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燈初上,夜色漸沉的江西省遂川縣格外熱鬧。2024年10月,值遂川縣博雅學校成立十周年之際,許多在外務工的家長回到家鄉,陪伴孩子一起度過了這難得的歡聚時刻。在晚會活動上,集團總校長陳柏根和學生一起演唱了《明天會更好》,動容處,他和孩子們深情相擁。
博雅學校是北京培文博雅教育集團于2014年成立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近年來,學校生源數量不斷增長,甚至長期出現“一位難求”的局面。談及治校良方,陳柏根篤定地認為要尊重學生、看見學生的進步,要歷經實踐的沖刷與考驗,在適應社會的基礎上實現對現存教育狀態的超越。他和管理團隊陸續將博雅學校的辦學思路推廣、運用到全國其他區域,“拯救”了許多面臨倒閉的學校,帶領它們突破困局,逐漸達成了讓學生進步、家長信任、社會認可的辦學愿景。
貼近現實土地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民辦教育在擴大教育供給、豐富教育樣態、改善教育公平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而民辦教育想要獲得良性發展,十分考驗管理者的視野和能力。耕耘民辦教育多年,辛酸歷程和成功經驗都歷歷在目,陳柏根深知其中利害。
因此,在2014年博雅學校辦學之初,陳柏根首先給自己拋出了這些問題:“我們的生源主要來自什么樣的家庭?學校所在地是一個什么樣的社區?學校師資水平如何?學校有哪些可利用的社會資源?”他認為,任何一個方面都可能成為學校發展升級的關鍵,抑或成為學校崩潰的“阿喀琉斯之踵”。
帶著這些問題,陳柏根開始思考。遂川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博雅學校的家長群體來自縣城城區及所轄鄉鎮,多數在外務工,學校寄宿生占比高達95%。面對學校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的現實,陳柏根認為,想讓家長對學校產生信任,就一定要讓孩子在學校接受高質量的教育,為他們成長所需提供支持和幫助,讓學生體會到“進步”的快樂,讓家長看到孩子的“改變”。鑒于此,陳柏根針對性地提出了在教育教學質量上實現優質化、在寄宿教育和家校共育上實現差異化、在課程開發和教育活動上實現特色化的辦學目標。
十年來,學校狠抓師資隊伍建設,采取“專家指導引方向、校本教研為根本、互相交流促成長”的策略,把教學研究和教師成長放在首要位置,邀請了近40名全國知名特級教師長期到校指導,幫助骨干教師、青年教師“盤活”教學思想。同時,學校將寄宿教育作為重要的德育場域,圍繞“以德立人”,提出人格自尊、行為自律、學習自主、生活自理、心理自強等要求,進行一系列生命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幫助學生養成井然有序的生活習慣,以更好地反哺學習。
進校之初,學校會對所有學生進行心理問題排查。在此過程中學校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通常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情感冷漠”“有社交障礙”等。在陳柏根看來,除了專業的心理咨詢之外,對于這些學生而言,最好的心理教育是“在樹蔭下”“在操場上”。
基于此,學校創設德育導師制,為每3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配備1名德育導師。“我們讓德育導師以平等的身份去接觸這些孩子,在他們鍛煉、玩樂、閱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靠近他們,和他們交朋友、談心事。”陳柏根認為,教育歸根結底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一所學校的師生關系是否和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雙方能否建立積極的情感反饋關系,讓對方體會到被珍視,從而加深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系。
陳柏根深信,只有在一個充滿信任的校園環境里,全校師生才能夠全身心投入共同的目標和愿景中。
學校是另一個“家”
“讓家長的需求在學校找到答案”,是博雅學校數十年堅持的家校共育原則。對于常年在外務工的家長而言,他們無法陪伴孩子的日常學習,更無法督促孩子及時完成家庭作業。陳柏根認為,無論家長在或不在身邊,學生都應該保持良好的作業習慣。
“輔導孩子做作業幾乎成為全國家長最頭疼、最棘手的問題之一。”陳柏根指出,這種做法的弊端在于三個方面:第一,破壞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第二,給家長帶來過大壓力——家長的專業性有限,無法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第三,破壞親子關系——家長平日精力有限,一旦因為作業問題和孩子溝通不暢,很容易激化矛盾。
