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專利權作為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勵創新、推動科技進步的關鍵因素。明確專利權保護范圍及侵權判定標準,是確保專利權人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環境的基礎。本文旨在深入探討專利權保護范圍及侵權判定標準,以期為相關領域的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知識產權法中的專利權保護范圍
(一)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疇,涵蓋其法律效力所覆蓋的發明創造中的技術細節和技術廣度,唯有那些被明確包含在專利權限內的技術方案,才是專利法所保障的目標對象。確定這一保護范圍,對于維護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以及避免對公眾利益的不當限制至關重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規定,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是根據其權利要求的具體內容來確定的。這表示,專利權的保護界限主要由權利要求書中所清晰列出的技術要點來劃定。權利要求書是專利申請文件的核心部分,具體闡明了構成發明或實用新型不可或缺的技術要素,這些技術特點聯合起來,界定了申請專利保護的具體范疇[1]。
雖然權利要求書直接界定了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但在實際應用中,有時需要對權利要求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解釋或澄清。這時,說明書及附圖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說明書主要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幫助澄清其中的技術細節或模糊之處。同時,說明書還可以用于更正權利要求中的明顯錯誤,以及限制權利要求的字面意思。附圖則通過圖形化的方式展示發明或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有助于更直觀地理解權利要求所描述的技術特征。但須留意,專利權的保護邊界并非直接由說明書及其附圖所界定。它們只是作為輔助工具,用于解釋或澄清權利要求中的內容。因此,在撰寫說明書和附圖時,應確保其內容準確、清晰,并與權利要求保持一致。
例如,在某案例中,該專利權人持有一項發明專利,其主題涉及“提升乳酸菌耐酸性的方法及該方法的實際應用”。當專利權人發現某公司未經許可銷售涉嫌侵權的產品時,便提起了專利侵權糾紛。在審理過程中,法院根據專利權人提交的專利證書、專利登記簿副本等材料,以及被控侵權產品的相關信息,進行了綜合判斷。最終,法庭裁決被指控的侵權產品屬于涉案專利所享有的保護領域之內,因為該產品包含了專利權利要求中所述的特定菌株。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權利要求書在界定專利權保護范圍中的關鍵作用。
(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在知識產權法中,外觀設計專利的核心保護對象,產品所呈現的整體或部分形狀、圖案及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融合所創造出的具有審美價值且適合工業化生產的新穎設計。其保護范圍的核心在于申請時所提交的圖片或照片,這些圖像直觀地展示了專利設計的具體形態和特征。因此,當判斷一個產品是否侵犯了某項外觀設計專利權時,主要依據就是這些圖片或照片所展示的設計內容。
與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不同,在申請外觀設計專利的過程中,無需呈交權利要求書、說明書等詳盡的文字闡述材料。這一規定的背后邏輯在于,外觀設計專利的核心在于其視覺上的獨特性和美感,而這些都可以通過圖片或照片來直觀地展示。申請人只需要提交足夠清晰、全面地展示專利設計的圖片或照片即可。這些圖像應當能夠清晰地反映出專利設計的各個細節和特征,以便在后續的專利審查和侵權判斷中作為依據[2]。
例如,在某起外觀設計專利侵權糾紛中,專利權人擁有一項關于“梳子”的外觀設計專利,其專利設計主要體現在梳子的形狀和圖案上。當專利權人發現市場上有一款梳子產品的外觀與其專利設計極為相似時,便提起了專利侵權訴訟。在訴訟程序中,法院主要對比了專利權人提供的專利圖示與侵權實物產品。經過細致的比對分析,法院認定侵權產品的外觀設計與專利圖示在整體視覺呈現上不存在顯著差異,據此判決侵權行為成立。此案例有力地證明了,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界限是以提交的圖片或照片作為判斷依據的。在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時,申請人應當確保所提交的圖片或照片能夠全面、清晰地展示專利設計的各個細節和特征。同時,在后續的專利維權過程中,這些圖片或照片也將作為判斷侵權與否的重要依據。
(三)專利保護期限
