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2097-2881(2025)07-0007-04
一、引言
《鏡花緣》中的百位才女形象是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李汝珍潛心塑造出來的,這些才女形象的隱喻內涵無疑是研究者應當關注的。作者在小說中雖未明確表明他的女性觀,但從小說內容及其對才女形象的描寫可知,李汝珍注重女性教育,認為女性應當獨立。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李汝珍為何會寫這樣一本小說,或者說,為何會在小說中呈現這樣的女性觀念,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本文將從不同角度出發,對《鏡花緣》中的女性觀進行探討。
二、權利與教育:《鏡花緣》中的女性觀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女性受教育的權利被嚴重剝奪,女性的價值也被否定。《鏡花緣》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一部探討女性問題的小說,李汝珍基于社會現實進行思考,將其超前的女性觀投射于《鏡花緣》中。
1.經濟、政治與婚姻:女性權利
1.1經濟權利
人格獨立首先要經濟獨立。《鏡花緣》中,徐麗蓉靠著一身好武藝在海上以販貨為生,雖然作者未花費太多筆墨描寫徐麗蓉如何在海上謀生,但一介女流,憑借自己的才智和武藝在浩瀚海洋中求生存,其堅韌與艱辛可想而知。姚芷馨父母雙亡,和舅母宣氏、表姐薛蘅香居住在巫咸國,“見此處桑樹極盛,故以養蠶織紡為生”,并將這門手藝授給周圍婦女,使得她們可以養蠶織機,自力更生。“將女性獨立人格視為教育的目的之所在,希望教育要能醫治傳統‘佳人’的軟弱無能,要求教育女子變成能擺脫依附、獨步社會的強者”[3],這是李汝珍所希望看到的。李汝珍塑造的這些女子自食其力,用聰明的頭腦和清醒的認知維持自己的生活,經濟獨立后又授人以漁,體現了女性的價值。
1.2政治權利
關于女性參政的觀念,李汝珍借唐小山這一形象來呈現。唐小山出場便提出為什么已然是女帝當政,卻未有“女秀才、女丞相,以做女君輔弼”,已有女性登基為帝,其余的女性竟不能有更廣的出路嗎?唐小山關于開設女科、女子參政的言論,其實正是李汝珍對于男女平等和女子參政問題的看法,唐小山知道科舉無望所說的女子讀書無用之言,也正是李汝珍想要表達的:現實生活中女子科舉實屬鏡花水月。故小說中參加女科中選的都是花仙托生的女子,也只有在李汝珍構建的武則天當政的世界里才會有女科開設的可能。女子參政使其生活場景突破深宅大院范圍,進入到更高的平臺,可以如男子一般參與政治事務,作為一名女性公職人員輔佐領導者。
1.3婚姻權利
《鏡花緣》也隱含了對女性婚姻和家庭的思考,以現代眼光來看即提倡男女平等,否定一夫多妻,改變女性在兩性關系和婚姻家庭中的附屬地位,給予女性平等的話語權。在大盜夫人馴夫這一情節中,作者借大盜夫人之口將男女平等這一觀念表達出來,把數千年來已婚女性隱忍已久的苦悶與委屈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大盜夫人要求雙方公平,即丈夫要納妾,妻子養面首,這在“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當然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這也僅是李汝珍安排的一處戲謔情節。事實證明,改變女性在兩性關系中的附屬地位,首要的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這是推動女性進步乃至社會進步的前提。
