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881(2025)06-0011-04
《儒林外史》主要描寫的對象為儒林文士,即魯迅所言“機鋒所向,尤在士林”。書中描繪了多種人物類型,到目前為止,已有不少學者對不同人物形象進行了多角度的解讀,其中對于嚴監生、杜少卿、范進等典型人物的分析尤為深入,但仍有拓展空間。本文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知識、理論、文獻,重點研究作者如何進行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主要用了哪些方法,以期對作者的藝術才情、文字功力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人物形象類型
1.八股士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所用的一種特殊文體,取題范圍是四書五經。它不允許自由發揮,句子的長短、字體的繁簡、聲調的高低等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科舉成為寒窗苦讀的士人獲得金錢與地位的唯一途徑,八股文自然而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苦研八股文之人便是“八股士”,書中以馬純上和魯編修最為典型。
1.1馬純上
《儒林外史》中的馬純上,醉心舉業,認為只有科舉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和理想。出人考場二十多年,依然沒有多少成就,其對舉業的熱情也絲毫不減。馬二(馬純上)為人善良樸實,朋友有難定然相幫,甚至不顧自身困窘。他用選書掙得的銀兩幫蘧公孫處理麻煩事,以致自己只能省吃儉用;在匡超人生活窘迫的時候,他也曾予以救濟。因與匡超人相識一場,他便好心勸告匡超人:“賢弟,你回去奉養父母,總以做舉業為主。”[匡超人因受到他的影響,心中埋下了科舉的種子。馬二算是其啟蒙老師,馬二的一番話給他的精神世界帶來了沖擊。
1.2魯編修
魯編修認為,只要八股文做得好,詩詞歌賦之類的自然得心應手;若對八股文不夠精通,做出的東西都是野路子,上不得臺面。他女兒聽了他的見解,詩詞歌賦也不看了,床前只擺滿了一堆文章。魯編修在科舉這條路上算是達到了不錯的成就,官位也不低。但他的開場白卻說自己是“窮翰林”,抱怨如今的好差事都被別人搶走了,自己在京里賠錢度日且都快五十歲了,自家女兒還沒有嫁人。只好先告假回鄉處理家事,之后再做打算。作者用這種筆調寫官場之人,讓讀者領會到不一樣的滋味。其實身在官場,未必能事事順利、呼風喚雨。從魯編修身上,我們看到了無奈與辛酸。其弦外之音是所謂翰林編修之職,只不過徒有虛名罷了,到底是風光無限還是表面榮華,個中滋味只有自己了解。
2.假名士
所謂假名士,指的是最初癡迷舉業,但仕途不順,假意清高之人。他們附庸風雅,矯揉造作。明明是趨炎附勢之流,卻裝作無心結交權貴;明明是濫竽充數之徒,卻故作清雅。常有愚蠢可笑、使人憎惡之行徑。假名士以趙雪齋等人為代表。
2.1趙雪齋
以趙雪齋為首,包括胡三公子和頭巾店老板景蘭江等人就是典型的假名士,他們高談闊論,故作風雅,以表面上的瀟灑自如來掩蓋內心對功名利祿的渴求。浦墨卿曾說趙雪齋各種好,但終究沒有中進士。就算旁人不說,趙雪齋自己心里也過不去這道坎兒。表面上這些“名士”聲稱不講八股,逍遙自在。可他們在內心深處依舊對科舉抱有執念,表面云淡風輕和內心對功名執著追求的對比更讓人感到其表里不一、弄虛作假。
2.2二婁
婁三公子和婁四公子是惜才之人,喜歡廣交天下豪杰。但他們救楊執中時,雖然表面上不宣揚此事,心里卻希望能留得美名。婁三和婁四借他人之口向楊執中傳達他們當時的義舉。后楊執中聽聞他們二人已多次拜訪,于是和他們會面,并表達感激之情。這時二婁公子謙遜有禮,說他們做的只是區區小事,不足掛齒。兩人本身是在意虛名之人,不能免俗,卻盡力表現出清高氣節,不可免笑。對他們來說,不爭名只是爭名的手段罷了。“施不望報”才應是君子所為。再者,他們識人不清,錯把魚目當珍珠,整日與權勿用等無賴之人混在一起,最終也是自食其果。
