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2097-2881(2025)06-0086-04
三毛筆下的文字如同她本人一般,充盈著對待自由、愛情、生活的熱愛與追求,通過細膩的情感和描寫展現了她對人生哲理的獨到見解。其作品不但展現了生命的多元化發(fā)展,還反映了人類共同的情感與價值追求,因此,三毛散文的審美價值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一、詩意人生的忘我追求
1.青春期的羞澀與自閉
三毛的特立獨行,就像是與生俱來一樣。三毛在上初中時由于“墨水事件”,導致她脆弱的心靈受創(chuàng)。三毛開始變得極度自卑且多疑,進而自閉,患上了嚴重焦慮癥,不得不休學在家。隨著年齡的增長,少女時期的羞澀感也隨之而來。不管是對在小學期間,默默給她幫助的“啞巴炊兵”的感激,還是對在她休學時期,將她帶出自卑陰影和開啟她寫作之旅的恩師一一顧福生的崇拜,或者是對大學時期的才子舒凡的愛慕,三毛的表現都是帶有少女時期的羞澀感,含蓄且小心翼翼,表露出膽怯、自卑與敏感。在三毛早期的處女作《惑》中,三毛就像是其中的主角,作品中的她是一個精神病患者,想要極力地擺脫珍妮卻又無法逃避,深陷情感的漩渦中無法自拔,分辨不清存在與不存在、虛無與現實,這個是處于青春期的三毛內心的真實寫照[。在三毛的寫作生涯中,絕大部分作品都是以紀實為主。在早期創(chuàng)作的幾部短篇小說中,雖然其中的人物和故事絕大部分是虛構的,但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心境和情緒確實是完全來源于三毛內心的真切感受,這些作品成為她心靈上的寄托。
青春時期的迷惘和羞澀為三毛之后的創(chuàng)作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熱戀期的明朗與歡快
三毛在《我的寫作生活》中寫道:“我的寫作生活就是我的愛情生活”。的確是這樣,是愛情、婚姻催生了三毛的創(chuàng)作靈感。三毛與她的摯愛一一荷西的愛情,是十分令人羨慕的。
三毛與舒凡的戀愛未修成正果,導致三毛再一次陷入自卑的情緒之中。她立即辦理了去西班牙馬德里大學進修的入學手續(xù),決定離開那個令她受傷的地方,這也恰巧就是三毛與荷西相遇的契機。三毛去西班牙之后,被當地熱情奔放的民俗感染,逐漸從自卑的陰影中走出來。圣誕夜她在朋友家偶遇荷西,此后兩人關系就十分要好。由于荷西比三毛小六歲,開始的時候三毛把荷西當作弟弟,但后來由于兩人愈來愈親密,三毛與荷西提出了六年之約。從那之后,兩人便六年沒有了聯系。在這六年之中,三毛去德國進修了一段時間之后,回到臺灣文化大學擔任教學工作,認識了同校的德籍教師,兩人相處甚好。天意弄人,在兩人準備結婚的前一夜,男方因為突發(fā)心臟病而亡,三毛的心理再次受到打擊,試圖吞食大量的安眠藥自殺,后來被及時搶救過來。三毛決定再度飛去西班牙療傷。西班牙對于三毛來說,似乎蘊含著一種能使傷口愈合的神秘力量。
三毛與荷西再度重逢,看到了荷西六年以來的極大變化,尤其是她驚訝于荷西這六年對三毛的初心并未改變,于是成就了一場美麗的曠世絕戀,兩人前往撒哈拉沙漠開始他們的新婚之旅。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荷西送給三毛的結婚禮物是一個駱駝頭骨。有人說過,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是世界最美麗的愛情[2。三毛與荷西相伴的六年,仿佛承載了他們一生的所有美好。與此同時,荷西的陪伴,也使得三毛的性格變得更加明朗歡快了。
3.淡泊期的平靜與回歸
