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喜歡學習漢字,會認“射”“值”“熔\"等13個生字,會寫“覺\"“值\"“艱\"等8個生字。2.喜歡閱讀神話故事,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體會羿的神勇。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神話導人,解讀課題
1.板書“神話”,了解文體。
導語:神話是古代勞動人民通過想象口頭創作的故事。你讀過什么神話故事?《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嫦娥奔月》《盤古開天地》…這些神話故事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
2.揭示課題,初識人物。
(1)板書課題,解讀課題。
提示: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個神話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位神箭手,也是一位大英雄,他的名字叫“羿”,他的名字和神箭手的身份十分契合,這也是古人起名字的藝術。看課文中的插圖,羿正在射箭,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射\"是本課的生字,聯系羿射箭時的動作\"搭上神箭,拉開神弓\"來認識字形、理解字義。
(2)指名讀課題,交流疑問。
(點評:一個好的開端能為整節課奠定良好的基礎。本課以“神話”為導引,既讓學生了解本文的文體是神話,又能感知神話的最大特點是神奇,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次,本文的課題學習設計既巧妙又有效。)
板塊二 整體感知,梳理文脈
1.觀看視頻,自讀課文。
導語:我們帶著同學們閱讀時想到的問題一起來聽聽這個故事。(視頻播放故事的起因,對應課文中第1\~3自然段)接下來發生了什么呢?請同學們打開書,接著往下自由朗讀。
2.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提示:“十日同升”,這是這個故事的起因;“羿射九日”,這是故事的題目,也是故事的經過;“重現生機”,這是故事的結果。
(點評: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是語文課的基本步驟,是學生第一次完整地觸摸文本。這節課在整體感知時采用觀看動畫視頻和自由朗讀相結合的方式:觀看動畫視頻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習的興趣;自由朗讀課文有助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邊讀邊了解課文的大意,理清文章脈絡。在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時,丁老師通過提煉小標題的方式讓故事結構一目了然,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化的認知。)
板塊三精讀起因,感受神奇
精讀第1自然段
導語:神話故事之所以吸引我們,因為它充滿神奇的色彩。(板書:神奇)我們先去讀讀故事的起因,看看這個故事神奇在哪兒。(指名讀第1自然段)
過渡:故事的開頭寫到了三種事物,有大樹,有太陽,還有兩輪車,他們分別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1.交流“神樹\"的神奇之處。
提示:神樹的神奇在于,一是大的神奇:枝頭站著一個太陽,底下還有九個太陽;二是地點神奇:生長在最東邊的海上;三是不怕火的神奇:十個太陽在樹上,這棵大樹竟然不怕太陽烤,安然無恙。
2.交流\"神日\"的神奇之處。
提示:有十個太陽,他們會站,會坐,還會輪流值日。
3.交流“神車\"的神奇之處。
提示:兩輪車會飛,每天從東往西穿過天空;兩輪車上可以坐太陽,不怕太陽燒。
4.指導朗讀。
提示:這個故事里有神樹、神日還有神車,充滿神奇的色彩。誰來讀好第1自然段?(指導學生讀出神奇的意味)
(點評:課文第1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背景,內容充滿神奇的想象。在交流時對扶桑樹、兩輪車、十個太陽展開想象與討論,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畫面,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精讀第2、3自然段
導語:本來十個太陽每天輪換,挺守規矩的。可是一故事中出現了一個“可是”,故事就發生變化了。(指名讀第2自然段)
1.形音義聯系識\"炙烤”。
(1)讀準字音。
(2)結合字形理解字義。
提示:“炙”上面是個“肉月\"的變體,下面是“火”,“烤\"字里也有一個“火”,“炙烤\"就是把肉放在火上烤。
2.結合課文感受“艱難”。
(1)出示第3自然段,開火車讀。
(2)想象交流人類日子的艱難。
(3)歸類發現帶有“火\"的字。
提示:十個太陽就像十個大火球炙烤著大地,“炙\"和“烤\"里分別有個“火”,這段話中還有哪些詞表現了炙烤的畫面呢?(出示:曬枯、烤焦、蒸干、熔化)
(4)指導朗讀。
提示:整個世界被太陽炙烤,人類的日子越來越艱難。我們來合作讀讀這段話,感受人類的艱難。
(點評:課文第2、3自然段主要講述的是十日同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重點引導學生關注太陽炙烤大地的情景,太陽是如何炙烤大地的呢?抓住“曬枯、烤焦、蒸干、熔化\"等詞語,帶領學生品味字詞,想象畫面,感受艱難。同時為下文羿的出場和人物形象的品味奠定情感基調。)
板塊四精讀經過,體會“決心”
過渡: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誰出現了?
1.品讀\"決心”。
第一句:神箭手羿決心幫助人們脫離苦海。
提示:決心是什么意思?決心就是下定決心堅定不移地去做。從哪里可以看出羿的決心呢?
