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2097-2881(2025)06-0035-04
《京華煙云》是林語堂先生1938年在巴黎用一年時間創作出來的英文長篇小說(英文翻譯版本是MomentinPeking),其女性形象的塑造恰到好處,且在中國和美國的文學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大約在同一時期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GonewiththeWind在美國出版(中文書名翻譯為《飄》)。對比兩部作品來看,《京華煙云》中的女主角姚木蘭和《飄》中的女主角斯佳麗,可以分別作為中國和西方文學史上的經典女性形象。為此,本文從這兩部作品中的這兩位女性形象著手展開分析,試圖通過對比研究得出具有參考價值的結論。
一、姚木蘭與斯佳麗的整體對比
《京華煙云》將東方社會風情向西方社會展現得淋漓盡致,其獨特的敘述風格、人物形象和人物關系,使它成為一部有影響力的小說。這部作品出版后一度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并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其中對姚木蘭形象的塑造,對我們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轉型期女性意識的覺醒,有著積極的意義[]。
《飄》在美國出版后也同樣曾引起轟動,在第二年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及普利策獎。作品全面描繪了美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描述了一個充滿矛盾和沖突的南方世界。書中女主人公斯佳麗的女性形象使大眾印象深刻、記憶猶新,成為文學上的經典人物。
本文基于中國與西方的文化背景,來研究比較并解讀兩位女主人公在人生觀、價值觀、婚姻觀上的差異,了解兩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女性意義,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兩部作品的文化性格,從一個特殊的角度認識兩部作品的魅力。《京華煙云》中的姚木蘭是一個在戰亂時期成長起來的女性,她端莊、優雅、聰明、勇敢,她既是篤信道教家庭之女,又是尊崇儒家倫常人家之媳。斯佳麗在《飄》中展現出了她那不受拘束的個性、勇敢的勇氣和獨立的精神,她打破了傳統的束縛,是一位敢于自我實現的女性。兩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她們都出身于富裕家庭,但都是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都用自己的精神家園來支撐自己[2。從文化背景來講,《京華煙云》的主人公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而《飄》的主人公則是戰爭時期的女性,由于文化的差異,她們的性格形象、人生觀念等都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理念。
二、姚木蘭與斯佳麗在形象塑造上的相似之處
林語堂與瑪格麗特生活時代相近,且二人皆家境優越,對戰爭都有著自己的看法與感受,因此他們的作品中也都飽含著對現實的體會,這為林語堂筆下的姚木蘭和瑪格麗特筆下的斯佳麗之間存在的一些相似點增加了文字的寫實性,筆者梳理出以下方面加以分析:
1.出身殷實
姚木蘭和斯佳麗都出身于富裕的家庭,相貌出眾,都是父親的掌上明珠、受到疼愛,盡管她們的出生地、年齡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仍具有許多可比性。比如姚木蘭出嫁的時候,婚禮在北京是空前壯觀的,宴請的賓客中就包括高級官員、王公貴族等。斯佳麗的父親杰拉爾德在美國南部擁有種植園,斯佳麗從小就過著富裕的生活,每天都忙于參加聚會,與父親也是非常親密[。他們兩人都出生在富裕家庭,享受著優厚的物質條件,這也為她們獨立、自信的性格養成奠定了基礎。同時,她們在成長中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比如姚木蘭在家庭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斯佳麗則在美國南部的莊園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兩人均具備了較高的文化素養。姚木蘭與斯佳麗在出身、成長環境和性格等方面具有諸多相似之處,使其成為各自文學作品中具備特色的女性角色。
2.亂世成長
《京華煙云》和《飄》都是選用戰爭來作為小說的背景。姚木蘭和斯佳麗也生活在戰爭中,經歷了動蕩的時代、舊制度的破除、新制度的建立等。如姚木蘭10歲的時候,在避難途中被綁架,這場被拐賣的經歷,使她增長了膽量與閱歷;而在“五卅運動”后,姚木蘭的妹夫孔立夫因發表了一篇攻擊政府的文章被捕時,姚木蘭挺身而出獨自闖入軍閥總司令部,最終換得了立即釋放孔立夫的手令,在此磨煉中其思想取得進步、精神得到升華4。再如斯佳麗16歲到28歲的這一段歷程中,美國南北戰爭的巨變顛覆了舊的社會秩序和思想觀念,使無數女性在戰爭中覺醒了自我意識。其間,斯佳麗在戰爭中到醫院做護士,在沒有醫生的情況下毅然為玫蘭妮接生,戰亂的環境使她從一個只關心愛情的天真女孩變成了一個支撐家庭負擔的強大女人,她的思想逐漸成熟并變得堅定。
