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2097-2881(2025)06-0078-04
《鏡花緣》是清代學者李汝珍所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其通過對幾十個國家和多位女子的描述,探討了中國古代所被忽視的女性問題。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鏡花緣》提醒我們關注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倡導性別平等;鼓勵現代女性獨立思考,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實現自我價值。本文從最能體現婦女地位與影響力的愛情與婚姻觀念入手,探討《鏡花緣》一書中的女性問題,并對其作出現實的評價。
一、《鏡花緣》中的觀念與意義
1.主題意義
小說前半部分描寫了唐敖等人離開中原去海外旅游探險的事情,包括他們在女兒國、兩面國、黑齒國等國的經歷;后半部分則寫了武則天科舉選才女,由百花仙子及其他各花仙子投胎轉生成為的一百位才女展現女子的獨特才藝,考中科舉,在朝中有所作為,書寫自己壯麗的人生篇章的故事。該書帶有濃厚而豐富的神話色彩,情節浪漫而玄幻,雖以虛構的故事為主,但仍然使人驚嘆。
1.1懷才不遇,精神解脫
從作者的生平所看,李汝珍是極有才華的,不過因性格問題與對八股取士的不屑,他將所有的才華都用到文學創作之上。書中隨處可見其對于科舉制度黑暗的揭露和對八股取士的不滿,“世人只知‘紗帽底下好題詩’,哪里曉得草野中每每埋沒許多鴻儒!”。書中主角對黑齒國盧秀才懷才不遇、屢試不中的感觸嘆息,正是作者季汝珍對于現實中官場黑暗腐朽情況的反問,“如果不識真才,所謂‘無心之過’,倒也無甚要緊;無如總是關節夤緣,非為故舊,即因錢財,所取真才,不及一半。”此句話是將作者在現實中所遇到的官場的徇私舞弊和腐敗場景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深刻地表達了他對此做法的憤怒與不滿。而書中的唐敖,縱是滿腹詩書才華,也于功名無望,只能前往海外,追求尋仙問道。唐敖本來也是希望施展自身知識來為國家效力,但就是這樣一位品學兼優的人才,卻多次考試未中。雖然他后來高中探花,卻又因為遭人彈劾而被貶,最終只能遨游華夏海外,尋仙問道,這豈不是一種人才的埋沒以及時代的悲袁嗎?作者就是要用這個形象來發泄科舉時代無數才華橫溢但最終受挫的學子的憤怒與不滿。
1.2同情女性,思考時代
李汝珍的《鏡花緣》是一部融合了現實批判與幻想色彩的作品,其創作受到《紅樓夢》的極大影響,繼承與發揚了《紅樓夢》中的女子花神的想法,直接將有才華的女子寫成花神。李汝珍為了能讓這些女子有著發揮才華的舞臺,首先讓她們擺脫了夫權,接著讓她們擺脫了父權,隨后又布置了一個武周女皇的大環境,如大觀園一樣,讓女性有了發揮才能的基石。全書借助正面評論和側面諷刺,明確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倡導性別平等,反對男性對女性的壓迫,表達對封建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各種不良習俗的不滿。該書還贊揚了女性自身的才華,反映了她們在社會生活和政治地位方面的平等要求,由此體現出作者對現實女子社會地位的不滿以及自身對于女性觀念的思考[2]。但同樣,兩書的結局都是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悲劇。晚芳園聚會后,諸位女性嫁人的嫁人,離世的離世,遠去的遠去。李汝珍在舊式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中,宣揚女子才學,伸張女權,提出女性問題。該作品正是因為具有對時代的思考和對女性的同情,所以在當前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它提醒我們關注性別平等、尊重女性的權利和選擇,推動社會向更加公正和包容的方向發展。
2.婚姻愛情觀念
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為一夫一妻多妾的組合,這種做法一定程度上將女性當作男性的附庸之物。小說中的婚姻愛情觀念大體仍然是“父母之命,媒妙之言”。從全文來看,所有婚姻的締結都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書中的角色唐敖為女子牽線而達成的姻緣,一類則是由家長許配而達成的姻緣。可見,李汝珍仍然主張父母包辦婚姻,而不是自由戀愛。一方面,在作者的觀念中,家庭地位已成為良好婚姻的重要條件。他把女性的誡命作為女性的首要標準,這意味著道德、寬容、言行和功德是女性結婚的基本要求。作者認為男女雙方只要性格純潔、年齡平等、地位相等,這就是一段美好的婚姻。另一方面,作者反對算婚、合婚之舉,對一夫多妻這一殘害女性的制度多次進行憤怒的批判。李汝珍反對那些制度,他的思想已經超越了當時的認識,超越了當時的社會而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鏡花緣》中的婚姻愛情觀念反映了作者李汝珍對于傳統婚姻制度的批判和反思,從書中的描寫來看,他雖然未能完全擺脫當時社會婚姻觀念的束縛,但他的思想已經突破了時代的局限,開始向婚姻自由發展,這對后世的婚姻觀念和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3]。
