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881(2025)06-0114-04
陽明心學作為中國哲學史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崇尚“知行合一”“致良知”“慎獨”“誠意”“立志”等哲學觀念。對內,引導時人彰顯心性本有之德,成就自律道德覺醒之內圣之道;對外,助力時人實現立功、立言、立德之外王之道,此哲學智慧體系在當代高校美育中凸顯出極大的教育潛力。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有效地將心學貫通于現代美育教育體系,最大化發揮心學助力師生革除私欲之弊,成就德化人生的效力,成為教育改革者與實踐者亟須思考的問題。對此,本文意在探索陽明心學在美育中的融通與應用,以發揮心學助力美育創新與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與功用。
一、陽明心學精義與高校美育內涵
1.陽明心學精義
心性離其自己者,謂之“人心”(又名“染心”“客體之心”),在其自己者,謂之“道心”(又名“凈心”“本體之心”)。自古儒家論學,皆圍繞轉化氣偏質礙,格物祛弊,由人心回歸道心,由凡夫升華為圣賢加以展開,其自的即在于通過不斷做精一工夫,達至允執厥中之境(或日中庸之境、與道心合一之境),此為儒學之旨歸。
陽明心學之“心”,為惟微之“道心”,為孟子所言“四端之心”,有別于“人心”。王學“致良知”“知行合一”“誠意”“慎獨”“立志”“世上磨煉”之論綱,亦可理解為儒學要旨與精義之不同維度及面向之疏解[1]。
其中,就“致良知”而言,良知即本體之心,亦為“仁”或“心性”之別名,是“不慮而知”之知、“不學而能”之能。“致”有擴充、飽滿之意。“致良知”即達至無私欲之礙之境地,心性發明全體大用之圓熟狀態。誠如陽明所言,“知善知惡是良知”(《傳習錄》),凡發自心性本有之德的言行皆為“善”,除此之外皆為“惡”,此既為良知生發與否之判斷標準,亦為心學層面對“善”與“惡”之廣義釋義;又言“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傳習錄》),是故,良知即天理,即道,即人生意義之終極所歸[2]
于“知行合一”而言,陽明指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傳習錄》)。究其本質,仍在于通過格除小我、自我、私我之弊以歸復心之本體,具體體現為:即知即行,即行即知,知而不行,便是未知,唯真知、真行乃心性本覺與自明之具象表達。正可謂“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傳習錄》)。
所謂“誠意”,即正心、無偽、自凈其意(格除精神中的惡念)。誠如陽明所言,“獨知處便是誠的萌芽”“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誠”(《傳習錄》)。所謂“獨知”,可作如下四維度之理解:第一維度,即心性在其自己之狀態(即“凈心”,或日心體性體之本然狀態);第二維度,即個體將自身與良知(心性)等同,達至“我即良知、良知即我”之自然無偽的境界;第三維度,即持守靜定于空、凈之狀態;第四維度,即心性內涵全然朗現彰顯之狀態。可見,知此四重維度,便是“知誠”,貞定于此四重維度,便是“立誠”。在立誠的基礎上持續踐履誠敬工夫,直至“至誠”之境,即為“止于至善”[3]。
“慎獨”最初見于《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在陽明看來,慎獨“只是一個工夫”(《傳習錄》),即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保持省察克制之功,觀照心念與言行,警覺墮入習氣放逸,此亦為“格物”工夫。
關于“立志”,陽明有言,“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傳習錄》)。“念念存天理”,即是將身心言行歸止于發明心性、成就內圣外王之道的終極境地,于人倫日常中參悟、體悟歷任圣賢之教導,不斷反求諸己,踐履德行,落實德性。待工夫臻于成熟,即會躍升至“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之“中庸之境”,此為“志之成”,正所謂“‘從心所欲不踰矩’,只是志到熟處”(《傳習錄》)。
至于“事上磨練”,陽明曾道:“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工夫乃有益”(《傳習錄》)。作為立功、立言、立德之大成就者,陽明在行道中悟道,實現“下學而上達”,然悟道并非其終點,其生命之宏闊,在于證道之后于世俗中的弘道。此為“事上磨練”之初衷與儒學之理趣,亦為儒學精妙之處。換言之,“世上磨練”揭示了悟道與行道二者“體用一元”之關系,即本體即工夫,即工夫即本體,此關系亦呈示了王學“知(悟道)行(行道)合一”之真諦。
于此,就“知行合一”“致良知”“慎獨”“誠意”“立志”等精要,足見王學于美育教育對象格物去弊、圓滿人格、明心見性、彰顯德性、成就德化人生之發用。
2.高校美育內涵