3.賢人
賢人,指德才兼備之人,他們擁有極其高尚的品德和不同于俗人的眼光和格局。賢人往往有著強烈的號召力,他們的言語是其他人的行為準則。虞育德、莊尚志和遲衡山可謂是《儒林外史》中的三大賢人。
3.1虞育德
虞博士的言行展露出儒家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做派,是眾多賢人中的“第一代表”。作者沒有用華麗的辭藻描繪其偉大,而是用平實的筆調描寫虞博士平凡的生活和不平凡的人格魅力。書中多用精簡的短句描述其生活經歷,盡顯其波瀾不驚的氣度。他處事以中庸之道為依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他堅守本心,不弄虛作假,行止由心,毫無冠冕堂皇、矯揉造作的行徑。他心存善念但同時也會為自己留有余地,是一種量力而行的善。他會取出一部分錢救濟無錢葬父之人,當對方問及姓名時,也大大方方回答。虞育德慧眼識珠,當別人說杜少卿沒有品行時,他卻說俗人不了解杜少卿罷了。
3.2莊尚志
莊征君,名尚志,字紹光。所謂征君,指曾經受到朝廷征辟卻拒絕做官。莊征君如隱士,清冷高潔,即使身在塵世,依舊堅守內心的一方凈土。所以他受朝廷征辟時,既沒有怠慢君臣之禮,卻也表達內心向往,拒絕做官。莊征君不肯輕易與人結交,交好的文人僅有杜少卿和遲衡山幾人。虞博士如此賢人,也曾被他謝之門外,只因莊尚志厭棄他是官場之人。待杜少卿解開了莊征君對虞博士的誤解后,兩人相談甚歡,相逢恨晚。
4.奇人
奇人想法新奇,思維獨特,行事讓人捉摸不透,常與凡人背道而馳。凡人視若珍寶的權勢地位、榮華富貴,在他們看來不過是過眼云煙。王冕和沈瓊枝是奇人的代表。
4.1王冕
王冕父親早亡,家境貧寒,與母親相依為命,十分孝順。他自幼以放牛為生,雖沒有上學堂,但天資聰穎且勤奮好學。其性情孤傲,既不求功名,也不好交友。他模仿屈原衣冠在鄉鎮以及湖邊玩耍,受到孩童嘲笑,但毫不在意。達官貴人拜訪他,他唯恐避之不及。朱元璋慕名來訪,王冕告訴他要以仁義治民安定天下。朱元璋取得天下后,特來請王冕做官,不料王冕卻早早隱居山中。“吳敬梓對于王冕的青睞本身是對魏晉名士的肯定與追溯”3。可以說,作者把自己心中幻想的完美知識分子形象附于王冕身上。
4.2沈瓊枝
沈瓊枝是一位奇女子,她不愿嫁與鹽商為妾,不貪慕榮華富貴,只求隨心順意。在當時的社會中,女子地位低下,沒有多少話語權。而沈瓊枝仿佛一朵盛放的花,一朵女性之花,綻放出了奪目芳華。她不稀罕金山銀海,也不懼怕威脅恐嚇,絕不“摧眉折腰”的她讓當時的許多男人都自愧弗如。她不卑不亢,灑脫自然,敢于活出自己的光彩。“沈瓊枝有超于尋常女子的行動力、洞察力和判斷力”[4]。在當時社會,可謂先進。
二、人物塑造方法
1.正面描寫
1.1肖像描寫
“在《三國演義》中,刻畫人物時不免帶有片面性,好人壞人一眼便能分辨。而《儒林外史》一改傳統人物描寫的臉譜化,使讀者無法通過人物的外在美丑來判定其心靈的善惡”{5]。這正體現出《儒林外史》的獨特性。
書中第二十九回,描繪杜慎卿“面如傅粉,眼若點漆”[2。他氣質溫柔,仿佛天上的神祇。按照傳統的人物描寫方法,往往會通過外在形象體現出品德和為人,那杜慎卿應該是一個“完人”—品德高尚且才學出眾,待人謙虛有禮,處事很有分寸,所有美好的詞用在他的身上都不為過。但在《儒林外史》中卻不然,杜慎卿雖貌若潘安,但其品德并不高尚,常有令人厭惡之言語和使人憎惡之行徑。杜慎卿的特點之一就是言清行濁,矯揉造作。所以“以貌取人”在吳敬梓這里是行不通的。
書中第三十一回,描寫杜少卿之貌:“頭戴方巾兩眉劍豎,好似畫上關夫子眉毛”[2]。戴方巾是文人身份的象征,描述其眉毛像關羽,也說明杜少卿身上有著類似關羽的品性。關羽是忠義之士,為人光明磊落,坦坦蕩蕩。正如關羽一樣,杜少卿也是品格高尚,超脫世俗。
1.2語言描寫
