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2097-2881(2025)06-0023-04
《羊脂球》是莫泊桑眾多小說中的一篇佳作,這篇文章成功地批判了19世紀普法戰爭時期人性的丑惡,體現了莫泊桑的藝術才華。這篇作品沒有復雜的情節或深奧的哲學,卻有許多值得人們深入思考的內容。莫泊桑的語言質樸、精練、細致而有個人特點,只用寥寥數語就可以將人的內在世界展露無遺。
一、羊脂球人物形象的特點
1.真善美的化身
所謂“真”的化身,是指羊脂球的行為舉止無不散發出一種“真實”的光輝,羊脂球對待同伴展現出來的真誠眾人皆知。比如在馬車上,當其他人因為忘記攜帶食物而餓得頭昏眼花時,羊脂球并沒有對這些平日里趾高氣揚的人展露出一絲嘲諷,而是懷著誠摯的關懷,邀請他們一同分享食物。她的真誠不僅體現在她的行為上,讀者還可以通過這些行為感受到她內心的偉大和善良。所謂“善”的化身,從羊脂球在作品中的表現來看,首先她是一位心地極其善良的姑娘,充滿了同情憐憫之心與包容奉獻精神[]。面對馬車上他人的惡言相向和嘲笑,她選擇了不予理會。在托特鎮的那家旅店,一系列事件展現出每位旅客的道德面貌。他們不但沒有對羊脂球的正義之舉表示尊重和支持,而且從自私的角度試圖誘導羊脂球犯錯。通過對羊脂球進行的“攻心戰”,這些“上等人”的丑惡表演暴露了他們內心的卑鄙和無恥。羊脂球性格單純,且經驗不足,在這些老奸巨猾之人的圍攻下,最終上當受騙。在多特鎮旅店發生的整個事件中,那些所謂“上等人”的丑惡靈魂和卑劣性格被深刻地展現出來,也因而更襯托出羊脂球的善良。所謂“美”的化身,是指羊脂球不僅外表美麗動人,而且她的內心充滿了善意,待人真摯。她的寬容與善舉,構筑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好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同為普法戰爭的受害者群體,其社會地位的差異化表現得尤為突出,存在不平等現象。一向嚴肅且備受尊敬的人士,卻在戰爭面前做出了很多令人不齒的行為,社會地位低微且無影響力的下層人士,卻以其無私和善良的行為贏得了人們的贊譽。
2.愛國精神
在羊脂球的精神品質中,最主要的是她那強大的愛國精神與民族自豪感。她之所以離開盧昂市選擇逃亡,是因為在抗拒普魯士軍官的蹂踴時,她拼死反擊,甚至掐斷了軍官的頸部,為避免敵軍追殺而不得已的選擇[2]。她強烈抵觸普魯士軍官強迫她過夜的無理要求,因為在她看來,委身于敵國,便代表著對祖國的背叛!她對敵國產生了刻骨的憎惡,并表現出了嚴肅高貴的氣概,努力捍衛著祖國的榮譽。而其他旅客的反應卻和羊脂球的狀態完全相反,一些被看作是“上等人”的權貴資產階級們逃離盧昂,只是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為了自己的財富,他們中既沒有一個曾和敵國軍隊作過戰,也沒有一個切實地關注著本國的經濟利益和國家的前途命運。
在現代人看來,上流社會階層的人相對于那些娼妓們而言,本該更具備人文教養和愛國主義之心,但在《羊脂球》中卻正好反過來,盡管羊脂球是個妓女,但她真誠坦蕩,正直無私,在面對敵國士兵時心里飽含仇恨,展現了來自法國社會下層人民的強烈愛國精神[3]。
3.反抗意識
殘酷的戰爭導致交戰的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戰亂歲月下,悲慘無處不在。而羊脂球的悲慘也是多種多樣的,命運悲慘使得她成了妓女,而人格的悲慘導致她無法逃脫妓女這一身份造成的心理陰影[4。但羊脂球自己的反抗斗爭意識也是具有濃重悲慘色調的。由于羊脂球的個性單純而幼稚,所以開始時她并沒有看出社會上層人的虛偽面目,她的真誠善良并沒有得到認可,反而被利用。小說結尾時,奉獻了肉體與尊嚴的羊脂球,也真正地成為卑賤者,然而,即便在這樣的絕境中,羊脂球并未完全喪失反抗的意識。但最終,那九個上層人士還是徹徹底底地將她當作一個下賤的妓女。文章在末尾處上層人士自顧自地或快樂地分享食物,《羊脂球》全篇章在悲哀的鳴咽聲和科爾尼代吹的《馬賽曲》中結束,這首象征著法國民族精神的歌曲,成了羊脂球反抗意識的象征。然而“羊脂球”這一人物形象,卻并不會因為遭到侮辱傷害之后而顯現出軟弱,反而在經歷了痛苦的煎熬之后,表現出了某種高貴的氣質[5。《羊脂球》的故事不僅揭示了社會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惡,更展現了個體在面對苦難時的不屈和抗爭精神。
