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戎\"\"諸\"\"競\"\"唯\"4個生字,會寫\"戎\"等生字。
2.能通過自讀、范讀、師生合作讀多種方式,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好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背誦課文。
3.借助注釋、插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故事內(nèi)容,并能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講完整,講生動。
4.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能解釋“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季\"的原因,能分析出王戎善于觀察、思考、推理的特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詢問學生對自己的印象,學生反饋教師“幽默、高大\"時,教師以自嘲“腳一米七\"調(diào)節(jié)氣氛,順勢引出“識人重在觀察言行\(zhòng)"的主題,為后續(xù)文言文學習中的言行分析埋下伏筆。
導入新課,理解題意
這個單元讓我們通過人物的言行走近一位位歷史俊杰的故事,完成這樣一個任務一一歷史大講堂,等我來開講。本單元我們還會學習多個本領(lǐng),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學習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生活中,有很多“多子折枝\"的誘人現(xiàn)象,很多人都會像文中的“諸小兒”一樣“競走取之”,當你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時,如何通過這個故事引導他們走出思想的盲區(qū),走向智慧的思考呢?現(xiàn)在請你把王戎的故事講給他聽,齊讀課題。
1.指導書寫“戎\"字,特別注意書寫的正確筆順,教師范寫,學生書空,在本子上認真寫兩個字。
2.說說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做了什么事,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
3.明確學習文言文的不二法門 -不斷地 讀。爭取讀通,讀懂,讀透。
任務一讀通古文,讀出韻味
一讀:讀準字音。
1.自由朗讀課文兩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嘗
試讀好停頓。
2.指名朗讀,其他學生認真聽,特別注意生字的讀音。
3.糾正錯音,小老師領(lǐng)讀,鞏固生字讀音。
二讀:讀出節(jié)奏。
1.突破難點:大部分學生在初讀時,受現(xiàn)代漢語詞語“看到\"的影響,容易誤讀成“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讓學生進行辨析,引出文言文句子的停頓是根據(jù)意思來進行的,順勢出示節(jié)奏符號,學生繼續(xù)自主練習,讀好停頓。
2.指名學生分句朗讀,檢查學習效果。
3.個別學生停頓時過于機械呆板,讀句子像蹦詞,讓學生談感受,教師拋出問題 ——如何才能做到既讀好停頓,又讀出韻味。
三讀:讀出味道。
1.學生自主思考,建言獻策,引出“聲斷氣連”的讀書方法。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自主練習。
2.指名多個學生試讀,師生合作讀,讀好“聲斷氣連”,讀出文言文獨有的韻味。
3.激發(fā)學生挑戰(zhàn)欲,去掉標點符號,出示橫版和豎版的文言文,學生自主斷句,個人讀,齊讀,進一步指導學生讀好古文的停頓和韻味。
4.師生合作問答歌訣讀(見下表)。運用著名特級教師陳琴老師獨創(chuàng)的歌訣樂讀法,以語法和理解為依據(jù),以普通話朗讀為藍本,輔以歌謠的感覺,把漢語言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學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實現(xiàn)全文背誦。
6.配樂全文背誦。
任務二 讀懂古文,讀出畫面
1.小組合作,要求:自己借助注釋、插圖,理解詞句的意思,然后同桌互相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古文大意。2.學生分享,教師相機指導。3.重點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諸小兒、競走、多子折枝、不同位置上的“之”。4.文言文的特點是言簡義豐,寥寥幾筆就為我們描繪了豐富的場景。想象“多子折枝\"和“競走取之\"讓我們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學生分享)(1)多子折枝:我仿佛看到李子又紅又大,挨挨擠擠地掛在樹枝上;李子又大又飽滿,看上去汁水特別多,讓人忍不住流口水;李子看起來都成熟了,色澤鮮艷,一定特別甘甜;…(2)競走取之:孩子們一窩蜂地跑到李子樹下?lián)尷钭樱挥械男∨笥汛蠛啊罢l也別跟我搶,我要那個最大的季子”;有的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二話不說立馬爬起來去搶李子;有的小朋友爬到樹上摘最大的李子,不會爬樹的小朋友拿起旁邊的竹竿用力撲打…
任務三 讀透古文,呈現(xiàn)思維
1.此時,王戎的反應與諸兒形成了對比,想象
畫面朗讀\"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讀出對比。2.此時有人卻說“諸兒未動,唯戎在動”,你覺
得這種說法有道理嗎?請說明你的依據(jù)。學生認真思考,得出答案:這句話有道理,只
有王戎動了腦筋,其他小朋友都沒有動腦筋。3.出示“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季”,指名讀。
王戎為什么會斷定“此必苦季”?如果你是王戎,你
當時是怎么想的?同桌互說。4.學生代表分享王戎的思維過程。
5.全班一起還原王戎的思維過程,完成推理圖:
6.聯(lián)系“王戎七歲”,你覺得王戎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學生結(jié)合王戎具體表現(xiàn)總結(jié):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推理…
7.正是因為王戎善觀察、善思考、善推理,所以人問之,他才會
信心十足地答日胸有成竹地答日淡定從容地答日全班接讀,再次感受王戎聰慧的人物形象。
8.拓展說話:王戎的表現(xiàn),引得南京金陵中學河西分校三一班的諸生贊日:“戎,真乃 也!”