在塑造人物形象時,語言描寫不可或缺。優秀的語言描寫能充分展現人物的性格特點,表現其思想的深度。正所謂“言為心聲”,不同人物、不同氣質、不同經歷之人,言語是有著較大差異的。在語言描寫的個性化方面,《儒林外史》十分出色。
書中第一回,時知縣來拜訪王冕,但王冕避而不見。當秦老問起緣由時,他說時知縣狐假虎威,欺辱民眾,無惡不作,不見也罷。由此可看出王冕對于官員欺壓百姓的厭惡和痛恨,以及對于官場之人的不屑,這也為后文王冕終生隱居會稽山埋下了伏筆。對于科舉取士用“四書”“五經”和八股文,王冕深覺不妥,認為這樣會束縛人的思想,使文人走入死讀書的誤區。此話也表明王冕認為讀書應該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不應該只是流于表面。此話也為后文文人因為八股受到極盡摧殘作了引子。
1.3心理描寫
心理描寫是指展現人物內心活動的描寫手法。言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虛假性,人們慣會偽裝自己,有可能會言不由衷。心靈世界相較于外部世界,更具有真實性。吳敬梓善于刻畫人物心理,寥寥幾筆便使不同人物的心理狀態躍然紙上。
書中第二十回,匡超人看到潘自業的款單,心里想著那些款單里的事也有牽扯到自己的,于是心中頓時慌亂起來。匡超人知道自己代考、私動朱筆都是有過錯的,而今自己即將做官,事情卻敗露了,只是還未危及自身,他的焦慮和擔憂盡顯其中。匡超人有妻子,但當李給諫問他是否婚娶時,他心里想的是“要是說自己的丈人是撫院,怕被人瞧不起”,便告訴季給諫自己不曾婚娶。他為了自已的面子,棄夫妻感情而不顧,棄誠實守信而不顧,棄孝敬長輩而不顧,可謂是弄虛作假、冠冕堂皇、道貌岸然之徒。作者通過心理描寫,窺探其靈魂,了解其內心,更好地塑造了這一人物形象。
1.4神態描寫
神態描寫能表現人物內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儒林外史》中的神態描寫十分豐富與傳神。
書中第十一回,養娘來看魯小姐,卻看到魯小姐“愁眉淚眼”。通過魯小姐的狀態,可以感受到她對蘧公孫不講舉業的不滿和難過。
書中第二十回,匡超人看了款單,“登時面如土色”,生動描繪出他慌亂的心情和恐懼的模樣,表現出匡超人知道事情敗露后的心慌意亂。
書中第二十一回,牛浦郎偷偷摸摸拿了牛布衣的詩集,“不覺眉花眼笑”。由此可看出其對詩集的渴望。正是通過對于詩集的觀摩,他想著可以鉆空子、走捷徑,便借用別人的名號招搖撞騙,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對于功名的渴望有多深,其登高跌重便有多慘。
1.5動作描寫
動作描寫可展現人物品格、心理、性格等多個方面的特征。相比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加重要。《儒林外史》中的動作描寫十分到位。
書中第十六回,匡超人“趕忙走到廚下端了一個瓦盆,盛上一瓦盆的灰,拿進來放在床面前…他自己鉆在中間,雙膝跪下,把太公兩條腿捧著肩上,讓太公睡的安安穩穩”[2。通過對匡超人服侍父親出恭的動作描寫,表現匡超人的孝心。看著別人出恭是一件讓人感覺惡心的事,更何況是服侍別人出恭。而匡超人對于這種事情絲毫不皺眉頭,說干就干,表現了他的一片赤子之心。前期的匡超人確實十分孝順,照顧父母任旁任怨,對哥哥也十分和善。
書中第二十回,老和尚“趕忙到自己房里,煎了些龍眼蓮子湯,拿到床前,扶起來與他吃”2]老和尚和牛布衣感情深厚,經常一起聊天,十分投緣,兩人關系像是知己一般。牛布衣得重病快要去世之時,老和尚用這些連續的動作表達了對牛布衣的深切關懷。牛布衣遠在他鄉,面臨如此境遇卻還有人像家人一樣照顧他,讓讀者不禁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與美好。
2.側面描寫
2.1對比襯托
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能反映一個人的前后變化,讓人物更加立體、更加豐富而有內涵。書中塑造胡屠戶的形象時就用了對比手法。