3.婚姻愛情故事對于整部作品的作用
胡適對《鏡花緣》一書曾作出了如下的評價:“李汝珍所見的是幾千年來被忽略的婦女問題,他是中國最早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他的《鏡花緣》是一部討論婦女問題的小說。他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男女應該享有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平等的選舉制度。”胡適認為《鏡花緣》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女性解放的先驅。但李汝珍雖提出了問題,他卻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解決方案。在他的婚姻觀念中,婚姻的決策權仍然不能由女子獨立選擇,仍然要遵循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同樣在他的婚姻觀念中,門第仍然是擇偶的第一標準,他認為門當戶對的婚姻才是最好的。這些思想在我們看來是落后且可笑的[4。然而,如果我們把李汝珍的婚姻愛情觀念與對女性問題的思考放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背景下來看,他已經是進步的了。他將女子的品行和才能提升到了婚姻中最優先的地位,且鄙棄了封建落后的一些婚姻惡習。這種進步思想足以在中國有關女性話題的小說中確立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鏡花緣》中的女性思想
1.李汝珍的女性進步思想
盡管李汝珍對現實的黑暗感到無能為力,但他可以讓女性在小說的虛擬世界中參加科舉,讓她們正視自己的價值,打破了科舉考試只由男性參加的模式。李汝珍多次利用武則天的話批評了科考拒絕女性入門的不公平性,他認為男性與女性在先天上是并沒有任何差異的。他借武則天的口說出“靈秀不鐘于男子,貞吉久屬于坤元”,并且在書中,武則天曾命令禮部諸臣舉行女子的科舉考試。這一規定雖然看似只是男版科舉考試的復制翻版,但讓女性有了顯揚自身才學的機會,各個地區的才女積極赴考,共同在考場之上竭力地揮斥心中方遒。同樣,李汝珍也對纏足這一行為深惡痛絕。在小說中,他借君子國宰輔吳之和的話痛批纏足這一習俗,在這個國家,男女的地位與習俗相互顛倒。在現實中,本來只能管理家庭內事的女子,現在穿著男裝管理社會[5。而本來不用管理家中事務的男子,卻反穿女子的衣裙待在家中相妻教子。他借用唐敖被國王封妃,讓他親歷穿耳、纏足,受到“女尊男卑”的羞辱和教育,將中國幾千年來的婦女問題真實而深刻地表達了出來。
再到以才學為尊的黑齒國,無論富裕貧窮,女子也可求學赴試,得到賞賜和榮耀,人人自幼學習文字、讀書。黑齒國寄寓著作者“女性也受教育的理想”,這是作者理想中女子教育發達的一個烏托邦,同樣也是一個幻夢。然而書中這一美好的幻想國的背后是截然相反的現實:現實中女子不得當官,不得讀書,更不得考取功名,甚至總有人用“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打壓求學的女子,種種女德教條壓迫著女性的自由與思想。兩面國中更將敏感的男女貞操兩面標準問題擺出來,即男子自己娶妻、納妾、逛青樓,卻嚴格要求妻子守貞節。書中李汝珍借兩面國強盜的壓寨夫人之口來數落納妾強盜的罪狀,這正是對這種雙面標準的有力回擊。相較于同時期的其他作品來講,《鏡花緣》更為真實地提出了關于中國女性的問題。
2.李汝珍的女性局限思想
李汝珍雖然在書中鼓勵女性追求平等的社會地位,也體現了對女性的同情,但令人不解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男性科舉考試中試后會步入仕途,開啟人生嶄新的起點,為其全面實現自我才學與理想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但李汝珍筆下所寫的花仙轉世的百位才女科舉中試后與男子中試后的發展迥然不同。武則天開了一場女科,辛辛苦苦考出百名才女,結果只是辦了一場熱鬧的紅文宴,聚會之后大部分才女就回家嫁人了。這100位才華橫溢的女性真正得到的是一場大型的園藝會。她們或舉行宴會,或相互玩耍,如點菜、辨別古詞、談論詩歌、寫詩、彈琴和繪畫等,展示各種才能。她們的學業和考試都很優秀,但后來還是回到家中過著傳統女性那樣結婚、相夫教子的生活,尤其是陽墨香、戴瓊英幾位女英雄盡管隨夫出征,卻在夫死后跟著自殺。書中的女性明明解放了自身的心靈,突破了世俗的偏見,走出了家庭,淋漓盡致地發揮了自身的才華,但最后這些女性結局大部分都是回歸家庭、相夫教子。她們依然還是封建社會中以夫為天、沒有獨立人格的女子,真正得到實惠的倒是她們的家人,如有官的升一級、無官的賜官等。以至于那本禁錮女性自由的書《女誡》,李汝珍卻推崇至極,這不禁讓人揣測其中的深意。作者雖然在《鏡花緣》一書中竭力想要塑造一種全新的突破世俗的女性人物形象,但仍然能看出其仍未逃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著名學者夏志清也對此書發表過相關言論,他認為這是一部“寫給朋友消愁解悶,炫耀才學的作品,以娛悅和自己性情相通的學士”“書中的一百個才女人人裹小腳,根本沒有男女平等的意思”。
