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881(2025)06-0094-04
一、白居易及《長恨歌》
白居易,生于772年,卒于846年,乃我國唐代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是唐代創作詩歌數量名列前茅的詩人之一,其詩作題材豐富多樣,語言淺顯易懂且富有韻味,如今仍流傳下來的有3000首之多。白居易的詩歌影響力極為廣泛,被后世譽為“詩魔”或“詩王”[。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于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創作。全詩共120句,從結構上可以分為三部分,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其核心思想在于一方面批判唐玄宗沉溺于楊貴妃的美貌,荒廢國政,從而引發安史之亂;另一方面又對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予以贊美,頌揚他們那超越生死的堅貞愛情。從藝術角度來看,這首詩的水平頗高。全詩用詞精練、描繪的意象十分優美。《長恨歌》堪稱白居易的巔峰之作。全詩用詞精練而生動,意象優美而豐富,詩人巧妙地將敘事、寫景與抒情融為一體,使詩中人物的情感細膩而真摯,情節跌宕起伏,畫面感極強。無論是對宮廷奢華生活的描繪,還是對愛情悲劇的抒寫,都充滿了藝術感染力,讓讀者在欣賞詩歌的同時,也能深刻感受到歷史的滄桑與人性的復雜。
二、闡釋學理論
翻譯中的闡釋學是闡釋學的一個分支,專門研究翻譯過程中的解釋與理解問題的關鍵。它關注的是翻譯活動中的文本解讀、意義轉換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旨在探索翻譯如何在保持原文意義的基礎上實現跨語言、跨文化的有效傳達。翻譯闡釋學認為,翻譯者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考慮目標語言的文化背景、讀者的認知習慣等因素,進行意義的轉換和再創造。這種轉換和再創造需要翻譯者具備一定的闡釋能力,包括對原文的深入解讀、對目標語言的準確運用以及對文化差異的敏銳洞察。
“翻譯四步驟”由喬治·斯坦納提出,這個理論分為四部分,具體是信任、侵入、吸收和補償[。簡而言之,信任是讀者對原作包含的意義與價值的理解。其次,鑒于時代背景、邏輯語言和思維方式存在差異,在吸收和轉化階段,應盡可能完整地將原語的意義和形式轉化為符合目標語言的表達,確保翻譯的準確性和流暢性。在最后的潤色階段,原文本的信息難以避免地流失一些原特點,所以必須采用一些特定手段。例如,通過增譯、省譯、標注等方法對文本進行調整,以實現譯文與原文之間的信息平衡。在此過程中,譯文必須忠實于原文,與此同時,為確保譯文的流暢性和可讀性,常常需要運用句式重組、主被動語態轉換等翻譯技巧,以此來契合目的語讀者的思維觀念和表達方式等特點[3]。
信任是闡釋學翻譯理論的第一步。信任是譯者翻譯的基礎,他認為所有的理解活動,都應該從信任開始。譯者基于所偏好的原作的風格和思想,建立起信任。簡而言之,譯者認為原作是值得翻譯的,文本信息是可以被傳遞的。信任同樣是一種心理活動。譯者的信任源自譯者的生活經歷、文化背景和個人愛好等。牢記這種信任,譯者才有創作基礎完成翻譯。
信任一旦完成,譯者將著手于侵人。在理解原文這一階段,由于語言風格、歷史背景和多樣文化的差異,譯者需要準確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在理解原文中,譯者須盡最大努力發揮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提取原文的意義。這就要求譯者分析原作者的意圖,客觀理解原文含義。在此過程中,譯者和作者必然會有很多思想沖突。從闡釋學的角度來看,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無法做到對原文本和原作者的完全信任,因為任何解讀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偏見。因此,譯者需要主動深入地剖析原文,理解其中蘊含的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努力探尋作者的真實意圖。
在深入理解原文之后,接下來的步驟是吸收。翻譯工作必須建立在對原文的充分分析和透徹理解之上,將對原文的把握轉化為譯者自己的語言表達。在這個過程中,譯者通常會采用歸化或異化的翻譯策略。譯者將打破原文的語言結構,重新組織意義及形式。無論采用哪種翻譯策略,翻譯的主要目的都是整合原文的內容和形式,因此譯者必須對原文進行深人分析,才能科學合理地完成翻譯。但是,在此項工作完成之后,源語言和目標語言將變得不協調,因此最后一步補償是不可缺少的。