書中第三回,范進沒有中舉時,胡屠戶罵他尖嘴猴腮、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罵得十分粗魯,一個市井屠夫的樣子躍然紙上。他瞧不起范進,嫌棄范進沒做官,也掙不到錢,養不活家里,所以經常打他罵他。可后來范進中舉了,一時興奮得腦子都被沖昏了,眾人讓胡屠戶打范進好讓其冷靜下來,這時候他犯難了,說文曲星是打不得的。在周圍人刺激他打了范進之后,他竟覺得手疼,以為菩薩跟他計較打了文曲星。范進清醒后,胡屠戶稱呼范進為賢婿老爺。前后稱呼的對比天差地別,仿佛不是出自同一人之口一般。書中通過范進中舉前后胡屠戶對其態度的變化,展示出胡屠戶的勢利、見人下菜碟的丑相。
2.2環境烘托
環境描寫從側面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為人處世等,在書中具有重要意義,其作用不可忽視
書中第四十回,“見那綠樹陰中,百姓家的小孩子,三五成群牽著牛,也有倒騎在牛上的,也有橫睡在牛背上的,在田旁溝里飲了水,從屋角邊慢慢轉了過來”[2]。這些環境描寫,展現了百姓安居樂業的祥和景象。句中特意提到小孩子玩耍嬉戲,而孩子代表著希望,此處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預示未來也充滿希望。通過環境描寫,側面反映出蕭云仙對百姓的關愛之情,體現出其愛民、憂民之心。
書中第四十回,沈瓊枝跟著丫頭走到廳背后左邊,“一個小圭門里進去,三間楠木廳,一個大院落,堆滿了太湖石的山子四扇金漆門”[2]。如果沈瓊枝嫁給鹽商,就可以感受這樣優越的生活環境。正是通過對環境如此細致的描寫,烘托了沈瓊枝不羨榮華、說走就走的高潔品質,從而更加突出其清冷高傲的人物性格。
2.3他人描述
通過他人的評價顯示主人公的為人和品德雖然不是絕對的準確,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問題,為讀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物提供了參考。
書中第四十回,宋鹽商家里的丫鬟回復宋鹽商,說沈瓊枝懶散、不守規矩。那時候的女人大多低眉順眼,不敢違抗男權。丫鬟的這番話,從側面表現出沈瓊枝的瀟灑隨意、自信果敢。書中第四十一回,杜少卿夸贊沈瓊枝不畏權勢,清雅高潔。通過杜少卿的評價,一個不貪慕榮華富貴的清高女性形象躍然紙上。
書中第四十一回,沈瓊枝說她父親認為南京名士中只有杜少卿是個豪杰。借沈瓊枝父親的話,側面烘托出杜少卿的非同凡響,不同于俗世之人。書中第三十三回,遲衡山稱贊杜少卿為千秋快士,從側面可以看出杜少卿的人格魅力十分強大,引得他人由衷贊嘆。
三、結語
《儒林外史》作為一部小說,其人物塑造的成功之處不僅在于作者對人物的細微刻畫,也在于通過人物揭露社會的弊端。吳敬梓通過對八股士、假名士、賢人、奇人等不同人物的描寫,展現了科舉制度下知識分子的命運與心態,又利用豐富的描寫手段,賦予這些人物鮮活形象,通過對比、環境烘托和他人評價等側面描寫,深化人物的性格特征。這些巧妙的寫作手法使《儒林外史》成為具備極高藝術成就的文學作品,讓讀者看到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批判與反思。
參考文獻
[1]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 吳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 賈驕陽.論《儒林外史》與《世說新語》人物塑造的互文性關系[.學術交流,2016(5).
[4] 蘇楓.《儒林外史》中襯托型人物形象塑造探析]·參花(上),2019(7).
[5] 顏士全.淺談《儒林外史》的人物外貌描寫Ⅲ}.科技資訊,2009(35).
(特約編輯 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