二、羊脂球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1.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
在莫泊桑的小說中,并未直接說明羊脂球的社會地位低下,而是通過細致入微的細節描繪,讓讀者自行感知她的社會地位較為卑微。比如,羊脂球在盧昂城外的馬車上被認出后,那些尊貴的上流婦人就開始了小聲議論,表示出對她的蔑視。
在《羊脂球》中的一些經典細節,都體現了莫泊桑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如在對人物的外貌勾勒上,書中形容葡萄酒批發商鳥先生“挺著一塊大皮球似的肚子,雙肩上扛著一張通紅的臉,和一雙通紅的酒糟鼻子”;形容兩個修女,“還有一位年紀已老,滿臉是天花留下的麻子,就仿佛有一把機關槍擺在她面前,對準她的臉放過一顆子彈似的。那一個身子很瘦小,一張好看而帶病容的臉長在一塊癆病胸腔的上邊,這塊胸腔正被一股令人甘心殉教、超凡入圣的貪婪信念所吞噬”。而寫羊脂球的語句,則是“臉龐好像一顆紅蘋果,又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芍藥”“兩只特別美的大眼睛,一條窄窄的嫵媚的嘴”。作者簡單地勾勒對比,用所謂的貴族和修女們虛偽和丑陋的形象,反襯出身份卑微的羊脂球卻有著圣潔的心靈。
此外,精細刻畫還被用來突出美好的個性品質,作家經常借乘客之眼夸贊羊脂球“談吐舉動很得體”,以下車時的“神情莊重,昂首挺胸”襯托她的果敢和冷靜。面對非禮問題的提出,氣得“臉憋得通紅”;堅決抵制科爾尼代時,“嗓門也提得更高”;再次啟程后的“面帶羞愧”等情景,都表現出了羊脂球強烈的羞恥心。
2.強烈鮮明的對比手法
在本篇小說中,對比手法幾乎貫穿了全文。羊脂球是十名乘客中唯一的正面角色,和她相對立的人總共有九個。羊脂球的真誠、善良、美麗,和其他旅客的卑鄙丑惡構成了鮮明對比。盡管羊脂球是一位被人們所唾棄的妓女,但在國難當頭時她卻深明大義,而一些表面上仁義道德的“上等人”卻為了自身的安全背叛了同胞。而隨著劇情的深入發展,羊脂球的真、善、美又與其他人的偽、惡、丑形成了強烈的對照,而莫泊桑所采用對比的手法沖破了當時社會的偏見,更凸顯了作品所需要表現出來的主旨,也因此形成了極佳的藝術效果[7]。
底層人物和社會名人之間的強烈反差。小說中所選擇的社會生活背景是法軍在普法戰爭中大敗,這時候的法蘭西民族沖突是極其尖銳的。小說伊始即突顯了普魯士占領初期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壓抑環境,并描述“在該市下流的河里,發現了日耳曼人的遺體,他們是被人一刀戳死,一腳踢死,腦袋被人砸壞,或從橋上推入水底去的”。顯而易見,在一系列的抗爭之后,民眾對普魯士軍隊的入侵進行了有力的還擊,這種精神令人欽佩。而后來,羊脂球也是因為抗議普魯士士兵在自己的房子入住時,“一下子就撲在了第一個的脖頸上,準備扼死他”。但就在這時,一些名人卻利用“各種各樣的手法和社會關系搞到了出境通行證”,他們急切地逃離,只顧個人利益,全然缺乏對國家的忠誠和愛國情懷,名流們的自私形象在他們的反抗和逃跑中暴露得清清楚楚。
在對普軍的反應上,名流們與羊脂球的態度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面對侵略者,尤其是向侵略者獻媚是一種不光彩的行為,在托特鎮旅店,伯爵對普魯士軍官們主動問好,但對方卻很高傲地瞅了他一下而沒搭理。羊脂球是最后一位下車的,在敵人面前表現出的神情既莊重又高傲,也認識到了自己“多少代表著祖國”,因而處處表現出了對敵國的憎恨態度。當普魯士軍官要求和羊脂球過夜時,她立馬表示拒絕。后來羊脂球在面對敵國軍官幾次三番的無恥要求時,憤怒地對旅店老板說:“您應該轉告普魯士的這些臟東西,這些死尸,我絕不,絕不!”這表現出羊脂球強烈的抗議和憤慨。一面對普軍,人們獻媚,一種是反抗,人物形象的品質之高低顯而易見。