2.習得與成就:女性教育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要求女子遵從“三從四德”,封建教育體系從未將女性教育考慮在內。與男子不同,女性從小誦讀的就是《女誡》《列女傳》這類宣傳“夫為妻綱”等維護男權統治的書籍,雖然女性也受到了一定教育,但學習的根本目的是“培養溫順的德行”[2],而李汝珍的女性教育觀與此截然不同。黑齒國是李汝珍創造的女子教育的理想國度,是女學的象征。在黑齒國中,無論男女都要讀書,且以才學高低分貴賤,故“凡生女之家,到了四五歲,無論貧富,莫不送塾讀書,以備赴試”[。小說中隱含的女性教育理想是女子與男子接受相同的學習內容,而不再是習得如何為夫家服務。就小說內容而言,提倡女子接受教育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女性自身的學識,另一方面是察覺到女性身上的潛能,女性愿為國家做貢獻,如陰若花邀請枝蘭音、黎紅薇、盧紫萱三人同她一起返回故國,她們要求對國家進行改革,做“女名臣”,要“史冊流芳,千秋佳話”,教育使女子同男子在精神上并無差別。
在小說中,李汝珍塑造了百位才女形象,對女性的智慧才能給予充分肯定與贊美。新的教育目的決定新的教育內容,新的教育內容決定新的女性形象。首先,精通詩書藝術類。如與多九公討論學問的紅紅和亭亭,從辨音、切韻到道學,從《毛詩》《論語》再到《易經》,將多九公說得滿臉漲紅,啞口無言。小說中的才女對于琴棋書畫的精通更不用多說,如井堯春、井堯萱、田舜英等擅長彈琴,易紫菱、燕紫瓊等人精于棋道,林書香、謝文錦等人通曉書法,祝題花、陽墨香等人長于繪畫。其次,精通科學知識類。李汝珍深知科學知識的奧秘并將其賦予筆下的女子,使才女具有科學思維邏輯,如“持籌女”米蘭芬,不僅精通圓周率、雞兔同籠等數學研究,還對物理中的光學和音速頗有研究,在雷電閃過之后可以準確算出雷程遠近。最后,精通武藝類。《三國演義》《水滸傳》中也曾出現過武藝高超的女性,但這些形象只是個體,而《鏡花緣》則展現了武藝高超的女性群像,如終日苦練武藝,搬弄弓箭,立誓要殺盡山中猛虎才肯脫去孝服的駱紅蕖;以一手好彈弓保護自己,在唐敖等人遭遇海盜襲擊時挺身相救的徐麗蓉;女扮男裝繼承父業,發揚連珠槍法,為民除害的魏紫櫻等。
三、女性觀形成原因
《鏡花緣》包含的女性觀涉及多個方面,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李汝珍女性觀的形成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清初實學的影響;其二,明清經濟發展的影響;其三,明清才女群體的影響。
1.清初實學的影響
明清之交,朝代更替,人們開始反思歷史,這種反思思潮不僅出現在思想界,也波及學術界。學術界漸漸意識到空談理論的理學所帶來的社會弊端,于是從注重個性抒發的個性文學轉向以“經世致用”為旨歸的實用之學。清前期實學思潮的代表人物如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皆主張經世致用的文學觀,“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為民用”[4,空談理論而未考慮現實社會的理學書籍已不再是學問正統。同時,經世致用的文學觀對清初白話小說的創作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小說創作多采用現實社會材料作基礎,故事內容和創作指向大致可分為“針砭時弊之作和規范世風之作”[5],摹情寫實,力求以小說之微末拯救現實。李汝珍在《鏡花緣》中所流露出的女性觀點無疑受到實學的影響,借小說提出自身對于社會改革的建議方案是小說中常見的一種手法,《鏡花緣》亦然。小說針對女性在現實生活中的弱勢地位,提出了關于女性教育、女性獨立等方面的觀點,對女性的生存困境進行思考,并給予切實可行的建議方案,即使未能生效,也隨著小說的傳閱起到了一定的宣傳作用。
2.明清經濟發展的影響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徽商崛起是當時最突出的表現之一。明中葉至清前期,徽商逐漸將發展重點轉移到鹽業上來,并以此為主要產業進行經濟活動。而當時的徽商大多在揚州、淮安等地活動,漸漸形成以發展鹽業為中心的淮揚文化。“南鎮聯賈所居,鹽艘所經,頗有淮楚氣息。”[這里的“南鎮”即海州南部一些地區,包括板浦在內,此時的板浦已是徽商發展的重要地區。板浦與徽商之間的經濟往來越發密切,經濟往來又不斷促進兩地文化的交融,徽商賈而好儒,女孩子也被要求多讀書,最好成個女秀才,板浦多少也受到淮揚風氣的影響。此外,康熙年間,板浦設立口岸監督機構,它既是海港又是蘇北三大鹽運內港碼頭之一。海港貿易帶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西方的民主思潮隨著貿易往來首先沖擊著沿海地區的人民。最先來到沿海地區的西方女性為明清時期的女性帶來了新色彩、新氣息,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女性民主進步意識的覺醒。地域經濟帶來的多方面影響使得李汝珍在創作小說時將現實帶入虛構的情節中,多識和具有進步的民主觀念是他筆下女性形象的主要特點。