3.精神寄托
這兩位女主角均將精神視為力量的根本,依靠這種力量,她們勇于面對逆境、戰勝困難,在不斷前進中擁有了堅定的勇氣和充沛的力量。受到不同因素的交織作用,姚木蘭和斯佳麗的精神領域各自具有其獨特的形態。姚木蘭的精神家園是她父親言傳身教的道家哲學,其講究的是順應自然、無為而治,所以姚木蘭在面對變故和動蕩時,也能保持頭腦清醒,及時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而斯佳麗的精神家園是她的“明天意識”,這種意識的核心就是始終相信明天會更好,所以無論遇到任何困難或失敗,她都會全力以赴、克服困難、不斷前進[5。盡管姚木蘭和斯佳麗的精神寄托不同,但她們都展現了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寄托都成為她們在成長道路上克服困難的重要支撐。可見,無論是在中國動蕩的時期還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她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精神力量。
三、姚木蘭與斯佳麗在形象塑造上的差異之處
雖然兩位女主人公的背景和經歷大同小異,卻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各自追求著個人的夢想并取得了不同的成功。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兩位作者各自塑造的作品的女主角形象呈現出不同的性格和觀念,包括性格特征、人生觀、價值觀、婚戀觀等。
1.性格方面
她們不同的性格也表現了兩個國家的文化差異。林語堂筆下的姚木蘭,身上擁有中國女性的性格——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穩重大方,而瑪格麗特筆下的斯佳麗卻是西方典型的實用主義的性格—獨立自由、任性叛逆[
中國傳統女性文化一般用溫潤、恭敬、勤儉、孝順、謙恭、禮讓等詞語形容女孩子的性格,姚木蘭正好擁有這些品格,木蘭的性格似乎是傳統與現代、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相互融合,她生長在綠樹成蔭的道路、繁忙的街道、田園詩般的地方,性格中蘊含著一種靈性之美。木蘭的性格開朗樂觀、大度通達,聰慧過人,她對事物充滿著好奇心。林語堂曾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可見,木蘭是作者理想中的女子,身上體現著中國傳統女性之美一一蕙質蘭心、知書達理、賢惠孝順。木蘭的“才女”體現在少女時代的靈動機敏,如姚府的中秋蟹宴上,木蘭無論是在宴會上講解“蟹黃”的典故,還是在宴會后的游戲“折桂傳杯”中的妙語,都顯示出她的聰慧。木蘭的父親出錢讓她哥哥去英國留學,貪圖享樂的哥哥卻因為害怕在國外生活受苦而留在香港,父親大發雷霆,就叫木蘭勸她哥哥改過,她在給哥哥寫信的時候說:“我有個主意,我最恨的就是按照《秋水軒尺犢》的格調寫…三人都大笑起來。”木蘭在紛擾的生活中親近自然,喜歡朗誦詩歌,隨著季節的變化調整服飾妝容和飲食的搭配,品位高雅,幻想著與丈夫一起過著如陶淵明般的生活。她喜歡嘗試新鮮的事物,用浪漫的方式過著普通平淡的日子。結婚之后她和丈夫一起吃飯、逛公園、去郊外看看名勝古跡;在初夏的拂曉,她和丈夫便相約至景山西畔的御河,享受著夏日清晨的清新空氣。她用玻璃瓶小心翼翼地收集荷葉上的露珠,并用露珠來泡茶,木蘭自由自在的性格中也蘊含著中國傳統女性的克制與內斂。
斯佳麗自由、熱情、開朗不羈的性格正是受獨特的美國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當時的美國南方社會非常注重禮儀,上流社會對婦女的要求非常嚴格,斯佳麗與妹妹們從小就被她們的母親埃倫和黑人女仆黑媽媽精心教導,為的是讓她們像南方上流社會的女士一樣。上流社會的規矩禮儀讓她覺得束縛與反感,斯佳麗處處體現著這樣的“大逆不道”,她十分自我,對自己充滿自信。斯佳麗對數字格外敏感,她關心錢、衣服、愛情、塔拉莊園,“論跳舞,縣里哪個女孩子都比不上她…才能顯出怦然心動的神情”。當她經營鋸木廠的時候“商業頭腦令人震驚”,她敢于與她的北方敵人軍官結交,這一舉措不僅讓她的生意蓬勃發展,還充分展現了美國實用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思想精髓。只有像斯佳麗這樣大膽的人,才能擁有并充分發揮這種智慧,因為她根本不在乎世俗的看法。比如當查爾斯死后,她被包裹在黑色喪服中,不能肆意地跳舞,也不能展現出對享受生活的熱切。但在義賣會中,她在眾人面前跳蘇格蘭舞,她的心隨著目光而歡呼,她不愿意順從,她要反抗。
木蘭平和的性格是她的生活相對平穩的原因之一,她嫁人曾家不久,在掌管家務方面她選擇不過多計較,因為她不想讓人覺得她比桂姐更善于管理家務。而斯佳麗繼承了她父親倔強任性的個性,她的性格也體現了典型的西方審美取向:精力充沛、直截了當、獨立自主,她追求個性,追求自由{。《京華煙云》和《飄》中對于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恰好反映了這種中西方審美的差異。
2.觀念方面