任務四 組織語言,講好故事
面對生活中“競走取之”的現(xiàn)象,如何通過這個故事引導他們走出思想盲區(qū),走向智慧的思考。現(xiàn)在請你把王戎的故事講給他們聽。
1.出示評價標準,自己練習講故事。
2.同桌練習講故事。
3.全班展示,對照標準進行評價。
4.布置作業(yè):課下繼續(xù)閱讀《世說新語》里的其他故事,并用今天學到的方法講給別人聽。
教學評析
對小古文的教學,很多教師往往注重“古”字,忽略“小\"字,導致教學低效枯燥、缺少韻味。郭富凱老師以“趣”為突破口,從兒童視野和文本言語出發(fā),趣教趣學,讓小古文教學進發(fā)出生機與童趣。郭老師的四點做法值得學習。
一、以歌吟之:緊扣文言特質(zhì),強化讀誦效能
整堂課“讀”占鰲頭,活動設計關(guān)聯(lián)進階。郭老師引導學生從三個活動入手,在進階朗讀活動中,不斷觸摸文言內(nèi)核,蓄積文言語感。“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一句,有的學生認為此句的停頓為“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針對問題,郭老師引導學生進行辨析;節(jié)奏讀好了,又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過度注重節(jié)奏”,朗讀會顯得呆板。郭老師示范讀好“聲斷氣連”,引導學生學習“歌訣樂讀法”,讓學生在多感官參與的狀態(tài)下,卷入式朗讀,熟讀成誦。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然觸摸到了古文的音韻之美。
二、以法習之:聚焦閱讀方法,疑問處有“笙歌”
整堂課教師“錨定問題,以學定教”。首先,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注釋,組織學生借助注釋進入文本情境中,在理解文本大意后用通順的語言復述文本內(nèi)容,強化對障礙字詞的理解。之后,郭老師針對學生的“認知障礙點”,借助插圖,還原生活情境等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多子折枝”“諸小兒”等。在真實的學習認知語境中,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gòu)。
三、以思導之:把握概念教學,引領(lǐng)深度學習
這篇小古文中“唯戎不動”的行為表現(xiàn),與“此必苦李”的邏輯原因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思維鴻溝。郭老師抓住這一點,讓學生在“動與不動”“身動還是腦動”的思辨中閱讀。這樣的設計,推動了學生語言思維的高效運轉(zhuǎn),促進了學生語言與思維的雙重提高,同時彰顯了小古文豐富而多元的教學價值。
四、以用拓之:創(chuàng)造交際情境,活用歷史故事
郭老師通過真實的交際語境,實現(xiàn)了文本的古今對話。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品讀語言、品味語言、創(chuàng)生語言,實現(xiàn)小古文和白話文理解的雙向轉(zhuǎn)化,最終學懂、悟透、喜愛小古文。
吟蛩鳴鯛引興長,課堂處處有笙歌。郭老師用文化、智慧和深厚素養(yǎng)引領(lǐng)學生品文以“歌”,疑處生“悟”,讓學生知曉方法,知了文意。“笙歌”的背后,是他對文化的理解、生活的感悟,更是對兒童的深切關(guān)注。
當然,課堂都是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學生剛剛接觸小古文,興趣至關(guān)重要。《王戎不取道旁李》這個小故事通俗易懂,只讓學生大概知曉故事內(nèi)容即可。而郭老師在對幾個重點詞語進行教學時,直接讓學生進行翻譯,形式略顯枯燥,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影響他們學習小古文的興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