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報道是一種將多種媒介傳播方式有機整合在一起的新聞報道形式,內容多元化、呈現形式豐富是其主要特點。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日益完善,H5已經成為新聞媒體制作融合報道類作品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第34屆中國新聞獎融合報道二等獎《沉浸式交互H5深海之錘》,借助H5技術為受眾全面展現了2500米級超深水打樁錘的研發歷程。其中,找定位、深挖掘、重融合、精制作、強互動、改文風、聚內核七個維度,成為創作出這篇報道的關鍵所在。
報道中介紹的2500米級超深水打樁錘,是位于濱海新區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歷時3年打造的重大科研成果。之所以說它是重大科研成果,是源于全球超過 70% 的油氣資源蘊藏在海洋之中,其中 44% 來自深水。近10年全球新發現的100多個大型油氣田中,深水油氣田數量和儲量占比均超過了 65% ,已經成為全球油氣資源的重要接替區。開發深水油氣資源,需要建開采平臺,而超深水打樁錘是深海油氣平臺樁基安裝必需的關鍵核心設備。早在2018年,我國在建設全球首座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時,由于缺乏深海打樁設備和技術,只能尋求國外公司的幫助,但在租賃過程中卻要接受各種苛刻的條件。雖然“深海一號\"生產儲油平臺順利完工,但這段受制于人的經歷,卻讓海油工程公司意識到研發出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樁基安裝核心裝備的重要性。2020年12月2日,2500米級超深水打樁錘正式立項,它的成功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影響力。
一、找定位,聚焦重大科研成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津云新媒體把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目標任務,當作新聞報道的發力點,加強與駐津央企的聯動,深入挖掘科技領域的重大成果。
通過深入了解后發現,消息發布方雖然是海油工程公司,但參與這個項目研發的單位,卻是天南海北各地都有。為了找到更多線索,津云報道團隊從海油工程這條主線延伸出去,聯系到了、江蘇、成都等多地的參研單位,深入挖掘2500米級超深水打樁錘從項目立項到一次次科研攻關的研發歷程。
二、深挖掘,探尋新聞背后的故事
2023年6月底,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發布消息稱,由中國自主研發的首臺2500米級超深水打樁錘成功完成海試,填補了國內超深水打樁核心裝備技術空白,這對于超深水打樁錘的研制來說是重要節點。海油工程公司發布消息后,各媒體廣泛轉發,當時發布的主要內容是介紹超深水打樁錘的技術參數和研發成功的重要意義。津云報道團隊在了解到這個消息后并沒有急于發新聞,因為想沉下心來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
在挖掘的過程中,津云報道團隊先做科研“小白”,再做記者“小強”。2500米級超深水打樁錘屬于專業性極強的科研類成果,之前國內沒有相關報道。要想做好全面深入的報道,津云報道團隊秉承科研“小白\"的精神,向7家重點科研單位的近20位科研人員,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學習式挖掘,累計預采音頻超50小時。在一次次反復采訪挖掘中,受訪者講出了更多之前忽略掉的細節。這些在他們看來十分平常的舉動,成為了報道中一個個鮮活的故事。
三、重融合,多工種協同配合
經過前期無數次的預采和拍攝后,根據2500米級超深水打樁錘的作業場景,最終確定采用豎幅H5的形式,把打樁錘下沉海底的作業過程與科研攻關的歷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不單是形式和主題的融合,更是不同部門多工種的融合協作。