三毛后期的作品體現出一種深沉而淡泊,文體大多以散文、書信及小故事為主,表達出憂郁、悲傷的主基調。在這一時期,她的作品主要記述了在離開撒哈拉沙漠以后的故事,以及荷西去世之后她含著淚寫下的文字。
三毛在寫《撒哈拉的故事》這部作品時,她的愛情與事業(yè)可以說達到了頂峰,但是命運總是如此的殘酷,荷西因為一次潛水作業(yè)的意外事故不幸去世。荷西對于三毛來說,是三毛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此之后,三毛的作品格也發(fā)生了轉折,由原來的歡快明朗最終歸于平淡,平淡的背后透露出的是無盡的悲涼。三毛踏上流浪之旅,試圖在流浪中重新尋找遺失的自我。《撒哈拉的故事》與《萬水千山走遍》這兩部作品的風格明顯大不相同,在三毛記錄她與荷西在一起的時光時,整部作品中充滿著明朗與歡快。而《萬水千山走遍》這部作品中的文字,是充滿孤寂與悲涼的,更多的是對于生命真諦的感悟與思考。
二、拾荒歷程中的精神追求
1.朦朧的雨季
朦朧的雨季,是三毛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階段,是無可否認也是躲藏不了的過去。它,好或是不好,都為之后三毛的成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她在雨季中的彷徨,最終寫就了《雨季不再來》這部作品。
“雨中的日子總是濕的,不知是雨還是自己,總在弄濕這個流光。雨下了那么多日,它沒有弄濕過我,是我的心底在雨季,我自己弄濕了自己。”《雨季不再來》將她少女時期自卑、敏感、多疑的心境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表現了一個少女真實的成長歷程和感受。她在《當三毛只是二毛的時候》的自序中寫道“也就如一塊衣料一樣,它可能用舊了,會有陳舊的風華,而它的質地,卻仍是當初紡織機上織出來的經緯。”
大概全世界的少女都一樣的愛哭,一樣的多愁善感,一樣的懷著對于這個世界的質疑。少女時期的三毛也十分敏感。她或許會因為出門時找不到鞋子而失落一整天,或許也會走在雨中莫名其妙地開始哭泣。少女總是這樣的莫名其妙,只有具有同樣經歷的少女才能讀懂三毛的浪漫之處。“小男孩在水溝里放紙船,一個拾垃圾的老人無精打采地站在人行道邊,一街的人車在這灰暗的城市中無聲地奔流著。心中就無端升起一層疲憊來。”少女時期的三毛用她細膩的手法,記錄下她對生活的敏感和體悟。這些因素則為她這個時期的文字奠定了憂郁、傷感、蒼弱的主基調。雨季文學的作品在技巧上與《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相比,確實是有所欠缺,但是這正是一個由不堪風雨的溫室花朵成長為一個可以經歷風沙磨礪的堅強大樹的一個真實的成長過程[3]。
2.撒哈拉的魅力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橄欖樹》這首歌的歌詞,足以表明三毛對于遠方與自由有著極度的渴望,一顆流浪的心伴隨著三毛的一生。因為被一本地理雜志吸引,三毛便開始對撒哈拉沙漠充滿了幻想。三毛在沙漠中度過的時光,讓她切實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善美。她以一個流浪者的口吻,輕松愉快地講述著她在沙漠中的生活:沙漠新奇的景色、生活中的趣事、她與荷西居住的小木屋、鐵皮制成的小屋、單峰駱駝和成群的山羊…在《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中,每個故事都充滿了浪漫的異域風情,在字里行間凸顯著沙哈拉威人的風土人情和沙漠獨有的特質。可以看到的是,三毛一直在努力地生活,給當地的沙哈拉威人看病,教當地的居民讀書寫字,并把日用品送給他們,結交了許多朋友。三毛始終保持著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狀態(tài)。她對待生活的認真與熱愛,使得沙漠中的時光也帶給她許多意想不到的禮物。