林語堂在塑造姚木蘭這一人物形象時,借鑒了道家與儒家的哲學精髓,即將自然美學與主動進取的元素相協調。女主角木蘭,是“道家的女兒”“儒家的媳婦”,而斯佳麗身上體現了西方精致的利己主義。比如,姚木蘭的人生觀是“隨遇而安”,其影響著姚木蘭的成長,她的人生一直是順應天命,服從命運的安排。她從小到大的學習生活和她的愛情與婚姻都是聽從命運的安排,她沒有辦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只能選擇接受,她一直抱有被動服從命運的心態。斯佳麗則信奉生命的意義是實現個人價值,體現了不負韶華、追求成功的人生觀。她大膽頑強,內心充滿著算計,在經過了內戰、家園重建、親人離別等一系列重大挫折后,她也不向命運低頭,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把握住命運留給她的機會,“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就是她的人生信念。斯佳麗的意志力是驚人的,亞特蘭大的戰爭爆發后,她留在城里去救致蘭妮;為了保護塔拉她舉起槍,殺死了闖入她家的敵人,她決心自己重建塔拉莊園,發誓“沒有人會從她手中奪走塔拉莊園”8。如果說姚木蘭的人生理念是接受沒有,那么斯佳麗的就是重新開始。
在婚戀觀方面,姚木蘭對待愛情是喜歡一個人并不是要和這個人在一起,她與蓀亞的認識源于曾家對她的幫助,他們之間感情深厚,卻在遇見孔立夫時對他一見鐘情,她沒有敢于追求愛情、為愛情而努力,而是遵從“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與蓀亞結婚。木蘭在感情和婚姻中沒有積極主動追求愛情,她對愛的理解就是愛一個人不一定要占有他。所以她接受命運對她的安排,順從父母,嫁給了蓀亞。與姚木蘭截然相反是,斯佳麗追求婚姻自由,她崇尚愛情自由,執著地追求自己的愛情,不顧一切地向阿希禮表白,吐露自己的愛慕之情,在阿希禮與玫蘭妮結婚生子后,還向他表達了兩個人一起去別的地方生活的意愿。當阿希禮從前線回來希望她幫忙照顧妻子的時候,她只能藏起自己暗暗的心思去照顧致蘭妮。在木蘭的婚姻生活中值得一提的是,她用智慧和包容來處理婚姻的變化,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知道丈夫出軌、追求別的女孩子的時候,木蘭欣然接受了,并做出新的寬宏大量的解決方案,主動與第三者麗華見面,妥善處理了三者之間的關系。斯佳麗結了三次婚,在所有的婚姻對象中,瑞特是一個不屈不撓、毫不妥協的人,也是唯一一個直視著斯佳麗眼睛的人。他們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能夠實現情感和精神的共鳴,瑞特最了解斯佳麗也最信任她,愿意為她做任何事,這就是為什么她在他面前會發脾氣、會任性、會使小性子的原因。即使在斯佳麗嫁給瑞特之后,她仍然在心里堅持她對阿希禮的愛永遠不會改變。在她還沒有意識到她對瑞特的愛的時候,盡管斯佳麗越來越信任瑞特、越來越依賴他,可是不管瑞特多么有魅力、多么愛她,她都不屑一顧,她表現出叛逆、虛榮和自私,她認為她在瑞特那里可以一直放縱,但是當她發現她真的愛瑞特的時候,瑞特卻已經累了,不想也不敢要求斯佳麗的愛了。瑞特的離開使她明白了她真正的愛,所以才會有那句一一“明天,我要想辦法把他找回來,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10]。
四、結語
《飄》與《京華煙云》兩部經典之作,分別塑造了斯佳麗與姚木蘭這兩位鮮明對比的女性形象。盡管這兩位女性都處于動蕩的年代,經歷戰爭洗禮,其性格、人生觀和道德觀念因為中西方產生差異。姚木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展現出內斂和順應天命的品質,而斯佳麗則展現了西方個人主義精神,獨立果敢,勇于抗爭。姚木蘭的“隨遇而安”和斯佳麗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展現了不同的人生態度,但是都詮釋出女性的尊嚴和力量,為讀者提供了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獨特視角,同時也啟發人們對女性獨立意識的深刻思考。
參考文獻
[1] 孟弘.《京華煙云》中的姚木蘭與林語堂的人生哲學觀[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3).
[2] 洪蓮.姚木蘭和斯佳麗審美形象的分析與研究Ⅲ].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S1).
[3] 唐小琴.“飄”不走的“亂世佳人”一論《亂世佳人》中的女性主義[].名作欣賞,2019(15).
[4] 焦金華.中西方文化中的女性價值觀對比研究一一以《京華煙云》和《飄》為例川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1(5).
[5] 烏洪杰.中西傳統文化視角下姚木蘭與郝思嘉形象比較分析[].廣西社會科學,2018(5).
[6] 賀慶華.淺論東西方女性美標準——《飄》中赫思佳與《京華煙云》中姚木蘭的性格比較與對比Ⅲ.海外英語,2014(3).
[9] 楊夢.對《京華煙云》中姚木蘭形象的另類解讀].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11).
[10]宋薇.女性主義視角下《飄》中新女性形象研究].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5).
(特約編輯 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