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眾文化體育活動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豐富群眾業余生活、促進全民健康、凝聚社會共識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從社會功能和開展策略兩個維度,系統闡述了群眾文化體育活動的積極意義和實踐路徑。一方面,群眾文化體育活動具有教育引導、娛樂健身、團結互助、傳承創新等重要社會功能;另一方面,做好新時代群眾文化體育活動,需要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與群眾需求對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活動陣地建設。積極組織開展群眾文化體育活動,有利于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促進社會文明和諧發展。
關鍵詞:群眾文化體育活動;社會功能;開展策略
分類號:G812.4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群眾對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需求。群眾文化體育活動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在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肩負著重要使命。深入研究新時代群眾文化體育活動的社會功能和有效組織開展路徑,對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與幸福感、凝聚社會發展正能量、推動文化強國和體育強國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群眾文化體育活動的社會功能
教育引導功能
群眾文化體育活動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導功能,對提高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具有積極作用。組織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群眾文化體育活動,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引導群眾,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例如:舉辦愛國主義教育類的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等,可以大大增強群眾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開展傳統美德教育類的文化活動,可以引導群眾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開展社會公德教育類的活動,可以培養群眾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和行為習慣。群眾通過親身參與各類文化體育活動,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熏陶,在主動實踐中將傳統美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素養的提升。
娛樂健身功能
群眾文化體育活動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為群眾提供娛樂和健身方式,豐富業余文化生活,促進身心健康。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藝活動,如歌詠比賽、舞蹈會演、書畫展覽、攝影大賽等,極大地滿足了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陶冶了群眾情操,營造了健康向上、歡樂祥和的文化氛圍。同時,廣大群眾積極投身各類體育健身活動,如廣場舞、太極拳、門球、游泳等,鍛煉了身體,增強了體質,成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2021年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4.2億,人均每天鍛煉30min以上的比例達到38.5%。豐富的文化娛樂方式和科學的健身鍛煉習慣,有效緩解了群眾的生活壓力和工作疲勞,對提高群眾生活質量、促進身心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
團結互助功能
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有利于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情感聯絡,增強社會凝聚力,對構建和諧社會、培育社會互助精神具有積極作用。群眾參加各類文化體育活動和社團組織,在共同的文化愛好和體育運動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拉近了彼此距離,增進了相互了解,培養了合作互助的意識和能力。許多群眾性文化體育團隊,如合唱團、舞蹈隊、球隊等,成員之間形成了深厚的情誼,成為相互幫助、彼此信賴的好伙伴。一些群眾文化體育社團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成為服務社區、奉獻愛心的重要力量。例如:一些體育團隊成立志愿服務隊,開展關愛空巢老人、幫扶殘障人士等活動;一些文藝團體舉辦義演義賣,籌集善款支持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群眾文化體育活動中培育起來的互助友愛精神,有助于增強社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對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
傳承創新功能
群眾文化體育活動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肩負著重要責任。廣大群眾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積極弘揚者。在許多地方,群眾自發組織開展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和民俗文化活動,如龍舟賽、武術比賽、秧歌會演等,有效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發揚光大。以陜西華縣皮影戲為例,當地群眾組建文化團隊,自編自演皮影戲,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加入,使這一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重新煥發生機。與此同時,群眾文化體育活動也是展示時代風貌、反映群眾創造力的重要舞臺。基層群眾自發組織的廣場舞、快閃等新穎活動形式,展現了人民群眾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群眾文化體育活動的開展策略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群眾文化體育活動的開展必須立足實際情況,根據當地的地域特點、人文風俗、群眾喜好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使之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第一,充分挖掘當地獨特的文化資源和體育傳統,開發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體項目。例如:沿海地區可以開展海洋文化主題的群眾文化體育活動,如沙灘足球賽、海釣比賽、漁民文化節等;山區可以舉辦民俗體育項目,如上刀梯、摔跤、射弩等;革命老區可以結合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紅歌會、紅色體育運動會等。第二,圍繞當地的產業特點,設計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文體活動。例如:農業大縣可以舉辦農民豐收節、農事體驗活動;工業城市可開展勞動技能競賽、工匠文化節等。第三,積極培育獨具魅力的文化體育活動品牌。例如,成都的“百萬市民運動會”、深圳的文博會、云南的“七彩云南·民族賽裝節”等已成為當地群眾文化生活的一張亮麗名片,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地開展群眾文化體育活動,有助于傳承與發展地域特色文化,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自豪感,最大限度地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對接群眾需求