3.文中女性思想對于整部作品的作用
《鏡花緣》的創作受到《紅樓夢》的影響。它傾向于集中描寫女性,展現女性的才華、品德,描寫出社會現實環境中的種種女性,并給她們創造成就的機會與舞臺,這在女性地位極其低下的封建社會是罕見的。它的結局也有“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味道,為女性提供入仕當官機會的權力者武則天終究面臨著被推翻的危險,這也意味著支持眾位才女、給予其施展才華的舞臺將要消失。把美麗的事物毀滅給讀者看,的確是一種引人思考、展現悲劇色彩與力量的結局處理方式。從書中的女性思想,我們能看到作者對于封建社會女性命運與女性權利的思考,他反思了三綱五常對社會的消極作用。《鏡花緣》中的女性思想對于整部作品的作用不可小,其既是整部小說的核心,也是小說藝術價值的直觀體現,在思想層面引發了人們對封建社會女性命運的思考。
三、《鏡花緣》中的婚姻愛情觀對現代的啟示
1.女性主義意識的萌芽
《鏡花緣》中的女性主義意識雖然處于萌芽階段,但書中所展現出來的女性形象和婚姻愛情觀念對現世有著深刻的啟示。小說通過描寫眾多才女的女性形象,展現了女性在男權社會中尋求自由、平等權利中的困境和過程。這些女性角色才貌兼備,具備獨立的人格和意識,在小說中堅決抵抗封建禮教,敢于質疑傳統婚姻觀念。這種對女性主義意識的強調,對于現代女性來說有重要的啟示作用。無論是小說中所描述的女性實現個人價值的過程,還是女性對封建婚姻觀念的批判,以及試圖在婚姻關系中追求平等、尊重和相互扶持的伴侶關系,又或者小說整體對女性命運的關懷、強調女性維護自身權益,從中都可以看出女性主義意識的萌芽。
2.對封建社會性別地位的反思
《鏡花緣》中通過對封建社會性別地位的反思,為當代讀者提供了對封建禮教進行審視、解讀的特殊視角。在小說中,作者通過撰寫家庭倫理故事,對傳統性別觀進行解釋,批判了封建社會中性別不平等的種種弊端。比如,在封建社會中,女性地位低于男性,其結婚后以相夫教子作為生活重心;女性被束縛在家庭中,缺乏獨立自主的權利。比如小說中的才女們雖然處于男權社會,卻展現出獨立精神,敢于追求個人幸福和理想,與封建社會中女性被要求順從、隱忍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引起讀者的反思。《鏡花緣》通過對封建社會中性別地位的反思,間接揭示了封建社會存在的思想弊端,也為現代讀者提供了審視、反思歷史的機會,并時刻提醒著我們:社會發展需要尊重性別平等,打破封建壁壘,實現社會思想進步。
3.對男女平等觀念的思考
《鏡花緣》中通過對男女角色的愛情和婚姻不同態度和理念的描述,引發讀者對男女平等觀念的思考。雖然作者在小說中并未直接提出“男女平等”這一概念,但是通過具體人物和事件的描寫,間接提出了平等的觀念。小說中的女性不會因為自身性別而放棄對愛情和婚姻的追逐,而小說中的男性角色雖然受傳統理念的影響,但是接觸到新的社會理念后,也開始對男女地位進行反思。在小說對婚姻關系的探索中,可以看出小說著重強調婚姻平等,比如提出婚姻是兩個獨立個體的自由選擇,這對現代的婚姻觀念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此外,小說中通過對不同婚姻和愛情觀的對比,讓讀者認識到性別平等是歷史演變的結果。可見,《鏡花緣》中的婚姻愛情觀對現代男女平等觀念的思考具有一定啟示,不但反映出作者對男女平等的關注,還為現代人處理性別關系提供了指導。
《鏡花緣》小說展現了封建女性對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以及對封建禮教的質疑和反思。小說通過描寫女兒國等理想社會,強調男女平等、相互尊重。在追求愛情方面,小說強調對真摯、自由愛情的追隨,反對封建的包辦婚姻。這些觀念在當時具備前瞻性,放在現代也依然能引發讀者對性別平等、婚姻自由和個體價值的深刻思考。盡管小說中也存在對封建禮教的妥協,但是在婚姻愛情觀的探索和啟示方面,無疑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王永健.別具一格的世情小說——《鏡花緣》新論]·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
[2] 李汝珍.鏡花緣[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7.
[3] 袁韻.從《鏡花緣》看李汝珍的科舉觀Ⅲ.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4(7).
[4] 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 張佳璇.淺析《鏡花緣》的思想內容Ⅲ.青年文學家,2015(9).
[6] 雍淑均.探討《鏡花緣》中的女性形象Ⅲ.青年文學家,2020(15).
[7] 汪龍麟.20世紀《鏡花緣》研究述評Ⅲ.東北師大學報,2000(4).
(特約編輯紀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