名流們在對羊脂球心態上的巨大反差。這是本篇小說的重中之重,在出逃的初期,一些所謂的社會名流們對于羊脂球這種妓女,本來是十分看不起的。“她一下子就被認了出來”,貴婦人們把什么“婊子”“社會的恥辱”等字眼都說得響亮,不絕于耳。但是當大家都在馬車上,感到饑不擇食而又發覺羊脂球還在吃東西時,他們迅速放棄了起初的臭架子,巴結討好羊脂球,并獲取了一些食物。在短暫的時間里,他們對羊脂球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馬車抵達托特鎮之際,一位普魯士軍官開始對羊脂球產生好感,強行提出了一個與她過夜的不當要求。由于羊脂球的堅決不同意,他們的馬車不幸被扣。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所謂上流人士的丑惡嘴臉很快就顯露了出來。“他們的態度卻改了樣,他們現在似乎有些仇恨這個女人了”;他們更加的脾氣急躁了,“語言都十分尖刻”;等到第四天早上下樓時,都已“懷著滿腔的怒火,一些太太們已經不跟羊脂球講話了”。
3.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
描寫普法戰爭的歷史小說有很多,比如由阿爾豐斯都德所作的歷史小說《最后一課》《柏林之圍》等,《羊脂球》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是因為莫泊桑對生活方式的探究別具一格。莫泊桑的小說直接取材于現實生活,他具有非凡的視野和獨到的才能,擅長從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挖掘出有意義的社會問題[。莫泊桑選擇了一位處在社會生活最下層、被人鄙視的妓女當作正面角色來刻畫,他把這種娼妓與形形色色、道貌岸然的小資產階級人物形象做了比較。敘事雖小,但表現了當時社會最重要的主題一一階級斗爭。莫泊桑并沒有直接描繪宏大的歷史事件,而是通過一個小事件,將讀者的視線引向了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使得作品具有了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深刻的思考價值。
一節車廂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車里的十名乘客,分別代表著社會的各個階層,他們各自都擁有鮮明的特點。這些人物并非信手拈來的,而是作者細心挑選的。他們個個堪稱經典。在這部作品中,事件描述較為精簡,主要集中于描繪饑餓和被扣押的情景。正是這樣的一個小故事,卻能體現出當時特殊時期的社會問題以及整個社會不同階級的立場與心態,不由得令人拍案叫絕。
三、羊脂球人物形象背后的社會現實
1.戰爭導致社會黑暗
在莫泊桑的《羊脂球》中詳細記錄了普法戰爭,這得益于他本人于1870年7月應召入伍的親身經歷,他對法軍在十年前的戰敗和撤退情景仍然記憶猶新,而法蘭西在普魯士大軍入侵后的慘狀讓他難以忘懷。作品中所講述的爆發事件發生地盧昂,是莫泊桑童年時期所親歷的生活環境。生于斯,長于斯,使得莫泊桑對這里的每一個細節都感到異常親切和熟悉,更能生動地描繪出他內心想表達的戰爭傷痛和底層女性的遭遇[。
莫泊桑因為親眼看見了在普法戰爭中法軍被擊退的狼狐情況,從而完成了《羊脂球》這一歷史嘲諷佳作,從側面印證了當時政治斗爭的殘酷現實和隱藏在真實社會下的黑暗動蕩。
2.人性的黑暗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羊脂球》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復雜性和多面性。羊脂球,一個心地純潔、善良的姑娘,她不會對他人懷有怨恨,總是樂于在他人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在危機面前,羊脂球還保留著善良、勇敢的愛國情感,而那些所謂的上流精英們,卻接二連三地暴露出了他們陰暗掙獰的本來面目。有時候美好的表面背后,所隱藏的卻總是充滿著丑惡與陰險。莫言先生曾經講過一句這樣的話:“這世界上,好多堂堂皇皇的事,都是在黑燈瞎火里干起來的。”但是我們不能像羊脂球那樣,被所謂精英們虛假的形象所誘惑,以犧牲自我為代價去迎合社會的不公。而是要堅守自己的原則,即便身處在最黑暗的時刻,也要保持善良和正義。