3.明清才女群體的影響
明以前,文壇中留下芳名的優秀女文人無幾,人們總是出于獵奇的目的翻閱女子詩詞,且認為閨閣文字不能流傳于外,故優秀的女文人詩詞總是鮮少傳世。但明清時期有文集傳世的女詩人、女詞人不勝枚舉。清代徐乃昌輯《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主要匯錄明清女詞人(多為清人,僅沈宜修等數人為明末人)一百家詞作,如沈、葉二家中,詞作開創了女詞人先河的沈宜修,著有《鸝吹集》,詞作多達一百九十多首;沈宜修之女葉小鸞,詞作水平僅次于李易安、徐湘萍。此外,還有葉小鸞的姐姐葉納紈、葉小納等人。清代王貞儀,被國際公認為天文學家,也是數學家,同時還跟隨父親學習醫術,著有《德風亭初集》一卷,被后世稱為“班昭之后,一人而已”。在明清才女群體輩出的時代,李汝珍切身體會到這些優秀女性的風采。明清才女群體極大地影響了文人們的創作,文人們對才女群體抱以欣賞態度,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鏡花緣》中李汝珍為何會花費那么多筆墨去寫才女形象了。
四、女性觀意義
1.諷喻現實
《鏡花緣》并非才子佳人小說,而是一部借學問馳騁想象,以寄托理想、諷喻現實的小說。李汝珍將小說的視角轉向民間社會、宮廷科舉,將小說的重點放在對女性境遇、命運的思考上,針對現實社會中“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創造出一個性別顛倒的社會一一女兒國。如果說黑齒國是女子教育的理想國度,那么女兒國就是李汝珍重新思考男女關系的結果。與傳統文人臆想的女兒國不同,李汝珍筆下的女兒國以女子為尊,“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作為男人,以治外事”,無論朝廷、軍隊還是商鋪、家庭,皆是女子主權,這是對傳統女性觀的突破,也是對男尊女卑觀念的諷刺,尤以林之洋“纏足受困”這一情節最具諷刺意味。在女兒國中,作為男性的林之洋被迫經歷了一系列女性化的裝扮,這一設定旨在重現女性生存的不易與艱辛,女兒國國王陰奇對林之洋強取豪奪正是諷刺封建制度下男性的強權與女性的不自主。“‘坑死俺了!’”不僅是林之洋遭受纏足酷刑時的痛喊,更是千千萬萬女子對封建社會畸形審美的哭訴。女兒國看似為女性創造了一方理想王國,其實并未改變兩性附屬關系,本質上仍是封建制度的產物。
2.強調女性價值
“哀群芳之不傳,因筆志之”是李汝珍寫作《鏡花緣》的原因,感嘆女性未能被社會重視,特意借小說來引導社會認識女性價值,在塑造女性形象時便十分重視女性教育和女性獨立。首先,作者鼓勵女性學習,摒棄傳統女子無需多讀書的觀念,女性形象塑造的重點不再是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和已婚婦女對家庭的付出與哀怨,而是展現女子才華。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大都多才多藝、有膽有識,她們精通文學、數學、醫術、天文、物理以及琴棋書畫,作者花費一半的篇幅描繪紅文宴,為眾才女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臺。其次,鼓勵女性參政,有意在家庭、社會中提高女性地位。在封建社會制度下,科舉考試一般是知識分子進入政治權力中心的主要途徑,也是男性建功立業、占據高位的主要方式,而女性一般只能作為賢妻良妾、慈母孝女、紅顏知己起到輔助作用,或成為科舉的阻礙[12],但成為主角是不可能的。而武則天開女科為女性提供了參與政治的可能,同時在客觀上能讓社會迅速認識到女性的價值不僅僅囿于后院閨閣之中。
