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2097-2881(2025)06-0106-04
[摘要】“氣”在文學作品中意義豐富,與人物、情節、文化等聯系緊密。魯迅在文學創作中也大量運用“氣”的相關詞匯,不僅對曹丕“文以氣為主”進行繼承,也對現代文學中的“氣”進行創新使用。本文基于BCC語料庫中的魯迅語料[1],對魯迅作品中帶“氣”的句子進行分析,運用Python中的jieba庫完成中文分詞與詞性標注,經人工檢查修正后,對“氣”在魯迅著作中的語法功能、文學作用與個人映射進行分析闡述。
一、研究概述
魯迅是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代表作品有《吶喊》《彷徨》《狂人日記》等。在語言文字上,其作品既有文言文的余風遺俗,也有對白話文的開拓創新,具有深刻研究價值。魯迅把自己紛亂復雜的情感微妙地融人小說的人、物和事中,通過平實的意象來表達深層的象征性的寓意[2,使得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實際意義遠超過字面意義。然而,目前針對魯迅作品中特定字詞進行研究的相關文獻仍較為匱乏,本文基于魯迅語料,在Python中jieba庫等工具的幫助下,希望對魯迅作品中的“氣”進行系統分析。
“氣”不僅是魯迅作品中的常見意象之一,更是貫穿其文學創作過程的一種文學氣質。曹丕在《典論》中提出“文以氣為主”,強調文章中氣質風格的重要性,其在魯迅《而已集》中《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一文也被提及,并肯定了曹丕的文學批評地位。在創作過程中,魯迅語言辛辣、犀利冷峻的顯著個人風格體現了對古代曹丕“以氣為主”觀念的實踐與繼承。作為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也在白話文發展的重要階段對“氣”的運用進行突破創新,其作品中的“氣”在展現人物性格、揭露社會黑暗等方面具有獨特作用。
二、有關“氣”的詞在魯迅作品中的詞性分析
1.運用Python中的jieba庫對詞性進行分析

如表1所示,在BCC語料庫中截取的共83條魯迅語料中,通過jieba分析與人工核查,得出在魯迅作品中有關“氣”的詞以名詞詞性為主,在選取語料中占比 74% ,其表達內容主要為具體概念、抽象概念與氣質。例如,在《在酒樓上》中“堂倌搬上新添的酒菜來,排滿了一桌,樓上又添了煙氣和油豆腐的熱氣”。這里出現的兩個“氣”都是表示具體概念的名詞,對堂倌煥然一新的環境描寫有著重要作用。同樣在《在酒樓上》,
“大概是因為正在下午的緣故罷,這雖說是酒樓,卻毫無酒樓氣”中的“酒樓氣”則是抽象概念,指的是酒館中喧嘩熱鬧的氛圍。魯迅的《南腔北調集·祝〈濤聲》》中的“我想,那幸運而且也是缺點之處,是在總喜歡引古證今,帶些學究氣”里的“學究氣”,則是描繪過度依賴古代例證一類人的氣質,這類名詞對使用“氣”刻畫人物,靈活“氣”的使用場景都有重要作用,也帶有魯迅言語批判的影子。
此外,還有 20% 為形容詞,表達內容多與狀態相關。例如,《社戲》中的“外祖母很氣惱,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來”,這里的“氣惱”受到程度副詞的修飾,是對外祖母人物情緒的形容,刻畫人物的同時推動了情節發展。在《瑣記》中,“不但上講堂時挾著一堆厚而且大的洋書,氣昂昂地走著”,這里“氣昂昂”作為形容詞生動刻畫了沈四太太兒子趾高氣昂的形象,也正是“氣昂昂”這一形容詞使得句子的諷刺感更加鮮明有力。最后,還有 6% 為動詞,在《阿Q正傳》中,“果然,吁氣之后,心地也就輕松不少了”,這里的“吁氣”便是動詞,描述的是阿Q做出的呼氣這個具體動作行為,同樣對人物刻畫有著重要作用。
2.“氣”的多重語法功能
由“氣”組成的詞語在魯迅的文章中具有重要語法作用。例如,在名詞狀態下,“氣”所組成的詞可作主語、賓語、定語;在形容詞狀態下可作謂語、定語、補語;在動詞狀態下可作謂語。以名詞舉例,同樣是“氣息”,《南腔北調集》中的《“論語一年”》中的“這氣息令人悲觀,加以不愛,就使我不大熱心于《論語》了”,這里“氣息”作主語;而《“京派”與“海派”》中的“說不吉利語,即可以說是頗有近于‘反革命’的氣息了”,這里的“氣息”作賓語。如《故事新編》中的《采薇》中的“然而談過之后,他一上轎就搖頭,回了家,竟至于很有些氣憤”一句,“氣憤”是形容詞作謂語,但在《吶喊》中的《兔和貓》中,“氣憤和失望和凄涼,使伊不能不再掘那墻角上的新洞了”,這里的“氣憤”是名詞作主語。
