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申請上兩會》是大象新聞在2023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推出的一部融合報道作品,2023年的全國兩會是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的第一次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甲骨文的研究與保護,關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黨的二十大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就來到了河南安陽,考察殷墟遺址。總書記的到來,讓殷墟甲骨文的關注度又上升到一個新高度。而我們的《甲骨文申請上兩會》就是在這樣一個多重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在策劃之初,就被疊加上一“使命”。\"黨的二十大\"\"全國兩會\"\"甲骨文\"\"文化傳承\"等要素如何有機銜接、巧妙融合到一部作品中,是最大的難題。
一、《甲骨文申請上兩會》創新創優的策劃思路
(一)緊扣時代脈搏,挖掘獨特選題
《甲骨文申請上兩會》的策劃緊密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甲骨文研究與保護的重視以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這一時代背景展開。我們充分運用了習總書記考察殷墟遺址的重要契機,將甲骨文這一古老的文化符號與全國兩會這一重大政治事件巧妙結合,挖掘出獨特的選題角度。
在策劃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應從時刻關注國家重大戰略、社會熱點話題以及文化傳承發展等方向,尋找具有新聞價值和傳播潛力的獨特選題。例如,政策解碼與民生視角結合,可以建立一個“政策坐標軸\"追蹤機制,梳理國家戰略五年規劃與年度重點工程,制作政策實施地圖。如“雙碳”目標下,可跟蹤新能源產業鏈發展,挖掘光伏企業技術突破與產業工人轉型故事。政策落地中的微觀敘事,以鄉村振興為例,通過縣域融媒體中心建立觀察哨,捕捉農創客返鄉、數字農業試驗田等具象案例,形成\"政策一產業一人物命運\"三維報道框架。
(二)以受眾為中心,明確目標受眾
策劃的時候就明確采用老少皆宜的方式呈現作品,讓不同年齡段、不同知識層次的受眾都能輕松接受和喜愛。這種以受眾為中心的策劃思路,使報道在傳播過程中能更好地讓受眾產生共鳴,提高傳播效果。從這兩年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互動性強、參與感高的報道形式,深受廣大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群體喜愛。只有精準把握不同受眾群體的特點,從主題選擇、內容策劃到表現形式全方位考量,才能創作出真正符合受眾需求的新聞作品。
(三)多部門協作,整合資源力量
制作涉及大象新聞時政中心、視覺工作室、技術公司、品推、分發等多個部門。需要打破部門壁壘,形成合力。新聞從業者與技術、設計、運營等多部門在AI時代的緊密協作,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從策劃創意的構思到文案的撰寫,從動畫的設計制作到后期的宣發推廣,各個環節都需要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員協同配合。這樣媒體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為受眾帶來更優質、更具影響力的報道。
(四)融合報道創新創優的創意理念
1.擬人化與故事化表達
《甲骨文申請上兩會》通過人格化IP構建,賦予甲骨文現代語言風格,打破文物與公眾的距離感。讓它們以“打擂\"的形式展開對我國在糧食、經濟、創新、民生、環保等方面發展成就的講述。每個角色對應一個發展維度,形成“文化符號一政策議題一數據成就”的精準呈現。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文化符號變得生動有趣,易于理解和接受,增強了報道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2.文化傳承與創新融合
《甲骨文申請上兩會》以甲骨文為載體,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創作融合報道時,注重挖掘文化內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科技手段、時代主題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文化深度和創新價值的作品。
3.情感共鳴與價值引領
在作品的結尾處,我們引用了習總書記原話:“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這句話特別提氣,放在文末的作用,就是為了讓大家瞬間產生“情感共鳴\"和極大的民族認同感、自豪感。這種創意理念是對受眾情感和價值觀的引導,增強了報道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二、融合報道創新創優的技術運用
(一)動畫技術的巧妙運用