背后表達的是對現實生活中女性教育問題的關注,對女性生存處境的關懷,以及男女平等問題的思考,這些于現代社會也極具借鑒意義。但身處封建環境的李汝珍仍暗含大男子主義傾向,如武則天頒布的十二條恩詔中有三條都提到了女性個人的貞節問題一—賜予貞節烈女旌表、給予“夫逝守節者”補助金、設立“節孝祠”。小說結尾才女為死去的丈夫殉節等情節,體現了封建時代文人的局限性。所以這部小說只能歸類于女性主義小說而不是女性小說。誠然,身處封建時代、深受傳統觀念影響的李汝珍能提出男女平等這一觀點就已經值得肯定了。
3.提出解決方案
李汝珍在小說中借武則天的十二條恩詔向社會展示解決女性困境,給予女性關懷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前性和可行性。其一,為無依無靠且沒有薪資的40歲以上婦女提供服務終身的“養娼院”,為種種苦況無力養育家中幼女的家庭開設“育女堂”,這與現代社會的養老院、孤兒院等機構相似。在男尊女卑觀念主導的封建社會,提出針對女性的公益方案有利于社會各界重新認識女性的價值;其二,關注女性婚姻問題,為大內宮娥或是20歲以上未進行婚配的女子解決婚姻問題,向“無力妝奩”的貧困家庭提供妝奩之資,以免發生女子成為侍妾和優伶的悲劇,這一點類似于現代的婚介所,且對貧苦女子提供婚嫁補貼,若真的執行實施,不僅能使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獲得自主權,而且有助于提升女性婚后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數;其三,第八條中提出為寡居女子提供生活資金,類似于現代社會的生活補助;其四,第十條中提出為女性專門開設女科,解決女性所患各癥,類似現代醫院的婦科;其五,第十一條中提出為死于荒野的女子裝殮埋葬等。這些公益方案在那個時代改變了許多女性的境遇,解決了她們的難題,即使在當下依然具有借鑒價值,而且有些已然在實行。
參考文獻
[1] 李汝珍.鏡花緣[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
[2] 劉保忠.從《鏡花緣》看李汝珍的女性觀[J].廣西社會科學,2006(9).
[3] 孫玫璐.從《鏡花緣》看李汝珍的女子教育理想[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7(1).
[4] 黃宗羲.今水經序[M]//黃宗羲全集(第二冊).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1983.
[5] 聶春艷.論經世致用文學觀對清代前期短篇白話小說創作的影響[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
[6] 唐仲勉.嘉慶海州直隸州志[M].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清嘉慶年間.
[7]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 戴媛媛.從唐小山看《鏡花緣》中的女性觀[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1).
[9] 羅尚榮,朱菲菲.鏡花水月女兒國一一論《鏡花緣》進步的女性觀[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9(2),
[10]毛忠賢.《鏡花緣》對《紅樓夢》女性問題的反思[J]文史知識,1989(11).
[11]宋海.論《鏡花緣》中的女性形象[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12]張乾宇.唐五代小說中的女性與科舉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3.
(特約編輯張帆)
五、結語
在《鏡花緣》里,李汝珍不僅表達了對女子裹腳纏足等陋習的批判,而且在顯揚女子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