3.淡泊的回歸
荷西的意外身亡,使三毛的心靈遭受了極大的創(chuàng)傷,這從《撒哈拉的故事》和《送你一匹馬》兩部作品中不同的語言風格就可以看出來。前者的語言風格勃發(fā)出極強的生命力,字里行間里充滿了歡快和明朗。后者的三毛,經歷了人生的風雨之后,終在流浪中回歸。她用淡泊且平靜的心境來面對自己和世間萬物。作品就越來越傾向于對自然和生命的思考,是一種隨心而動的自由。
荷西去世之后三毛所寫的文字,少了許多行文的快意,更多的是對于生命之脆弱的思考和感悟。《夢里花落知多少》主要表述出對丈夫荷西的情深意切,以及戀戀不舍的情感。她將自己一人關進小黑屋之中,是完全孤獨的一個人,在黑夜之中時常驚醒,醒來時發(fā)現荷西不在身側,就又陷入無盡的痛苦和黑暗之中。甚至有那么一念之間就想跟隨荷西而去,但念在高堂猶在,還需盡孝,就放棄了自殺的念頭。在《送你一匹馬》這本散文集之中,三毛記述其生活被自己編排得滿滿當當,做不完的演講,回復不完的信件,每天總有做不完的事情,來代替自己的悲痛。三毛沒日沒夜地工作,為的就是希望早日從失去荷西的悲痛之中走出來。
三、別開生面的藝術追求
1.至真
紀實和抒發(fā)自我,一直以來都是三毛散文作品中最顯著的特征。三毛早期的作品,是對于真實的虛構,她早期的作品充滿了“自我幻化”的色彩,三毛將自己的親身經歷融入小說之中。在《極樂鳥》中描述了S與Echo之間的故事,表達她對于恩師的情感。早期出版的《惑》,是一個十六歲的雨季少女的處女之作,辭藻略顯堆砌,散文整體與后期出版的沙漠文學時期的作品相比較,難免有技巧和筆法上的青澀。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幾年之中,停筆十年之久的二毛,第一次啟用“三毛”為自己的筆名,創(chuàng)作了她的成名之作《撒哈拉的故事》[4。在荒無人煙的環(huán)境中,兩人面對艱苦的生活條件和漫天的黃沙,以及昂貴的物價,三毛并沒有因此消減對于探索這片沙漠的興趣。在《啞奴》與《娃娃新娘》兩部作品中,三毛對于沙哈拉威當地的惡習進行了真實的寫照。底層人民受盡苦難折磨,女性遭受凌辱傷害,在三毛看來這都是對于人自身尊嚴的侮辱。
荷西逝世之后,三毛整個靈魂就像是被荷西帶走了一樣。在《夢里花落知多少》寫到,她在與荷西告別之后,親自處理荷西的事宜,忙到連流淚的時間都沒有,處理妥善之后,便隨父母回到臺北。她對于失去荷西,久久不能釋懷。
三毛曾在《雨季不再來》的自序中寫道:“真正的快樂,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觀地來說,它是細水長流,碧海無波,在蕓蕓眾生里做一個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剎那的喜悅,那么我們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2.至善
三毛散文的至善,體現了其大悲大憫之心,這在沙漠文學時期表現得非常充分。在《啞奴》中,三毛對于啞奴的同情和幫助,體現出人與人之間本該有的情感;在《哭泣的駱駝》中,三毛面對沙伊達與巴西里二人坎坷的情感歷程,以及對他們的默默幫助,表現出三毛的樂于助人的善良品質;在《娃娃新娘》中,三毛極其厭惡沙哈拉威人的風俗,男女地位極度不平等的制度,導致可憐的姑卡賣嫁給一個比她大許多歲的財主,并在眾人面前痛失初夜。三毛在現場聽到慘叫時潸然淚下,表現出她對于不平等制度的憎恨與無奈。三毛對待人,始終保持著平等與悲憫的心態(tài)。三毛的至善,從一而終。三毛只有生活在世俗中才覺得安穩(wěn),只有在幫助別人時才體會到幸福。