3.上層人士的清高以及他們對羊脂球的輕視
作品中的九個社會上層人士都是位高權重的,他們自認為高人一等,瞧不起羊脂球是個妓女。他們一致認為羊脂球獻身普魯士長官和她之前的工作并沒有什么區別,所以沒什么大不了的。雖然羊脂球為同伴獻出了食物和身體,但他們卻依然自顧自地玩樂,甚至在羊脂球為了他們而屈從于普魯士長官的那一晚,還開起了愉快的派對,以慶祝第二天又能繼續上路,根本不在乎羊脂球的獻身。莫泊桑通過這樣的描寫,揭示了社會上層人士的虛偽和自私,以及他們對底層人民的冷漠和歧視。通過對比,引發讀者對當時社會的道德和人性進行了深刻的反思[1]。
4.“社會服從”的心理因素
服從心理,即指人類為適應人群的愿望、價值取向、行為等各種心理。羊脂球在她的同伴們輪番上陣的勸說下,慢慢地適應了他們的群體意愿。
四、結語
小說刻畫了羊脂球這一具有真善美、愛國精神和反抗意識的形象,并以這么一位被凌辱、遭摧殘的妓女形象為代表,謳歌了法國民眾勇于反擊普魯士侵略軍的凜然正氣,包括他們保衛法國人民利益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友善熱心,以及樂于幫助他人的崇高品質。作者通過幾個典型細節,對羊脂球的性格特征及其與之相對立的上流人士形象展開了生動傳神的細致刻畫,并使羊脂球和上流人士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對照關系,更有力地諷刺與痛批了上流社會人士的無情和冷酷,也表現了對下層民眾的同情和歌頌。作品中運用了大量“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把身處社會底層的妓女當作主角,充分地展示出了莫泊桑的民主思想和創作的獨特視角。
參考文獻
[1] 莫泊桑.《羊脂球》[M].汪陽,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
[2] 楊婷.論莫泊桑《羊脂球》中的人物形象塑造Ⅲ}.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0(1).
[3] 宋雅婷.小說《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分析Ⅲ].牡丹,2021(6).
[4] 侯蔓蔓.《羊脂球》反差對比的人物塑造藝術Ⅲ}.語文建設,2014(2).
[5] 王楠.試析《羊脂球》的人物塑造手法Ⅲ].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8).
[6] 王予紅.從《羊脂球》看莫泊桑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短篇小說(原創版),2014(10).
[7] 李景嬈,沈蔡琦,邢萍,等.從羊脂球與任三嫂的比較看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觀[C]//荊楚學術2017年第7期(總第十五期).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7.
[8] 賽序新,高立安.對比強烈美丑畢現一談《羊脂球》人物塑造藝術[].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5).
[9] 爾瓊.從《羊脂球》談莫泊桑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技巧Ⅲ].岳陽師專學報,1985(2).
[10]周婷婷,張偉芳,林張榮,等.《茶花女》與《羊脂球》中女主人公悲劇命運對現實生活的影響[].青年文學家,2010(14).
(特約編輯紀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