方面進行全面革新(如下圖)。通過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策略和改革課程評價模式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生理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培養更多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高技能復合型人才。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入探索和實踐基于“金課”理念的“生理學”教學改革,為提升高等教育質量貢獻力量。
生理學“金課”的教學改革思路圖
參考文獻:
[1]吳國泰,王曉禹,杜麗東,等.面向“兩性一度”“金課”標準的中藥藥理學教學改革與評價[J].甘肅中醫藥大學學報,2023,40(02):98102.
[2]丁婷玉.“人體解剖生理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風,2023(10):9294.
[3]孫燕,李緒霞,亓翠英,等.多種教學方法在高職《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山西農經,2016(04):88.
[4]張曉蘭,王嬌,王麗君,等.對高校生理學科發展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09):191192.
[5]賈立敏,徐玉東,孔建,等.藥學專業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改革初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12(05):458460.
基金項目:江蘇醫藥職業學院2023年校本教育教學研究課題(課題編號:Q202308),主持人:丁婷玉;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項目
作者簡介:丁婷玉(1993—"),女,漢族,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基礎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