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0年《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發布,明確對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提出新的標準和要求。切實推進高等教育多主體、全環節的質量評價體系構建,探索應用型本科專業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為各高校指明質量建設的核心方向。各學科專業在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指導下,牢固樹立科學質量觀,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堅持以立德樹人成效為根本,構建政府、社會、學校多元參與,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的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通過動態跟蹤和持續優化,實現專業人才高質量培養的新局面。
一、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必要性
(一)行業發展的必須
技術不斷革新致使行業變革不斷深化,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對于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愈發迫切,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亟需動態適應行業發展需要,圍繞市場所需提升專業教育教學質量,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對專業人才隊伍和學科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文化產業的特色化、專業化、創新性為行業人才提出了新標準,各高校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育教學質量評價也需要根據行業發展變化,構建對學生綜合素養反饋的系統評價體系,以確保培養出符合行業所需的高素質、多元化專業人才。
(二)特色發展的必然
在文化產業各行業領域差異化發展態勢,不同區域特色化發展需要,各院校優質學科資源建設傾斜等多方因素綜合作用下,各院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呈明顯的差異化發展特點。2018年,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文化產業管理作為工商管理類下設專業,需執行《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這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教育教學質量建設明確了基本標準和要求。為此,各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新文科、新商科建設的背景指引下,基于行業發展的動態需求變化,亟須制定符合本專業育人特色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以滿足新時代科學育人觀和行業高質量用人需求。
(三)人才發展的必要
文化產業是一個高速發展的行業領域,新的理論、技術和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對于專業人才的知識與能力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一方面,行業的快速發展需要更多高素質創新復合型人才,文化產業涵蓋眾多不同的行業領域,每個行業領域的文化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存在顯著差異,這便需要專業構建針對性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以確保專業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和教學內容的全面性,滿足不同行業領域對專業人才的能力需求,做到對學生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多元評價,實現行業多元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另一方面,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的不斷增加,就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學生、教師、企業等多元主體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可以從多維度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客觀、全面地評價,使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從而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目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存在問題
(一)教學質量評價目標導向不明確
通過調研發現,自前各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制定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過程中,往往局限于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執行效果評價,未能從更宏觀的視角去審視和構建評價體系,缺少系統性和完整性的評價目標導向。此外,“以學生為中心”的“終身學習、全面發展”育人理念體現不明顯,未能充分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需求和發展潛力。且各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特色不足,對于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高階知識與能力評價指標體現不明顯,這不僅使各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間的特色區分度不高,也難以滿足文化產業不同行業領域對不同類型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需求[1]。
(二)教學質量評價標準覆蓋不全面
一方面,目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質量評價指標普遍聚焦于在校期間的教學質量評價,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評價指標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具體而言,缺少行業評價標準、用人單位評價等跟蹤評價指標,無法有效考量專業培養與行業需求的契合度,也難以獲取專業育人成效在實際就業工作中的真實反饋。此外,對于在校期間的質量評價維度也多圍繞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師資力量、教師教科研產出等基礎教學環節制定,對于過程評價、素質評價等定性指標的評價要素涉獵較少,且兼顧各要素間的彈性影響因素設定更少。教學質量效果的評價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資源的保障等,這些彈性因素的缺失,使質量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影響[2]。
另一方面,目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體系構建多為靜態化標準,忽視學生培養的長期動態變化。使評價體系無法及時反映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成效和能力提升效果,評價數據分析呈現也多為單次評價結果反饋,無法生成學生個人的學習成長圖譜,呈現學生周期性的成長變化。且教學質量評價指標設定較為固化,不同高校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可能有不同的特色和優勢,缺少圍繞專業特色設定的專項指標,無法全面、動態、客觀地評價專業的育人效果,也就難以根據教學質量評價反推專業育人質量優化提升。
(三)教學質量評價監管體系不完善
目前,盡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已開始兼顧多元的評價主體作用,但是各方主體的評價參與效果卻不理想,且容易忽視對于評價結果的監管機制構建。一方面,程式化指標的設定,使多方評價主體的結果反饋存在形式化作答的現象,且用人單位參與的評價環節少之又少,評價過程普遍較為制式化,使專業教學與行業需求之間的銜接不夠緊密,無法真實反映用人單位的真實意見,難以培養出真正符合用人單位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另一方面,無論是教師評價還是學生評價,均存在主觀性影響顯著,難以客觀真實反映課堂教學質量效果的情況。此外,由于多數學校對于教學評價采用問卷、座談等傳統的手段和方式,問卷設計的合理性、座談參與者的代表性等問題都可能影響教學質量評價結果的準確性。且評價結果反饋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無法及時形成效果分析,影響改進措施的制定與實施。因此,亟待建立保障教學質量評價有效實施的監管機制,以確保教學質量評價過程實施的客觀性與及時性,提高評價結果的可靠性與有效性,為教學質量持續提升提供有力保障[4。
三、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探索
(一)構建產出導向為核心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簡稱“OBE”)理念,根據全面質量管理理論,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從產出自標出發,圍繞“過程、結果、支持”3個維度構建多元主體持續跟蹤的系統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以確保專業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和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