在知識產權法中,專利權保護期限是專利權人享有其發明創造專有權的有效時間范圍。專利的保護時限會根據專利種類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主要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3種。
從提交專利申請的那天開始計算,發明專利將被賦予20年的保護期限。這意味著,一旦專利申請成功并授權,專利權人在接下來的20年時間內,擁有對專利的獨占權。在此期間,無論是誰,沒有得到專利權人的允許,就不能為了賺錢而去生產、使用、要約出售、出售,或者從國外買進專利產品。同樣地,也不能用某個專利技術,或者是利用這個技術做出來的東西去賺錢,包括生產、要約出售、出售,或者進口這些產品。
實用新型專利享有自申請日起10年的保護期限[3]。相較于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時限較短,原因在于它聚焦于產品形態、構造或其結合所提出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新型技術構思。這類方案在創新層次和技術復雜性上往往不及發明專利。因此,為了平衡公共利益和專利權人的利益,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期限被設定為10年。
關于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期限,存在不同的規定。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條款,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時效為15年,起始日期為提交申請之日。然而,也有可能出現規定為10年的情況,這可能與不同時間段的法律修訂或特定地區的法律規定有關。但無論如何,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時限一律從申請之日算起,保護期結束后,專利權隨即失效。
以某起外觀設計專利侵權糾紛為例,假設專利權人擁有一項關于“手機外殼”的外觀設計專利,其保護期限為15年。在保護期限內,專利權人發現市場上有一款手機外殼產品的外觀與其專利設計極為相似,遂提起了專利侵權訴訟。然而,在訴訟過程中,專利權人因未按時繳納年費而導致專利權在訴訟期間終止。此時,一旦法院確認侵權行為存在,專利權人便失去了要求侵權方停止侵害行為及賠償損失等法律追責的權利。這一案例充分說明了按時繳納年費對于維持專利權有效性的重要性。
二、知識產權法中的專利權侵權判定標準
(一)存在有效的專利權
有效專利權是指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授權,且在法定保護期限內,未因費用未繳、被宣告無效或主動放棄等原因而喪失效力的專利權。專利權具有地域性和時效性的法律約束,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專利才能被視為有效專利。在知識產權法中,專利權侵權判定的首要標準是存在有效的專利權。這意味著,如果一項專利被指控侵權,但實際上該專利已被宣告無效或有效期已滿,那么使用行為將不構成侵權。以某起外觀設計專利侵權糾紛為例,假設某公司擁有一項關于“水杯”的外觀設計專利,但該專利在糾紛發生時已被宣告無效。此時,另一家公司生產并銷售了一款與該外觀設計極為相似的水杯產品。由于原專利已被宣告無效,因此即使該水杯產品的外觀設計與原專利相似,也不構成專利侵權。
(二)發生了法定的侵權行為
在知識產權法中,專利權侵權判定標準的核心在于確認是否發生了法定的侵害行為。這一標準對于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以及外觀設計專利均適用,但具體行為表現有所不同。
就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而言,法律所界定的侵權行為主要包括在未經專利權人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的制造、運用、提供銷售承諾、銷售及進口等活動。具體而言,制造行為是指未經專利權人許可,私自制造專利涵蓋的產品或采用專利所述方法的行為。使用行為指的是,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對專利產品或通過專利方法直接制得的產品進行使用的舉動。而所謂的許諾銷售行為,是通過諸如廣告宣傳、在商店櫥窗展示或在展覽會上展出等手段,表達出售賣商品意愿的行為,盡管此時尚未真正完成銷售交易,但已經構成了對專利權人市場潛在利益的侵犯[4。銷售及進口行為,則分別指的是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將專利產品或者通過專利方法直接制造的產品進行市場推廣銷售,以及從國外將這些產品引入國內市場的行為,這些行為直接損害了專利權人的經濟利益。
對于外觀設計專利,法定的侵害行為涵蓋了在未經專利權人同意的前提下進行的制造、提供銷售承諾、實際銷售及進口等一系列活動。然而,與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有所區別的是,外觀設計專利的核心保護焦點在于產品整體或局部的形態、圖案或其組合,以及色彩與形態、圖案融合所創造出的具有審美價值且適宜工業化生產的新穎設計。
此外,專利假冒同樣構成一種嚴重的侵權行為,具體表現為:在沒有獲得專利授權的產品上私自加上專利標志,或者在專利已經不再有效或者被取消后,還繼續在產品上濫用專利標識,還有未經正當許可,在產品上錯誤地標記為其他人的專利編號等不當做法。這種行為不僅侵犯了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還誤導了消費者,破壞了市場秩序。例如,某公司企業未經專利權人同意,擅自在其制造的產品上使用了與某項專利完全一致的專利編號,并宣稱該產品為專利產品,從而誤導了消費者,這種行為就構成了假冒專利行為。