美育的實質,在于以美感教育、審美教育來喚醒學生的自律道德,主張通過音樂、繪畫、戲劇、文學等一切美的形態與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審美感受力、審美鑒賞力與審美創造力。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美育不僅關注學生藝術技能的培養,更側重通過具身性藝術體驗來完善學生人格,豐富學生情感,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進而使其轉化、升華人性,歸復德性,將一切事象納入美中通化之,成就之,以實現美育的目的。
審美意識可謂衡量個體是否人格健全、精神飽滿的重要標準。當代高校美育的宗旨在于“以美人心”,即以美的形式助力學生審美系統的成熟與完善,充分彰顯本體之智,最終實現主體世界之美與客體世界之美的互動與統一。具體而言,真、善、美皆為心體、性體之所涵,為其本有屬性,以儒、釋、道為代表的東方文明體系,皆是建立于真、善、美之上的心性之學。其中,“真”為心體內含存在之理(或日天理、道),即陽明所言“心即理”。“善”即心性本有之德,亦即儒學“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一切德目之別名。“美”為心體光明發明全體大用之極致狀態,是個體內生性的至樂境界,即《論語》所言“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之境。當全性為美時,全美為性,真與善被美所涵攝。同理,全性為真時,全真為性,美與善皆被真所含攝;全性為善時,全善為性,美與真皆被善所含攝。換言之,無論真,抑或善,或美,皆為個體德智雙彰的美育終極目標與追求提供不同入路。而“美”之入路,統攝真與善,是“美心”一親民之心、仁愛之心的行起之處,亦是與真理、心性運行法則、心性創造性內涵合而為一,最終通往心性之門的重要途徑,此亦為高校美育之要旨。
二、陽明心學與高校美育文化形態的互文關系
1.陽明心學在高校美育中的功能與價值
陽明心學思想在高校美育中具有核心的精神引領作用。“心即理”“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等心學思想,豐富了美育的精神內涵,為美育教學奠定了深厚的哲學基礎。通過對心學理念的教學實踐,使美育不僅僅停留與局限于藝術技巧等經驗知識的傳授層面,而是深耕于學生內在自律道德之生發,以及審美覺悟、審美自覺之呈現等層面。
陽明文化強調喚醒個體良知,彰顯個體德性之全部屬性與內涵,此與美育目標高度契合,即通過藝術活動引導學生體悟萬物本有之美,含攝于心,通而化之,進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幫助學生以美入道,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促使其在學術與成長道路上化除自我、超越大我,回歸無我,實現德智全面發展及經世致用的目的,此為陽明心學在當代高校美育體系中的現實意義與功用價值。
2.陽明心學在美育實踐中的應用
陽明心學思想在高校美育實踐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以“知行合一”為例,如前所述,該思想既主張認知與行為體用一元、即體即用之關系,同時揭示了悟道與行道并舉,以“參天地、贊化育”之無限創造力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濟世安邦、化民成俗的人生使命。在美育課程中,學生不僅學習藝術理論知識,更被鼓勵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藝術創作與審美實踐。在美育課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深人理解藝術作品背后的文化意涵與情感表達,進而要求學生以二次創作等方式將“知行合一”的理念付諸行動,使“知行”實現多元形式的成果轉化,亦使學生能夠在創作實踐中反思、深化對美的體悟與理解,切實將所學內化于心,通過持續的藝術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正心、正念、正行,繼而實現正德、正身、正言。
3.陽明心學對學生人格塑造的積極功用
陽明心學思想在高校美育中對學生人格塑造具有顯著的功用價值。在美育領域,陽明心學理念促使教育者將課程內容與學生德性良知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在藝術創作與欣賞過程中觀照自身心念言行,時刻踐行格物祛弊工夫,不疏于義理,打通外在事物與內在德性之阻礙,達至張載所言“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銘》)之化境,力求成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語錄》)之宏闊格局、學思宏富的真君子。
一言以蔽之,陽明心學強調心性工夫,即在心上用功。由陽明心學與當代高校美育文化形態之互文關系可知,將陽明心學納人高校美育系統,通過以審美為指向的教學活動來喚醒學生心性本有之德(即“良知”)、生發心性本有之創造力,對于培養踐行仁義德行的君子、大人(“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孟子·告子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陽明心學在高校美育成果轉化中的創新路徑1.建立以人格發展為導向的“心育 + 美育”評價機制