第二句:他翻過九十九座高山,跨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
提示:為什么“九十九”說明他決心大呢?如果我把這句話改成“九座高山,九條大河\"行不行呢?“九\"在中國古代是最大的數字,《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得真經,而羿為了幫助人類脫離苦海翻過了“九十九座高山”,跨過了“九十九條大河”,羿累不累,難不難?再苦、再累、再難,他怕了嗎?是的,羿不怕任何困難,可見他的決心之大。
第三句:他登上一座大山,搭上神箭,拉開神弓,對準天上的一個太陽,嗖地就是一箭。
提示學生演一演羿射九日的動作,指導學生通過表演動作感受羿的神勇、力大無窮。
2.品味“人物”
提示:讀到這里,你覺得羿是位怎樣的英雄?(勇敢、堅強、善良…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3.講好\"故事”。
提示:羿這個英雄人物,最早在兩千多年的《山海經》中就有記載,后來在很多古書里都有他的故事。《羿射九日》這個神話故事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我們也要把這個故事讀好、講好。
(點評:羿幫助人類射下九日的過程是本文的重點部分,是感知人物形象的重要內容。教學這一部分時,丁老師以“決心”一詞為切入口,以“從哪里可以看出羿的決心呢?”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將“九十九”與“九”進行比較辨析,感受射日過程的辛苦與艱難;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羿射日時的一系列動作,體味羿的力大無窮、神勇無比,繼而進一步感受神話的神奇魅力。)
板塊五學習生字,寫好漢字
1.觀察生字,指導難點。
2.書寫要點提示:
覺:上下結構,下面是“見”。看見也是我們的一種感覺。
類:上下結構,注意上面的豎和下面的撇不能連在一起。
值:左右結構,太陽每天輪流值日,我們也會輪流值日。注意右邊的“直”里有三個短橫。
艱:左右結構,左邊的“又”表示手,右邊的部分表示貧瘠的土地。用手在貧瘠的土地上種莊稼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艱”有苦難、不容易的意思。
3.學生寫字,教師巡視指導。
(點評:識字寫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本課有8個生字要求會寫,在指導學生寫字時,可以借助字源,追溯漢字的本義;也可以聯系課文內容加強對漢字形音義的聯系;還可以鏈接學生的生活,對漢字進行拓展運用。在教學生字時,應該留出一部分課堂時間給學生動筆書寫,并關注學生的書寫姿勢。)
教學總評
一、抓住了文體的個性特征
丁亮亮老師的這堂課,我認為最大的特點就是把握住了文體的個性特征。《羿射九日》是神話故事,神話的最大特征是什么?是想象神奇。中國古代神話,不管是《女媧補天》《夸父逐日》,還是《精衛填海》,所有的神話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在實踐當中想象出來的。因為當時的科學不夠發達,古人要解釋自然現象,只能通過自己的想象來詮釋人與自然的關系。比如人類是怎么來的,古代人解釋不了,他們就想象是一個叫“女媧”的神造出來的。太陽可以從東往西跑,人可以追趕著太陽,天地怎么來的呢?就創造了《盤古開天地》的故事。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用自己的想象在解釋自然的誕生、人類的誕生、人和自然的關系。所以這當中的智慧體現在哪里?就是勞動人民神奇的想象力。
《羿射九日》神奇在哪里?我以為丁老師抓的幾個點非常準。第一個是“樹”的神奇;第二個是“太陽”的神奇,把太陽神化了;最神奇的是“兩輪車”。丁老師的課堂教學能夠緊扣神話的特點展開。
二、抓住了低年級語文教學的特點
低年級語文以字詞教學為重點,丁老師在教學當中對“炙烤”這個詞教得非常到位。在語言環境中學字詞,將“炙烤”的意思具體化、形象化。低年級的字詞教學要這樣來教,而不是就字講字,就詞講詞,光講詞典上的解釋。扎實有效的字詞教學是丁老師這堂課的第二個亮點。
三、抓住了低年級學生思維的特點
低年級教學還要具身化。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表演動作是一種將抽象語言轉化為形象動作的思維過程,這種教學方法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很重要。丁老師一開始在介紹神箭手羿時,結合課文中的插圖,結合“搭上神箭,拉開神弓”的動作描寫,讓學生認識了“射”這個生字,同時初步感知了“羿”的人物形象。在后面進行文本教學時,丁老師讓全班同學表演,把羿射日的過程轉化為具體的、形象的、直觀的動作思維,怎么站立,怎么用手搭上神箭,拉開神弓,讓學生這么一演就具象化了。這里丁老師指導學生演的動作還不夠到位,我建議在指導學生時要更加細致,比如身體要傾斜,腿要站弓字步。這樣表演,羿的神力就表現得更到位了。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金陵中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