群眾文化體育活動只有緊緊圍繞群眾所需所盼,才能獲得群眾的普遍歡迎和積極參與。開展群眾文化體育活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多渠道、多層次地了解群眾的多樣化文化體育需求。具體而言,可采取設立議題征集箱、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等形式,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基于群眾的具體需求,針對不同人群,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文體服務。例如:針對中小學生,可開設趣味性強、益智益體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針對青年群體,可舉辦潮流時尚的文創集市、音樂節等,搭建展示個性風采的舞臺;針對中老年人,可組織書畫攝影展、太極拳交流等雅俗共賞的活動,豐富老年生活;針對殘障群體,要開展適合其特點的文化體育項目,如聽障人士的手語操表演、盲人馬拉松等。此外,還可以根據群眾的個性化需求,探索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請群眾列出“文化體育活動菜單”,對群眾點單的項目及時予以落實,“點單”與“派單”精準對接。注重需求導向,緊貼群眾所想所需,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參加感興趣的文化體育活動,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群眾文化體育事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文體人才隊伍。基層宣傳文化、體育部門要把人才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加強人才培養。第一,建立文化體育人才定期培訓、輪訓制度,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群眾文化骨干、業余教練員參加上級組織的培訓,不斷提升業務能力和水平。第二,充分發揮文化館、圖書館、體育場館的陣地作用,通過開展公益講座、技能培訓等,為群眾文化體育骨干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第三,注重“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一方面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舉辦專題講座,另一方面選派優秀骨干外出考察學習,開闊視野、更新理念、借鑒經驗。第四,主動與高校、社會培訓機構合作,有計劃地選送優秀群眾文化體育骨干參加學歷教育。第五,要完善人才使用機制,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把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突出、群眾威信較高的優秀人才選拔到基層文體工作的重要崗位。第六,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在職稱評聘、評優獎勵等方面向群眾文化體育人才傾斜,增強他們的職業榮譽感和獲得感。
強化活動陣地建設
群眾文化體育活動陣地是組織開展文體活動、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和設施。因此,政府應把群眾文化體育陣地建設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切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在城市社區,依托街道綜合文化站、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等,完善“15分鐘文體圈”,建設群眾身邊的綜合性文體活動中心,為群眾提供全天候、多功能的文化體育休閑服務。在農村,以行政村為單位,整合文化室、農家書屋、體育健身廣場等資源,打造“農家文體樂園”,讓農民群眾不出村就能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各地還可以統籌利用景區、公園、廣場、游園等公共空間,配套建設群眾文化體育活動設施,打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特色文化體育休閑街區。在陣地建設過程中,應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時,注重體現地域特點和時代特色。建成后的文體陣地應完善各項管理制度,落實專人負責,堅持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提供優質服務。同時,加強與黨建、教育、旅游等陣地的功能銜接和資源整合,促進文體與黨建、教育、旅游融合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聯動。
群眾文化體育活動連接著億萬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傳遞著黨和國家的關懷溫暖。新時代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必須把群眾文化體育事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黨的領導,突出群眾主體,完善制度機制,強化條件保障,推動群眾文化體育活動提質增效、創新發展,使之成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民心工程”。
參考文獻
[1] 陳宏亮.發展社區群眾體育文化活動基本模式初探[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15(2):158-159.
[2] 李建新,馬一龍,劉鋒,等.讓群眾盡享文體融合盛宴[N].孝感日報,2024-03-18(3).
[3] 姚大為,王誠民,宮佳明.黑龍江省開展群眾體育文化活動影響國民體質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9(6):7-8.
[4] 周虎生.以人民為中心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意義[N].河南經濟報,2024-09-05(9).
[5] 宋懿芪,馬文慧.民族體育活動與節日風俗的互動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5(8):43-46.
[6] 劉宇飛.發展群眾體育促進全民健康[N].新華日報,2025-01-03(16).
[7] 張映竹.推動群眾體育蓬勃發展助力 “百千萬工程” 建設[N].珠海特區報,2024-11-04(3).
[8] 李論.系統謀劃推進 統籌發展安全 努力推動群眾體育賽事活動高質量發展[J].中國應急管理,2023(9):16-17.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
作者簡介:莊鈞,福建泉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體育文化;劉夏妍,女,福建福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群眾體育。
基金項目:福建師范大學2024年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文體之旅——打造體育賽事與海絲文化融合產業平臺”(cxx1-202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