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08-0118-05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newagriculturalsciencehaspointedoutanewdirectionforthecultivationofagriculturaland forestrytalentsinChina.Asalocalaplication-orientedagriculturaluniversityweshouldtakeservingthelocaleconomyasthe startingpointandexploreatalenttrainingmodelbasedonthedevelopmentofregionalagriculturalcharacteristics.Thispaper takestheProfessionalApprentice/Studymajorinappliedbiologicalsciencesasanexample,followstheOBEconceptoptimizes thecurrculumdepartmentandcontent,andexploresandpracticesthethree-integratededucationmodelof\"talenttraining + (2 teacher scientific research + industrial needs\",aiming to cultivate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new farmers\"who know and love agriculture.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agronomy major; practical teaching; three-integration; education model
“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和“北京指南”三部曲唱響了神州大地,新農科建設已經成為高等教育變革的內在需要、農業農村發展的客觀需求、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任務要求。地方應用型涉農高校是服務區域農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是現代農業的引領者、鄉村振興的實踐者、美麗中國的建設者,必須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為人才培養、內涵建設以及特色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探索立足區域農業特色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培育知農、愛農的實踐型和創新型“三農”人才。農學類實踐教學是將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一門學科,是農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主要采用校內試驗田、校外生產實習平臺、農場實地操作和企業參觀4種方式。通過參觀和實操,將貫通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打通理論知識和實際運用的最后一公里,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綜合提升實踐創新能力。近年來,農學類專業實踐比例有所增加,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系統性目的性不強,內容分散、不能反映行業發展趨勢,與科研、生產緊密聯系不夠,流于形式[等。不斷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學生實踐應用和綜合創新能力是高校育人的核心環節[]
專業見習/研習常出現在教育類專業人才培養中,農學專業常以生產實習為主。農學類專業也有參觀企業、農場等環節,但形式較單一,如果能將參觀、實操、反思結合在一起,學生就能在一個教學環節完成所見、所聞、所學、所做之融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專業見習/研習作為實踐教學體系的一環,是學生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的重要途徑,對提升學生專業實踐能力、踐行耕讀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科學研究反哺教學能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學術前沿和技術發展態勢,又為科研提供了重要的人力和智力支撐,實現師生共贏[。基于“服務地方產業發展需求\"這一歷史使命,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方面就應該將其針對地方產業需求所進行的科學研究融入教學,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13]。因此,本文以應用生物科學專業見習/研習為例,堅持OBE理念,基于貴州特色農業產業需求,調整課程體系,優化課程內容,探索實踐“人才培養 + 教師科研 + 產業需求\"三融合育人模式。
1農學專業實習類課程教學的主要問題
教師和學生對實習類課程不夠重視。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不少高校中仍存在教學重心傾向于理論教學[4現象。實習經費不足、工作量認定問題造成部分教師對實踐教學不重視,備課的投入程度遠遠達不到規定要求,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對實習環節的積極性。再加上農學類相關實習、見習課程一般都在田間或者較偏僻的地方進行,學生“三農\"意識不夠強,容易出現拈輕怕重的情況。這都大大影響了學習效果。