《甲骨文申請上兩會》創造出了甲骨文的數字化虛擬形象,并通過動畫的形式讓甲骨文“動起來”。這種動畫技術的巧妙運用,不僅使甲骨文的形象更加生動逼真,也增強了報道的視覺效果和吸引力。而它最大的意義是,將甲骨文轉化為政治話語的“翻譯器”與文化認同的“催化劑”。真正的創新不在于單純“讓甲骨文動起來”,而是通過考古學、傳播學與數字技術的三重編碼,觀眾能在互動中自發完成“從文化自豪感到制度認同感”的轉變。
動畫技術在融合報道中的運用具有很大的潛力。新聞從業者可以根據不同的報道主題和內容,選擇合適的動畫形式,如二維動畫、三維動畫、定格動畫等,來增強報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例如,在介紹歷史文化、科普知識等主題時,動畫可以直觀地展現復雜的概念和過程,使受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挑戰與機遇
當前,信息傳播呈現“去中心化、碎片化、圈層化\"特征,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模式遭遇用戶流失、影響力稀釋的危機。但與此同時,5G、AI、元宇宙等技術浪潮為內容生產與傳播提供了全新工具,“技術
內容\"的融合正成為重構媒體話語權的關鍵。主流媒體需從“內容供應商\"向“全鏈條生態服務者\"轉型,系統性變革涉及技術應用、組織架構、傳播模式等多維度。
(三)從數字化呈現到智慧化傳播
數字化內容生產,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破壁出圈\"。以《甲骨文申請上兩會》為例,我們運用了三大技術策略。一是AI + 文化解碼,通過人工智能對甲骨文語義進行動態解析,生成甲骨文數字形象,實現“活態傳承”。二是虛實融合的場景構建,利用AR技術將甲骨文數字形象投射至我們搭建的場景中,讓古老的文字參與到現代的政治生活中,賦予古老文字以時代意義。三是智能算法推薦優化,依托與情監測系統,捕捉“傳統文化\"\"甲骨文\"\"兩會”等關鍵詞的交集,通過我們自建的“大象智云\"平臺,分析用戶行為數據,實現“甲骨文故事”向歷史愛好者等群體的精準推送。
(四)系統性變革的支柱
技術驅動的內容創新,從“講故事\"到\"造體驗”,構建沉浸式傳播場景。
數據賦能的用戶連接,以精準洞察實現分眾化觸達,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機制革新的生態協同,打破部門壁壘,構建“策采編發評\"一體化數字平臺。
近些年,我們看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化傳播手段深度融合的作品層出不窮,特別是在重大活動時。這種創新的核心在于,以技術為橋梁,讓文明“活\"起來,讓嚴肅的議題“動”起來,讓主流輿論“潮”起來。
技術是工具而非目的,報道的核心仍在于“講好故事”。在技術應用中需堅持用戶需求導向,避免陷入“為技術而技術\"的誤區。
三、充分發揮新傳播的優勢
這兩年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就是“新使命、新文化、新傳播、新支撐”四大內容。“因時而變、順勢而為、書寫時代、直抵人心、影響未來”就是新傳播的要義。
新傳播是以移動互聯為引領的全媒傳播。網絡視聽已成為當下人們了解世界、表達自我、參與傳播、傳遞價值的重要方式,視聽傳播生態是雙向互動、人聲鼎沸的。新傳播要把打造新型傳播平臺放在首位,構筑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媒體優勢,實現主流價值、主流文化的全方位覆蓋。
(一)打造新平臺,增強傳播的主動權
沒有強大的自有平臺,內容創新和傳播就沒有依托,沒有自主性,沒有主動權,更無法支撐起我們未來的發展。任何時代都有機遇,關鍵看能否抓在手里。五年前,大象新聞客戶端上線之初,很多人不看好它,但現在它已經成為河南省影響力最大的客戶端。只有始終戰斗在主戰場,才能與更多用戶產生聯結,才能實現有效傳播。做移動互聯傳播,不進即退,小進、慢進也是退。
(二)搶灘新領域,增強傳播的引領性
AIGC是互聯網的下一個風口,正在成為數字內容創新發展的新引擎。從微觀講,AIGC是對技術水平的升級迭代,從宏觀講,它可以滿足人類對新鮮事物的好奇感與體驗感。
去年大象新聞創作了一部AIGC短視頻《當AI遇見英雄:楊根思,這樣一位年輕人》。運用AIGC技術將觀眾帶回到抗美援朝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著重刻畫了楊根思在生死關頭,毅然拉響炸藥包與40多個敵人同歸于盡的悲壯瞬間。生動、直觀地還原了楊根思戰斗的一生,也讓歷史場景在觀眾眼前鮮活起來。這種將新技術與紅色文化傳播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重大題材的有效輸出,拓展了紅色主題的傳播邊界,吸引了更多年輕觀眾群體,讓紅色故事以全新的姿態走進大眾視野。
未來要發揮AIGC對創新傳播的優勢,用科技加持節目生產制作,拓展新場景,豐富受眾的沉浸式新體驗,打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新天地,不斷通過技術創新,為我們的宣傳思想工作賦能。
技術不是魔法,而是新的“筆墨紙硯”。許多基于技術創作的成功作品啟示我們,內容生產者的核心競爭力不再是掌握多少尖端技術,而是如何用技術思維重構敘事邏輯。讓我們以技術為舟,以文化為帆,在融合傳播的大潮中,讓每個中國故事都找到屬于自己的“破圈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