補償是最后一步,這是指在翻譯過程中,由于文化背景、語言結構、思維方式等多方面的差異,以及譯者個人的主觀理解和翻譯風格的不同,難免會對原文進行過度翻譯,從而破壞原文與譯文之間的平衡,丟失原文本來的意義,進而使得原文的原始風格難以保存,那么讀者就無法理解原文的獨特性。因此,譯者需要對譯文的形式和意義進行補償。通過補償,翻譯才能體現原文的價值和意義。這一過程將起到理解和解釋的作用。
三、許淵沖
許淵沖(1921—2021)是中國著名的翻譯家,他提出了中國古代詩詞英譯的“三美”理論,即意美、音美、形美,認為這是譯詩的最高境界他因此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
四、闡釋學在翻譯中的應用
1.信任
只有譯者完全信任原文之后,譯者才會開始著手翻譯。簡言之,在認識原文的價值和意義的基礎上,譯者對原文建立起了解和信任,譯者才會開始進行翻譯。如果譯者認為原文不值得翻譯,那么譯者與原文之間的信任就不會建立起來,后面的翻譯過程也將無法開展。
經過對《長恨歌》的深入研究和反復思考,許淵沖最終將這首詩的英文譯名定為TheEverlastingRegret。對于詩中的“恨”字,《說文解字》提供了多種解釋,包括“遺憾或后悔”“仇視”等[4。對整篇文章進行分析,發現該詩的核心思想在于:一方面,作者批判唐明皇因沉迷于楊貴妃的美色而荒廢國政,從而引發了安史之亂;另一方面,作者對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表示同情,贊美他們的愛情,并對他們愛情的悲劇結局感到惋惜。因此,這里的“恨”應理解為“遺憾”。詩中“長恨”這一表述,正是對詩中“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一經典名句的高度概括,精準地傳達了那種無盡的遺憾與哀怨之情。而韋氏詞典對everlasting一詞的解釋是“持續很長時間或無限期”,這個詞語與“綿綿”所表達的遺憾之意高度契合;相較于etermal,everlasting更強調了持續性,從而完美再現了原詩中“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悲愴情感。而sorrow一詞多用于表達“悲傷”“悲痛”等情緒,相比之下,regret更加符合此處之意。
2.侵人
由于翻譯是不同語言的轉換,譯者對原文理解的過程就是侵入。在理解過程中,譯者將會遇到很多困難。翻譯的障礙主要是語法和詞匯,譯者難以轉換原文意義。專有名詞屬于名詞的范疇,用于指代特定的、獨一無二的人或事物,有別于普通名詞。《長恨歌》中出現的名詞主要包括人名、地名以及時代。人名的翻譯方式主要是音譯與意譯。大多數的人名可以進行音譯,但譯者必須事先查明先前是否有官方或大眾普遍使用的譯名,若無,譯者就可以進行音譯,這有助于自的語讀者確切地理解。
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同樣是不盡相同的。有時,為了使譯文符合譯人語,譯者不得不對語序進行調整。最常用的方法是首先把一個長句子分成不同的短語,然后重新組成一個完整的句子。
我們來看例子:
[ST]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TT] 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ed year after year.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peer [4].
許淵沖對“漢皇重色思傾國”剖析理解后,創作出了“The beauty-lovingmonarchlonged yearafteryear.”的英譯版本。中文原意指皇帝渴望得到絕世美人的陪伴。在唐代,官員不便直呼本朝皇帝之名,故以“漢皇”代指“唐明皇”。這反映出在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下,由于詩歌的內容與形式存在差異,譯本在處理時往往采用模糊化的策略。許淵沖在翻譯時巧妙地將“漢皇”譯為monarch,既保留了原文的意蘊,又適應了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這種處理策略既保留了中文的精練之美,又避免了直呼其名的尷尬;而“傾國”一詞,并非“顛覆國家”,而是形容女子容貌絕美。許淵沖將其譯為abeautiful ladywithout peer,既通俗易懂,又成功實現了文言文向現代白話的轉換,體現了其高超的翻譯技巧。
[ST]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TT] Turningher head, she smiled so sweet and fullof grace.That she outshone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 [4].