首先,明確專業人才培養成果導向。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專業、能力、素養目標進行明確,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注重對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技能培養的雙重質量監測,突出文化產業行業發展所需的交叉復合型人才特點,通過開展專業調研、專業建設論證、專業建設質量評估會等專業研討會,組織校內專家和校外企業專家共同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多維論證,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準確性、合理性,到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實用性等方面進行全面綜合評定,從而明確制定合理、科學、適配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產出目標。
其次,構建全環節、全覆蓋、多主體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根據經過多方論證確認的專業育人產出目標:(1)細化專業教學過程中各環節評價指標維度,加強對育人過程的教學質量評價監督,確保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能覆蓋;(2)從教學效果、學習效果、用人單位評價等多方面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育人成效進行評價,且滿足學生終身學習的培養目標,將成果評價周期延長至畢業后持續跟蹤,掌握專業育人產出成果與行業需求的適配性,從而動態調整專業育人過程,持續提升育人質量;(3)為保障教學育人效果的實現,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發展、專業教學活動、校內外實踐活動等所需的必備支持資源情況進行動態跟蹤評價。
綜上,為實現上述系統的專業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不僅需要學生、教師、同行、督導、用人單位的多方參與,更需要系統設定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全面的評價指標和權重標準,方能真正全面、客觀地實現對專業育人質量的評價作用。
(二)建立特色鮮明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基于專業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系統性的整體機制構建,其評價指標的構成不僅需要考慮文化產業的行業發展需要和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科特點,確保評價指標能夠準確反映專業教學的核心內容和關鍵目標,還需要兼顧各高校相關專業建設特點。通過制定兼顧普遍性和特色化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方能充分體現學校專業人才培養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基于此,在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制定教學質量評價指標時,針對過程維度評價可設置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教材建設與選用、實踐教學、教學組織與教學管理6個一級指標,針對結果維度評價設置學生學習成果、畢業生就業質量、社會評價3個一級指標,針對支持維度評價設置師資配備、教學資源、教學環境與氛圍、經費資源、實踐教學基地、就業合作基地6個一級指標。3個評價維度在一級指標下分別設置二級評價指標,并根據組合賦權法確定各指標權重標準。
各高校可根據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特點調整指標及權重設置,以適應不同學校在辦學定位、辦學優勢等方面的差異化。通過將共性和個性評價要素進行整合,系統運用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構建具備專業特色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從而實現客觀真實反饋專業人才培養效果,旨在全面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確保質量監控的有效實施。
(三)形成動態持續優化的教學質量評價監管機制
針對教學質量評價表面化、片面化、程式化的問題,應發揮學校教學管理主管部門作用,完善教學質量評價監管機制。督導部門、教學管理部門、就業管理部門等應切實發揮各自的評價監管作用,建立“校一院一專業”三級主體教學質量評價監督管理機制。明確各部門管理權責,構建“目標導向、標準指引、計劃先行、多方監管、糾偏改進、目標優化”的閉環監管機制,形成常態化、日常化教學質量評價模式,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協同聯動保證教學質量持續提升。
另外,運用動態管理思維,不僅對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進行定期優化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學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同時采用動態跟蹤的方式持續驗證教學質量效果。一方面,除了動態跟蹤學生在校期間教學育人效果之外,還應建立畢業生教學質量跟蹤反饋機制,根據應屆畢業生和往屆畢業生的差異化發展特點,采用問卷調研、座談、訪談、走訪等多樣化方式,廣泛收集對本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且往屆畢業生根據畢業年份不同,采用不同的收集方式和收集頻次,平均保持1一2次的評價跟蹤收集頻率,從而保證意見反饋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例如,畢業1年內的學生,可以采用線上問卷調研和訪談的方式,快速收集反饋信息,而畢業1一5年內的畢業生,采用到校或到企座談、訪談、走訪的方式,就實際工作中所需的專業能力和就業方向進行評價交流,畢業5年以上的學生,則采用調查問卷、座談、企業走訪的方式,就行業發展趨勢、就業能力需求等方面進行全面交流。
通過對畢業生的反饋意見的持續跟蹤匯總,持續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和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適應不斷變化的行業發展環境,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就業質量。
(四)開發教學質量評價數據追蹤平臺
從宏觀管理的角度,各高校應從整體規劃建設的角度,統籌布局兼容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評價的綜合管理系統。運用前沿信息技術,建立動態教學效果實時監測數據平臺,做到教學管理實時化、教學檢測數據化、教學評價可溯化,完善日常監測綜合分析的及時反饋機制,使學生、教師、教學管理部門能夠快速掌握并反饋教學活動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問題,高效提升教學質量。
依托智能化線上數據平臺,各專業能夠實時采集、定期分析教學運行效果,使教學質量評價公開化、透明化,不僅便于專業及時優化改進教學活動各環節,同時能夠對改進效果進行及時掌握跟進,有利于形成專業育人質量持續優化改進的閉環建設機制。
結語
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是提升專業育人質量的重要手段,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發展,是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為專業發展提出的重要命題。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針對文化產業持續高速發展的行業特點,必須樹立科學合理的教育質量觀和人才發展觀,結合區域發展需要,遵循學生發展規律,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成長需求,構建符合自身發展特色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真正做到以育人成果為導向、以評價反饋為動力、以育人質量提升為目標,切實實現助力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高質量發展,為行業發展輸送更多高素質專業人才。
本文系1.吉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高質量發展視域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研究》(課題編號:GH21416);2.吉林動畫學院校級教改課題《產出導向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研究》(課題編號:Y211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國宇,馮永,龔大龍.高校內部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高教論壇,2024,(01):44-47.
[2]戎鈺,宋立彬.基于工程教育試點專業的STPP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模型的構建與研究[J].福建輕紡,2023,(08):78-80.
[3]侯俊東,牛燁熒,滕笑麗.三融合背景下行業特色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教學質量標準體系構建[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22):93-95.
[4]支倩,劉德順,顏建輝,等.基于持續改進的本科教學質量管理體系構建與實踐一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14(05):65-73.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