3.至美
三毛的散文之美具有獨特的意境。她的散文充滿了對于自由之精神與獨立之人格的追求之美。她勇敢地走出自閉與自卑的少女時期;擁有背起行囊走向荒漠的勇氣;敢于以自殺的方式,逃離現實追尋真正的自我。三毛散文也處處充溢了異域風情之美。她描繪了與荷西在沙漠中生活的所見所聞,在此素材的基礎上加上明朗與幽默、歡快的筆調,仿佛就帶領讀者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最后,她與荷西的相愛,對于沙哈拉威人的幫助,對于讀者來信的積極回應,對于流浪漢莫里的接濟等,均體現了三毛獨特的人文關懷之美。
三毛散文極具個性之美,她一直以來追求一種隨心而動的自由,她所追求的大自在,不僅僅是停留在腦海里的空想,她與常人不同,她做到了思想與行動的一致。正是因為她對于自由的極其向往,她才會一生游走許多地方,有著無比真摯的性情,擁有一顆純真而勇敢的心。
不僅如此,三毛的作品對于異域風情之美亦有獨特展現。三毛的腳印遍布具有神奇治愈能力的西班牙、充滿優(yōu)雅與浪漫風情的歐洲其他地區(qū)、具有獨特異域景色的撒哈拉沙漠,以及美麗的加納利群島等,讀者也一樣隨著三毛的腳步,體驗到各地的奇特風景。
最后,三毛的可貴之處,還在于對人文精神之美的體現。她每到一個新奇的地方,必定對當地的人文境況深入了解。她喜歡充滿熱情與生命力的西班牙,向往具有異域風情與神秘的撒哈拉沙漠,喜愛美麗的加那利群島,好奇南美洲中的“自殺神”,于是誕生了《萬水千山走遍》這部作品[5]。
席勒曾經說過:“只有美,才使全世界人都快樂,在美的魔力之下,每個人都忘了他的局限。”三毛用她的文章鑄成了一個美輪美奐的理想家園,用女性獨特的審美視角來感悟周遭的生活,但在這生活表象背后我們卻感受到三毛既要始終保持自我又要超越自我的心靈體驗,一個陷落在自我世界又始終努力擁抱世俗人生的心理圖景。
她的作品呈現給讀者一個真誠、自然、唯美的大千世界,引發(fā)讀者的共鳴。
四、結語
三毛的作品,大多屬于散文類,無論是朦朧雨季時期的《雨季不再來》,或是在沙漠文學時期的《哭泣的駱駝》,還是后期創(chuàng)作的《萬水千山走遍》。三毛的作品總能帶領讀者進入一個真摯、善良,以及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世界之中;進人三毛的作品,我們只需放松身心,緊跟著她的腳步,便可探尋少女時期的青澀而脆弱的內心世界,便可感受西班牙當地風土人情,便可欣賞一場曠世絕戀,便可體會生命的真諦。
三毛作品在字里行間記錄下她生活的點點滴滴、她對于生命的熱愛、對于人生的思考。她雖然最終選擇以特殊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但是她卻帶不走她生命的痕跡。
參考文獻
[1] 楊潔.論三毛散文的美學價值J].美與時代(下),2018(7).
[2] 許進良.三毛文學作品的藝術風格探討Ⅲ].戲劇之家,2017(23).
[3] 陳虹霖.三毛文學作品里的“替代性旅游”新形式-以《萬水千山走遍》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4).
[4] 張釋然,楊振宇.三毛文學作品的藝術風格及成因探究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7,16(2).
[5] 李蒙蒙.從生活到舞臺:三毛文學中的女性形象表征與變遷[].安徽文學(下半月),2015(7).
(特約編輯 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