在創作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時,白居易巧妙地運用了夸張手法,通過“一”\"百\"\"六”“無”等詞,生動地展現了楊貴妃的絕代風華和傾城之姿。從正反兩方面勾勒出楊貴妃的絕世容顏,凸顯其美貌在宮中無出其右。“百媚生”一詞則生動描繪了楊貴妃姿態動作的嬌媚,其中的“百”并非確指數量一百,許淵沖將其譯為fullofgrace,既避免了誤解,又恰如其分地展現了楊貴妃的裊娜風姿。“粉黛”一詞,本是古代女子的化妝品,此處代指后宮嬪妃,許淵沖用thefairestface來翻譯,巧妙運用英語最高級,襯托出楊貴妃的傾城之姿,使六宮佳麗皆黯然失色,這一處理手法極為傳神。這充分證明許淵沖譯文十分利于目的語讀者的理解。
3.吸收
如果說在侵入中,譯者已突破了語言形式,提取到了原文本所傳遞的信息。那么接下來就是吸收,這屬于第三步。此外,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遵循斯坦納的理論,從閱讀原文、信任原文,到逐漸分析和沉浸原文,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吸收原文的核心。在翻譯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失去原文與譯文之間的平衡[。那么,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深刻理解原文和原作者的意圖,選擇最佳的翻譯策略,翻譯原文的概念,使譯文更加符合原文。
在翻譯過程中的吸收是指譯者在充分理解原文內容后,通過歸化或異化的翻譯策略,將原文內容完整、流暢地再現于譯文。為了完成這種再現,必須使用一些翻譯技巧,使用韻腳就是一種典型的方法。
許淵沖的譯文在前半部分大量運用了押韻技巧,如譯本中的year、peer、grown、unknown 等詞匯相互押韻。在翻譯后詩時,許淵沖巧妙地在譯文中添加了tothegrief三個單詞。雖然這三個單詞在原文中并未直接出現,但它們卻精準地傳達了原句的深層含義,不僅使上下文銜接自然流暢,還與上一句的末尾詞fief形成了和諧的押韻。緊接著,許淵沖沿用押韻手法,如light、sound與flight、ground,forget與wet以及slain與rein等。雖然譯文采用了與原詩不同的韻律形式,但整首譯文讀起來依然韻律感十足,這種獨特的韻律處理巧妙地傳達了原詩的節奏之美。
[ST]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TT] The boundless sky and endless earth may pass away. But this vow unfulfilled will be regretted for aye [4].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是全詩的壓軸之句,許淵沖在翻譯時巧妙地運用了away和aye這兩個詞,這不僅是對原詩流暢韻腳之美的巧妙呈現,而且譯文中對“天長地久”與“此恨綿綿”的處理,既豐富了原文的內涵,又精準地傳達了原詩的音韻風韻,讓讀者在誦讀譯文時,同樣能夠領略到原詩的韻律之美。
4.補償
在之前的三個階段中,由于文化差異、譯者的主觀理解多樣等諸多原因,譯者難免會出現對原作的錯誤解讀,使得原作丟失原有的韻味。此時,譯者需要對譯文進行“補償”,以彌補對原文的欠缺,從而恢復對原文的平衡。面對許多差異,譯者將陷入兩難境地:不是過于接近目的語而不得不犧牲源語,就是過于考慮源語而忍痛犧牲目的語。完全忠實源語和目的語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因為忠實只存在于極度理想的條件下。一種語言中的單詞或表達在另一種語言中完全等同,這幾乎也是不可能的,除非這個單詞指的是一種特定事物。因此,如果在翻譯過程中存在不平衡現象,譯者需要對文本進行補償。
[ST]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TT] On high, we'd be two love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earth,twotreeswithbranchestwinedfrom spring to spring [4].
在翻譯這句詩時,“比翼鳥”象征著“比翼齊飛的鳥兒”,而“連理枝”則代表著“枝干相連的樹木”。因此,wingtowing(比翼齊飛)和springtospring(枝枝相連)不僅在形式上呼應了原文,更精準地傳達了英文的深層含義,同時,onhigh(在天上)與onearth(在地上)也與原文的結構相契合,使得譯文在展現意象美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表達效果,使其更加生動傳神。
五、結語
中國古詩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中國古詩的英譯在傳播中國文化、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許淵沖對《長恨歌》的英譯不僅在形式上再現了原詩的精髓,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闡釋學理論中關于翻譯過程四步驟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 白居易.長恨歌].語文新讀寫,2023(14).
[2] 李金希.斯坦納闡釋學理論指導下的傳記《簡·奧斯汀的文學人生》(節選)翻譯實踐報告[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20.
[3] Steiner,George.After Babel:Aspects ofLanguageand Translation[M].New York:OpenRoadIntegratedMedia,2013.
[4] 馬迎新,孫磊.許淵沖英譯《長恨歌》賞析一從“三美”理論出發[C]//2023教育理論與管理第一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與學高峰論壇”論文集(一).呼和浩特:內蒙古工業大學,2023.
[5] 段雪利.闡釋學視角下社科文本的翻譯實踐報告[D].唐山:華北理工大學,2020.
(特約編輯 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