在美育評價體系中,建立以人格發展為導向的“心育 + 美育”評價機制是一種新型機制,旨在通過學生藝術創作及學生于美育活動之表現來綜合評估其道德彰顯程度與審美境界,繼而進一步依學生各自特性而教之,引導之,成就之,即所謂“因其材而篤焉”(《中庸》)。該評價機制不僅關注學生藝術技能之提升,更重視其人格特質之發展與培養,使其明確人生之終極使命、職責、義務與社會擔當,真正做到“君子居易以俟命”(《中庸》),物各付物,各司其職,各彰其能,徹顯本心(道心)之全部奧義與內涵,達至“至圣大德”之化境,對外事親、事君、事師,對內持續轉化氣質,彰顯德性良知,格除私欲小我,實現“下學而上達”
2.跨學科視閥下陽明心學與美育結合的創新 策略
跨學科教學作為實現教育創新的常見手段,探索跨學科視閾下陽明心學與美育的交互,對于深化學生關于心學的認知、理解與應用、提升高校美育對學生身心沁潤之效用,以及以轉化氣質為導向的德化教育理念體系之生成具有重要意義。跨學科視閾下陽明心學與美育的結合,基于美育的不同教學階段、陽明心學義理,以及哲學、歷史、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心理學等多學科交互邏輯,明確該交互策略具有多維度認知迭加、多領域知識融合等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匯集學生認知結構中與心學語義相關聯或相似的概念,構建多學科交互式的全面教學體驗。如通過對比心學語境中的“主體之心”與心理學領域所言“客體之心”,即可對心學中“心”之所指惟微道心、四端之心、本體之心獲得更為深刻的了解與領悟[
3.美育成果的轉化與推廣
陽明心學作用下美育成果的轉化與推廣是高校美育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該策略側重將美育成果融人社會服務項自之中,意在以藝術展演等方式傳揚心學理念、美化社區人文環境、解決文化沖突、協助社會治理、培養民眾審美意識與審美自覺、完善社會藝術實踐機制,最終實現“化民善俗”之美育應用與轉化的終極目標。
3.陽明心學在高校美育中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
教師專業發展始終是教改領域的重要議題,陽明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關鍵在于為教師提供系統性培訓及持續性學術支持,以確保教師對陽明心學核心理念的有效傳授。具體實踐策略如下:其一,開設陽明心學教學方法及心學理念與美育教學融合等專門性培訓課程,輔以心學專題講座、研討會、工作坊、研學游等寓教于樂的教學新業態,引導各領域教師從多重角度領悟心學精義,繼而于個體教學與道德實踐中實修實證。其二,高校成立訪問學者項目與研究資助項目,并定期發起與組織教師教學創新賽事,激發教師從事相關學術研究的熱忱。其三,建立完善的評估指標體系與反饋系統,通過教學質量監控及評估等方式對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進行全面、系統、動態的監測與評估,以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
四、陽明心學與高校美育教改的長效機制建設 五、結語
1.陽明心學在高校美育中的制度化與規范化
陽明心學在高校美育中的制度化與規范化是實現美育教育理念長效機制的關鍵環節。該過程強調將陽明心學核心理念與方法系統地融人美育教育體系及政策之中。其一,高校通過制定翔實的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以確保陽明心學教學內容和教育目標在各相關學科中得以均衡和深人覆蓋。其二,高校通過成立陽明文化研究與教學中心,統籌陽明心學教研活動、教師培訓與課程開發,持續更新和優化陽明心學教學資源,確保教學內容的時代相關性及學理深度。
2.陽明心學在高校美育中的資源共享機制
在高校美育中,建立陽明心學資源共享機制是提升美育育人成效的重要策略。該機制通過建立匯集陽明心學研究成果、課程視頻、在線講座、互動討論區等數字化資源平臺,以實現教材、研究資料、藝術作品及跨學科教學模塊等多方面資源的整合。同時,通過啟動高校內部資源聯動機制(如圖書館與各學院學術部門之間以開展專題展覽或工作坊等形式進行聯動),以此共享陽明心學教學與科研成果,豐富學生的全方位認知體驗,推動美育深度創新發展[5]
陽明心學在高校美育成果轉化中的創新路徑與教改探索涵蓋教學方式創新、評價機制創新、美育成果轉化、教師專業發展等多維度思考,意在為當前教育實踐提供經驗與借鑒。高校美育實踐與陽明心學理念全面融合的途徑,可望不僅在培養學生藝術感知與創作能力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更可在學生覺醒良知德性、建立圣賢人格、培養社會責任感與人生使命感、成就“內圣外王”之德化人生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錢穆.陽明學述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2021.
[2]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 張九成,楊新勛.浙江文叢:張九成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4] 焦循.新編諸子集成: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特約編輯 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