農學類專業實習類課程教學內容不夠系統。實習見習項目主題分散,不系統,往往是以單項目、單個課程的形式出現,項目之間聯系不夠,邏輯性不強,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所了解的知識片面化、層次淺,沒能形成一個完整、深入的體系,應緊跟行業發展趨勢,以作物生產季節、農產品開發產業鏈為線,有序安排實習見習內容,有步驟地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教學形式單一,見習類常以參觀為主,這也是學生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教學管理模式不夠完善。其一,農學類專業的實習見習通常是高校與企業、實踐基地之間建立合作關系,但合作較松散,有時未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利益,久而久之企業就會不樂意接待學生。其二,實習見習帶隊教師數量較少、學生多,能始終跟在老師身邊的學生僅有少數,教學效果可想而知[15]。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學生一旦出現排斥心理就很難真正地在實習過程中收獲知識[。
課程考核機制不夠合理。目前,實踐教學的評價手段缺乏創新,仍停留在以定量評價為主,以最終結果的總結性評價為主,缺乏過程性量化考核,忽視了對技術技能的掌握、團結協作、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實踐過程的評價,這也導致了學生重結果輕過程[4]。
2專業見習/研習優化調整課程體系
貴州省引導市(州)本科高校圍繞三大戰略行動和“四化\"目標,建設應用型特色學科專業(群),以適應區域產業發展需求。是一所地方性應用型涉農高校,其中應用生物科學專業是農學類專業,以“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線,培養具有“三農”情懷、愛崗敬業精神,具備較好植物生產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富有創新意識,能從事貴州特色生物資源開發、滿足農業、生物產業的應用型人才。緊緊圍繞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開設了專業見習/研習實踐課程,獨立設課,分為見習/研習I、見習/研習Ⅱ和見習/研習Ⅲ,分設在第4、5、7學期,各0.5學分。見習內容以植物生產環節為主線,按照種植一加工一銷售的順序層層遞進,如圖1所示,學生見習/研習整個植物性農產品的全過程,掌握育種、種植、病蟲害防治、農產品粗加工和產品營銷等相關技能,有計劃地讓學生到農村、林區、實踐基地、生產一線現場調研考察、實地學習,形式多樣,可集中、可分散,時間安排靈活。

3專業見習/研習優化課程內容,構建項目庫
新農科賦予了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新的內涵,必須包含現代科研技術手段和思想理念。現代農業功能多樣化,具有生產初級農產品和原料、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多功能;生產對象多樣化,包含傳統大田農作物,還包含設施農業種植的蔬菜、花卉及食用菌等。為適應現代農業的飛速發展,實踐教學需要注入新鮮血液。圍繞產業需求,教師開展科學研究,研究成果服務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同時反哺于實習見習教學中,巧妙融合了“人才培養 + 教師科研 + 產業需求”,達到產學研育人,多方共贏局面。
專業見習/研習聚焦貴州現代山地特色農業,發揮教師科研優勢,以產業鏈和科研項目驅動,優化實踐教學內容,構建課程項目庫。 ① 提煉分解專業教師科研成果技術8,形成不同層次的見習/研習教學資源。 ② 結合產業發展,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減少單純的參觀項目,加人實操及調研環節,形成可執行的項目方案。項自庫記錄實踐項目的詳細信息,例如項目名稱、目標和目的、項目時間、參與學生人數、實施地點及活動內容等。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差異,可將項目類型分為5類(表1),有的以參觀為主,有的以實操為主,有的以調研訪談為主。經過2年的積累和努力,已構建項自庫,涵蓋食用菌、茶葉、中藥材等多個領域。項目數量和內容還在不斷完善和更新,部分項目見表2。


4專業見習/研習教學實施及效果
教學實施通過校內導師和產業導師聯動,科研成果加持,以項目化形式完成。以“紅托竹蓀種植項目”為例,該項目來源于教師科研成果紅托竹蓀病蟲害的綜合防治。食用菌產業是貴州省農業十二大產業之一,紅托竹蓀作為本省特色食用菌資源,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市場需求大。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產業導師介紹,了解貴州食用菌產業發展狀況,參觀了菌種制作,從挖土、埋菌棒、管理到采收參與了整個紅托竹蓀的栽培過程。此項目,學生在校內種植,同時在林場參與了企業的林下種植。在實習匯報和交流中,學生表示雖然整個過程又苦又累,但是學到了東西,了解了相關行業發展政策、現狀,看到紅托竹蓀出菇的時候,體驗到了收獲的快樂,同時也在生產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學生以紅托竹蓀為研究對象,申請獲批校級大學生科研項目2項,提高了創新能力,同時實現了學生、教師、企業共贏。
科學的評價體系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課程實施了2年,學生反饋較好,參與型見習項目的滿意度高于參觀型項目。在優化實踐時間(碎片化)和實踐形式(多樣化)下,整個研習過程可分為集中研習-見習-研習,涉及的評價主體有實驗項自管理老師、參觀帶隊老師和小組成員,將“三農\"情懷、工匠精神變為可量化指標體現在考核過程。制定考核環節量化指標,優化考核比例,建立科學考核評價體系。
課程目標的達成通過專業見習匯報成績 + 過程表現 + 專業見習報告
見習單位(帶隊老師)綜合評價。其中,期末考核形式為見習匯報,占總成績的 30% ;其余幾種形式屬于見習過程性考核,占總成績的 70% 。專業見習匯報,期末學生匯報專業見習情況,評委老師和學生根據現場匯報效果及實際見習內容進行打分,分數由老師評分和學生互評組成。專業見習報告,期末提交專業見習報告1份,包含見習地點、見習時間、見習內容,重點為見習感悟和收獲。見習單位(帶隊老師)建議成績,集中見習由帶隊老師根據其在見習中表現打分,包括出勤情況;分散見習由見習單位給出建議成績并蓋章。其中,科研類項目實踐考核采用項目匯報和項目總結報告形式,從設計方案、實施過程、原始數據的記錄、結果分析、結果匯報和團隊協作等環節進行綜合考核評價。