由此可見,在魯迅筆下,有關“氣”的詞語語法功能多樣,同一個詞可能有不同的詞性,相同詞性也可能有不同的語法功能。在不同的詞性與語法功能之下,“氣”在魯迅文章中的方方面面都有著重要作用。
三、“氣”在文學表達當中的作用
1.“氣”在人物刻畫方面的作用
在文章中,魯迅通過“氣”刻畫了生動細膩的人物形象與人物內心世界,展現了當時社會背景下人物的精神狀態和命運走向。例如,《阿Q正傳》中的“果然,吁氣之后,心地也就輕松不少了”,這里阿Q的“吁氣”看似簡單,卻是在經歷一系列事件后的情緒轉變。阿Q的一生充滿屈辱與無奈,“吁氣”生動反映出他在這時內心緊張或壓抑情緒的釋放,使讀者能夠直觀感受到其情緒的起伏變化。這里“吁氣”產生的情緒變化,為阿Q刻板麻木的形象增添了動態感與波動感,人物形象愈發鮮明的同時也使得讀者感受更為深刻。同樣,《阿Q正傳》中的“舉人老爺反而不能睡:他和把總嘔了氣了”一句,“嘔氣”這一表述展現了舉人老爺與把總之間的矛盾沖突。文中舉人老爺是封建代表,把總則代表地方權勢,他們之間的矛盾僅通過“嘔氣”一詞帶過,卻遠勝于長篇大論。作者對“氣”有著獨到見解,往往能夠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人物的情緒變化、凸顯人物性格、深化情感并反映現實。
2.“氣”在環境描寫方面的作用
“氣”在環境描寫中,除了展示豐富的景色,還具有營造氛圍、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
這是《社戲》中作者前往趙莊看戲時所見的沿途景色,“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等描繪帶有鮮明的歡快氛圍,表現出了作者兒時對看戲的期待。而“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用“水氣”與“朦朧”交融,與全文最后“我實在再也沒有吃到像那夜似的好豆一再也沒有看到像那夜的好戲了”相呼應,指出兒時回憶的夢幻與縹緲。作者用“水氣”烘托一個若隱若現的情景,不只是單純的景物描寫,更是暗指兒時朦朧的回憶已經不再具體,那份期待與快樂愈發模糊。同樣作為一名出色的翻譯家,魯迅在《死魂靈》譯文中將果戈理筆下的“室息感”翻譯為“悶氣”,既保留了原本的壓抑環境氛圍,又注入了本土化表達,通過“氣”這一簡潔語言塑造更加生動直觀的環境。
3.“氣”在情節推進方面的作用
《故事新編》中的《采薇》中的“約摸有烙十張餅的時候,這才氣急敗壞的跑回來,鼻子凍得通紅,嘴里一陣一陣的噴著白蒸氣”一句,生動反映了“氣”在情節推動方面的作用。這里的“氣急敗壞”不僅凸顯了人物狀態,也暗示了事件的緊急。作者書寫叔齊跑回來的過程并沒有大量使用動詞,而是用“氣急敗壞”四個字讓讀者意識到情節的起伏,對故事產生強烈好奇。這里的“氣”渲染了緊張的氛圍,增強了情節張力,使得之后情節都圍繞“氣急敗壞”所營造的緊張感而展開。在《藥》中,革命者夏瑜犧牲后,刑場上彌漫“血腥氣”,不僅是實際的氣味,更象征封建統治下鎮壓革命的殘酷氛圍,暗示著舊時代的黑暗統治與腐朽社會,為之后的“人血饅頭”埋下伏筆。
四、通過“氣”洞察魯迅的個人映射
1.堅持“文以氣為主”,諷刺鮮明的文學風格氣質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氣”,即不同的文學風格。例如,老舍筆下“京味兒”中的“市井氣”,將地域文化生動描繪,沈從文作品中的“湘西氣”充滿真率自然,魯迅的文章同樣具有鮮明獨特的風格氣質,其文章極具批判性。《革“首領”》中的“假如有誰看見我攻擊茅廁的文字,便以為也是我的勁敵,自恨于它的氣味還未明了,再要去嗅一嗅,那是我不負責任的”,這里作者對斷章取義與過度敏感的人進行了深刻批判,“茅廁氣味”更是讓諷刺色彩再上一個臺階,這里的批判色彩通過“氣”更加有力地展示給讀者。此外,《阿Q正傳》里未莊眾人的“封建迂腐氣”,魯迅借此批判封建社會對人性的壓抑與扭曲,指責盲目跟風且自欺欺人的群眾。用“貶義詞 + 氣”的構詞方式對人或社會進行諷刺遠不止一例,《孔乙己》中孔乙己身上的“酸腐氣”也是鮮明例子。作者對孔乙己雖有同情,但更多是對其放不下讀書人架子,脫不下長衫的諷刺批判,直指人性在困境中的掙扎與墮落。