(三)侵害行為具有違法性
1.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沒有法律依據
根據專利法的相關規定,任何組織或個人在未獲得專利權人授權的情況下,均不得進行專利的實施活動,這包括制造、運用、提供銷售承諾、實際銷售及進口專利產品等行為。若個體或組織未經專利權人授權便擅自執行了這些活動,那么他們的行為即被視為侵犯了專利權,具有不法性。
2.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允許
專利權是一種排他性權利,賦予專利權人阻止他人未經授權而實施其專利的權限。即不能隨便使用別人的專利,需經過對方同意方可使用,否則即為不合法。
3.行為人的主觀意識中存在錯誤
這種錯誤可能是有意的,即行為人明確知曉其行為將構成對他人專利權的侵害,但仍然故意為之;也可能是無意的,即行為人理應預見其行為可能損害他人的專利權,但因粗心或過分自信而未能預見。不論行為人的主觀意圖是故意為之還是出于疏忽,只要其實際進行了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并且這種行為具有違法性,那么就可以認定其行為構成了專利權侵權[5]。
以某起專利侵權糾紛為例,假設某公司擁有一項實用新型專利,另一家公司未經許可擅自生產并銷售了與該專利相似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由于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允許,擅自實施了制造和銷售行為,且其行為沒有法律依據,鑒于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錯誤(不論是蓄意還是無心),可以判定其行為已經構成了對專利權的侵犯。
(四)行為人實施的技術、設計方案落入專利保護范圍
在知識產權法中,專利權侵權判定標準的第四條是評估行為人采用的技術或設計方案是否涵蓋在專利權的保護界限之內。具體而言,在判定專利侵權時,首先要看對方的產品是不是包含了專利里面提到的所有關鍵技術點。這一步驟遵循全面覆蓋準則,意味著被指控侵權的產品必須擁有與專利權利要求中所述的全部核心技術特點相匹配且一致或等同的特征。若被指控侵權的產品涵蓋了專利權利要求內的所有技術特點,或者雖然有所不同但構成等同侵權,則可確定其行為已觸及專利權的保護領域,構成對專利的侵權行為。
特征數量侵權是指被控侵權產品的技術特征數量少于專利權利要求中的技術特征數量,這通常不構成專利侵權,除非這些缺少的特征對專利的整體技術方案不構成實質性影響。而從屬專利侵權則是指被控侵權產品雖然包含了專利權利要求中的全部技術特征,但還添加了額外的技術特征。在這種情況下,若所增特征并未對原專利的技術方案產生實質性改變,那么該行為依舊被視為專利侵權。
等同原則是指在判斷專利侵權時,即使被指控侵權產品的技術特點與專利權利要求中的技術特點在文字表述上存在差異,但經過深入剖析,若確認兩者在功能上實質等同,則應確定被訴侵權產品屬于專利權所覆蓋的保護領域。然而,禁止反悔原則是對等同原則的一種限制。如果專利權人在申請專利或維護專利權的過程中,為了獲得專利權或維持專利權有效而放棄或限制了某些權利要求或技術特征的保護范圍,那么在專利侵權訴訟中,對于專利權人試圖將已放棄或受限制的內容再次納入專利保護范圍的做法,法院將不予認可。
以某起專利侵權糾紛為例,假設某公司擁有一項發明專利,另一家公司生產了一種相似但技術特征略有不同的產品。在比對流程中,法院觀察到被指控侵權產品的技術特點與專利權利要求所描述的技術特點在文字表述上存在出入,但經過細致的審查后,判定兩者在實質上具有等同性。然而,由于專利權人在申請專利過程中曾為了獲得授權而放棄了對某些技術特征的保護,根據禁止反悔原則,法院最終未將這部分特征納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從而判定被控侵權產品不構成專利侵權。
結語
綜上所述,專利權保護范圍及侵權判定標準是知識產權法中的重要內容。通過明確專利權保護范圍,可以有效保護創新者的合法權益;而嚴格的侵權判定標準則能夠打擊侵權行為,維護市場秩序。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專利權保護及侵權判定將面臨更多挑戰,應當持續優化并更新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其司法解釋,以確保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包麗平.論陶瓷產品著作權與外觀設計專利權交叉保護[J]佛山陶瓷,2024,34(07):97-100.
[2]萬炯.外觀設計專利行政確權與司法保護之困境—以“便攜式空氣凈化器”外觀設計專利侵權糾紛為例[J].法制博覽,2024,(10):70-72.
[3]顏世玉.局部外觀設計專利侵權行為判定研究[D].吉林大學,2024.
[4]黃德海,李志東.權利要求主題名稱對專利權保護范圍的限定及案例探討[J].專利代理,2023,(03):48-56.
[5]劉飛.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授權與侵權判定標準探討[D].華東政法大學,2012.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