課程的直接評價是依據不同考核環節的權重和實際得分計算達成情況,間接評價以領導評價、督導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和調查問卷為基礎,開展教學質量常態評估。以2021級專業見習/研習I課程目標達成情況為例(圖2)。課程目標1為加強“三農\"情懷,具有吃苦耐勞精神,達成度為0.87;說明通過見習,學生提高了服務“三農”意識,特別在了解企業家的創業史后,感嘆于農業產業發展的不易,這在實習報告和實習匯報中都有所反映。課程目標2為將理論所學的作物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技能用于生產實踐中,達成度為 0.89 。課程目標3為具備溝通協調能力,達成度為0.86,說明學生與老師、一線專家、農戶及同組伙伴的相處中,鍛煉和提升了溝通能力。間接評價本課程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總評積分為93.91。

5 結束語
新農科建設對人才培養提出了高要求。未來“新農人\"的培養,更要加強專業實踐,注重“產、學、研\"融合發展。本文立足本地特色產業需求,提出優化專業見習/研習實踐體系和內容,探索“人才培養 + 教師科研
產業需求”三融合育人模式,培養學生學農愛農的專業素養和創新思維。在實踐過程中,也還存在些許不足,部分同學“三農”情懷還不夠,仍需加強專業思政建設,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還不夠緊密,需尋求“雙贏”的支撐點,建立長效合作機制[20]。考核評價體系還需優化,見習匯報評分太籠統,無評分細則;過程性考核中教師給的分數主觀性較強,缺乏學生操作成績;課程思政未納入評價體系。
對于地方性應用型高校的涉農專業必須以服務地方農業發展為己任,產學研協同育人為抓手,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農林新人才2]。
參考文獻:
[1]李賀,李翠霞.新農科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涉農專業“德-技-行三融通\"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J].綏化學院學報,2024,44(9):131-134.
[2]王從嚴.“新農科\"教育的內在機理及融合性發展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1):30-37.
[3]具紅光,南桂仙,崔馨月.新農科背景下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1(45):181-184.
[4]程燕珠,楊朝暉.地方農林高校新農科發展的SWOT分析及優化路徑[J].中國農業教育,2020,21(3):34-40.
[5]馬銀山,陳葉.涉農專業學生專業實習運行與管理的思考—以河西學院為例[J].河西學院學報,2019,35(2):112-115.
[6]殷文,柴強,李玲玲,等.“新農科建設\"背景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高教學刊,2020(14):28-31.
[7]張桂蓮,易鎮邪.新農科背景下農學類專業“兩平臺七模塊四階段\"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2(31):103-105.
[8]吳秋玨,龐有志,馬文鋒,等.“新農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動科專業的實習模式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5):262-264.
[9]沈雪峰,鄭殿峰,馮乃杰,等.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以廣東海洋大學農學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2(2):57-60.
[10]葛樂.“農學專業技能訓練\"理論與實踐[J].河北農機,2021(12):127-128.
[11]曹宏,喬巖,馬劍,等.新農科背景下地方涉農高校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探索——以隴東學院農科專業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24(1):18-29.
[12]李榮輝,樊沁娜.科研反哺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廣東化工,2023,50(21):175-177,171.
[13]嚴加坤,侯緒妍,張寧寧,等.科研反哺教學在地方本科院校農學類專業課程實習中的應用與探索[J]科技風,2024(27):117-119.
[14]張雪莉,方希林,錢婧雅.“新農科\"背景下農學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西部素質教育,2020,6(9):11-12.
[15]張鑫生,李景文,唐明祥,等.高校農學專業生產實習課程的改革與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9(11):22-23.
[16]董守坤,楊亮,劉麗君.新農科背景下農學高校生產實習現狀與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7):95-96.
[17]潘圣剛,田華,肖立中,等.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9):154-155,160.
[18]陳建珍,穆麒麟,陳卉.新農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農科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8):26-28.
[19]劉奕琳,徐勇.新農科建設的必要性、框架設計與實施路徑[J].黑龍江高教究,2022,40(2):145-149.
[20]楊恒山,張玉芹,張瑞富,等.農學類專業產學研協同育人的探索與實踐——以內蒙古民族大學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3,11(1):84-87
[21]易鵬,吳能表,王進軍.新農科課程思政建設:價值、遵循及路徑[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8(3):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