魯迅筆下有關“氣”的諷刺語言還不只如此,除了“貶義詞 + 氣”的構詞方式外,“褒義詞 + 氣”的構詞方式也可能暗含了批判的意味。在《〈總退卻〉序》中,魯迅提道:“‘五四’以后的短篇里卻大抵是新的智識者登了場,因為他們是首先覺到了在‘歐風美雨’中的飄搖的,然而總還不脫古之英雄和才子氣。”這里“古之英雄”和“才子氣”相接,其意思卻明顯不是稱贊這些“新的智識者”,而是指出他們沒有完全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在語言文字上,魯迅文章中的“氣”在特定語境下充滿了諷刺色彩;在創作風格上,這一個個具有諷刺意義的“氣”又是對“文以氣為主”中的“氣”,即獨特的個人諷刺風格進行繼承與實踐。在魯迅的諷刺披露下,舊社會的黑暗得以真實體現,“氣”也被賦予更多的現代意義,促進了其從傳統到現代意義的嬉變。
2.民族特色與文化顯現
法捷耶夫評價魯迅“是真正的中國作家…他的語言是民間形式的。他的諷刺和幽默雖然具有人類共同的性格,但也帶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點”。魯迅的文學創作彰顯了民族特色與中華文化魅力。在《祝福》中,祥林嫂崇尚封建迷信,認為二婚的人死后會被分為兩半,從而捐門檻“贖罪”,體現了當時社會對女性在倫理道德上的壓迫。其中“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蘊含當時人們的觀念與情感。文中“而忌諱仍然極多,當臨近祝福時候,是萬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類的話的”一句,將節假日忌諱說不吉利話語的民族傳統直接體現。在《離婚》中,愛姑說“自從我嫁過去,真是低頭進,低頭出,一禮不缺。他們就是專和我作對,一個個都像個‘氣殺鐘馗’”。文中“氣殺鐘馗”形容那些與她作對、對她沒有好感的人,展現出她在丈夫家庭所遭受的不公對待和壓抑氛圍,這也是當時傳統觀念導致的壓迫,反映當時人們對美丑、公正等觀念的認知。此外,《搗鬼心傳》中的“鬼氣”等詞語也是早期民族封建迷信的體現。
3.革命精神
魯迅在《真假堂吉訶德》中有寫道:“國際的財神爺扼住了中國的喉嚨,連氣也透不出,什么‘國貨’都跳不出這些財神的手掌心。”“連氣也透不出”體現了打著民族工業、抗日救國旗號賺錢的人們對民眾的剝削。這里的“氣”帶有革命色彩,隱喻國家工業的發展生機與國家對經濟的自主管理,想要“透氣”,就要把“國際財神爺的大手從喉嚨上拿開”,也就是擺脫帝國主義的壓迫。《革命時代的文學》中的“守舊的人因為受革命潮流的打擊,氣得發昏,也不能再唱所謂他們底文學了”一句,有力地展現了革命潮流對守舊文學的沖擊,以及魯迅對守舊勢力的批判態度。其中“氣得發昏”體現了魯迅對守舊人為了既得利益反對革命潮流的批判,體現了對守舊文學的諷刺,宣揚了新文化、新思想的觀點。
五、結語
在《而已集》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一文中,魯迅稱贊道:“稱衡的文章也不錯,而且他和孔融早是‘以氣為主’來寫文章的了。”這既是對禰衡和孔融文學成就的肯定,更是強調“以氣為主”的文學風格。魯迅以文學的力量喚醒民眾,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又反作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魯迅語料的大量例證中,不難發現“氣”組成的詞語具有多重詞性,并在句子中充當多重語法成分。這些“氣”在文學表達中的方方面面產生了重要作用,從人物刻畫、環境描寫到情節推進,“氣”都是魯迅筆下一個常見而獨特的詞語。通過“氣”洞察魯迅,能夠看到他強烈的諷刺色彩、鮮明的民族特色、文化顯現與革命精神。作為一名語言簡練但情感豐富、思想深刻的作家,以“氣”為代表,“光”“血”等字詞在魯迅筆下同樣飽含隱喻內涵且語法功能復雜。希望本文能為今后研究作家文章中重點字詞的學者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荀恩東,饒高琦,肖曉悅,等.大數據背景下BCC語料庫的研制[].語料庫語言學,2016(1).
[2] 鄧晶.淺談模糊語言在魯迅小說象征性意象中的運用Ⅲ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
(特約編輯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