是全國首個實現“播、視、報、網\"全媒體融合發展的城市,津云新媒體作為匯聚《日報》《今晚報》、廣播電視臺、北方網的新媒體平臺,擁有強大的技術積淀和人才儲備。在制作此類重大選題上,津云報道團隊秉承“先挖內容,再定形式\"的創作模式,以主題來確定最適合的展現方式。在制作《沉浸式交互H5深海之錘》的過程中,調用了包括編導、視頻拍攝、剪輯、繪畫師、H5設計、三維設計、MG動畫、配音等多部門多工種的專業人員協同配合,才最終完成作品的創作。
四、精制作,注重報道細節與閱讀習慣
當下的新聞報道,已經不能僅僅滿足于把內容講清楚,而如何以一種更獨特的方式吸引受眾,也是津云報道團隊鉆研的重要課題。
本篇報道的定位是沉浸式H5,為了增強沉浸感,津云報道團隊力求還原場景中的每一個細節。大到運輸超深水打樁錘的船舶,小到一個零部件,都是采用純手繪的方式對原物進行真實復原。
整部H5場景的繪制風格,使用插畫的手法。用礁石、氣泡、海草、各類魚群營造深海氛圍,同時配以光影效果模擬水下浮光。伴隨著超深水打樁錘的下沉過程,海水的顏色也由淺藍色變為深藍色。整體期望達到的效果,就是力求每一幅畫面都要與其配樂和主題完美契合。
在音效方面,津云報道團隊也注重營造更真實的海洋環境,開篇大海的畫面中,配樂采用了海浪與海鷗的環境聲。在超深水打樁錘入海的過程中,配以海水翻涌的音效。在超深水打樁錘作業時,添加了真實的錘擊聲。
在閱讀方式上,津云報道團隊也充分考慮了受眾的閱讀習慣,采用“縮略版\"和“復雜版”兩種敘事方式。受眾可以根據所需,從H5文稿中了解新聞主體內容,也可以點開各關鍵技術點對應的視頻,查看更詳細的新聞報道。
五、強互動,從“看新聞”到“參與新聞”
完成H5基本框架的搭建,下一步就要考慮如何把報道做得更與眾不同。為了打破傳統的報道模式,津云報道團隊采用“交互新聞”的形式,實現了由“看新聞\"到“參與新聞”的轉變。
在H5的主界面,設置了大量的交互按鈕。一類是視頻的觸發按鍵,另一類是圖片的展示按鈕。在超深水打樁錘被運送到目的地,準備下沉海底作業的場景中,津云報道團隊創新引入游戲的概念,設置的組裝環節把超深水打樁錘按大類別拆分成六個部件,受眾在親手完成組裝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各部件的名稱和相應的位置關系,這種互動的方式更便于受眾理解后面報道所要介紹的內容。在超深水打樁錘展示國家級和世界級技術突破的界面,津云報道團隊設置了打樁按鈕,通過一次次的錘擊操作,讓受眾在體驗互動中了解報道內容。這一系列的互動設置,可以增加受眾觀看新聞的趣味性,減少跳出率。
六、改文風,通俗比喻讓科研報道更易理解
科研類報道,尤其是深度報道,專業性極強的詞語不可避免。如果只是單純照搬內容,容易使受眾失去閱讀的興趣,因此如何\"改文風\"也是創制這篇報道的重要一環。
為了讓這些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貼近百姓,津云報道團隊大量使用了比喻的方式,把復雜深奧的專業知識比喻為百姓熟悉的事物,讓報道更容易被受眾理解。例如,對于超深水打樁錘研發關鍵部件的描述,報道團隊把超深水打樁錘的電機、錘桿錘芯、控制系統分別比喻為人體的心臟、軀干以及大腦。通過比喻讓受眾清晰地了解這三個重要部件,在超深水打樁錘中發揮著怎樣重要的作用。再比如,講到攻克電機密封難題時,科研團隊設計出卡套這個關鍵部件。為了增強報道的趣味性,報道團隊把它比喻為《西游記》中給孫悟空戴“緊箍兒”,并在視頻中做了相關元素的展示。通過一系列的比喻,實現了對科研難題的通俗化解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注重了科學的嚴謹性。
七、聚內核,挖掘科學家精神升華主題
科研類報道,除了介紹科研項目的攻關歷程、攻關成果,更內核的內容是要講什么?還應該講科學家精神,也就是愛國精神、鍥而不舍勇于超越的拼搏精神。
《沉浸式交互H5深海之錘》是一篇H5報道,但串聯起這種形式的根本是嵌在其中的14個視頻,這些視頻串聯起了超深水打樁錘從科普講解、受制經歷、研發歷程、重要意義等多維度的報道內容。在14個視頻報道中,津云報道團隊通過0.1毫米的誤差解決了漏油難題、創新應用過盈配合實現錘桿錘芯的“一錘定音”編寫10萬行代碼實現 2% 控制精度誤差等一個個體現科學家精神的具體實例,描繪出了一群更加立體的科學家形象,展現出科研團隊的努力不僅是科學探索,更是加快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