那么,在解放家長的同時,如何才能保證學生既按時完成作業,又能鞏固知識、提升學科素養?博雅學校開展“作業四清”(堂清、日清、周清和月清)活動,每一節課、每一天、每一周、每個月,教師都會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和學科學習需要,布置一定量的作業,并要求學生遵守“今日事今日畢”的原則,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幫助他們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
陳柏根說,教書育人和撫養育人的職責不同,學校和家庭既要厘清彼此的責任,也要看到兩者相互交融的一面。對于大多數留守兒童而言,學校是另一個無限接近“家”的場域,他希望所有孩子在博雅學校都能自立自強,這樣才能交給家長一份滿意的答卷。
2022年,博雅學校新設致雅高級中學。鑒于博雅學校良好的口碑,許多家長都愿意將孩子托付給這所新校。即便致雅高級中學目前的生源大多是縣里的后進生,但陳柏根和教學團隊依然相信,只要堅持“進步”,所有的學生都能變得“優秀”。學校堅持為每一名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踐行優質均衡發展的教育理念。在致雅高級中學,陳柏根和教師們強調,一定不要讓學生感到前途渺茫,國家既需要高精尖人才,也需要中層棟梁,更需要大國工匠。
陳柏根提及,學校一部分學生在入學之初明顯表現出沮喪心理,一方面他們原本的學習基礎不牢,擔心自己無法通過三年的學習取得進步;另一方面,一些學生因為成績問題,甚至羞于面對父母,常有“不敢回家”“不想回家”的念頭。在了解問題來源之后,學校德育教師針對性地和學生、家長進行了深入交流,并開展了生涯規劃指導,從根源上為他們建立信心。在學校高達95%的“進步率”中,學生看到了前行的希望。
即便是在緊張的升學壓力面前,致雅高級中學依然會定期開展德育活動,讓學生學會感恩父母,理解家長外出務工的艱辛;學會感恩教師,在教師身上找到支撐自己學業和未來的力量;學會感恩同伴,彼此信任、相互扶助,善于發現各自的閃光點,在友誼的支撐下肩并肩,為理想奮進和拼搏。這些看似“傳統”的教育活動,其本質是以德育來激發學生的內驅力,讓他們心無旁騖地投入學習。陳柏根說,他希望每一名學生都不要盲目投入“內卷”的洪流之中,而是學會靜定,形成穩定的心理內核,并追求自我的進步和卓越。
“拯救”學校計劃
近年來,集團“堅持進步就是優秀”的教育理念逐漸輻射到更廣的區域,在陳柏根團隊的管理下,10多所民辦或公辦校從瀕臨倒閉的狀態中破局新生。
陳柏根介紹,山東梁山縣行知學校原有2000多名學生,2020年寒暑假間隙,陸續轉走了400多人。待集團于2021年接手時,學生只剩下1600人。在當地人心中,這是一所隨時都可能倒閉的學校。通過調研走訪,陳柏根了解到,該校僅僅是德育工作就有10多位教師負責主抓,學生中充斥著打架、抽煙、網絡成癮的現象,甚至經常有學生出入派出所和醫院。在越來越多的指責和投訴聲中,當地家長幾乎對學校失去了信任。
陳柏根說,學生的表象問題只是冰山一角,學校管理上的問題凸顯出更大的隱患:校長和教師之間長期存在相互推卸責任的現象,管理層認為教師專業水平太低,教師則認為學生素質太差、管理者不善經營。在混亂的管理體系下,學校教學質量持續走低。
面對棘手的情況,陳柏根選擇沉著應對。在“以德立校”思想的引領下,集團首先引入管理體系,包括德育體系、教學體系、寄宿教育體系、后勤保障體系等;其次狠抓教學質量,從總部和其他集團校派出幾十名教師(特級教師和交流教師)進駐學校,重新梳理教育教學情況。
接管初期正值暑假,學校通知所有學生可以到校接受免費的托管服務,并讓所有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進行觀摩學習。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初二年級和初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狀態就有了很大的變化,梁山縣也因此有了這樣的傳言:“江西那幫老師好會上課。”曾經離開學校的學生開始回流,一年以后,學校教學質量顯著提升。
學校正式開學后,陳柏根重新組建管理團隊,實行中層干部公開競聘制度,并選派總部管理層對第一批中層領導進行了專業培訓。與此同時,學校成立了黨支部、工會;繼續鞏固教育教學提升計劃,組建了一支包含100多名特級教師的學科專家隊伍進校園。“這支專家隊伍,要對學校整體學科建設負完全責任,每個人每學期至少在學校待20天,除了教育指導和教學研究以外,還要為學生授課。”陳柏根說,在教學質量逐漸提升的基礎上,學校狠抓榮辱觀教育、愛心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兩年以來,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逐漸改變。
2024年新學期招生,行知學校的招生指標原為1000人,實際卻有3000多人報名。陳柏根欣慰地說,三年時間內,學校呈現出這樣的招生“盛況”,實屬不易。從弱到強、從無到有,無論是當地百姓還是教育部門,都對行知學校投來了認可的目光,也吸引了同類學校多次到校參觀學習。在梁山縣,一所政府放心、學生幸福、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學校就這樣誕生了。
回望曾經的教師生涯,即便闊別講臺多年,陳柏根依舊帶著自己的教育理想,腳踏實地,在民辦教育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實。他堅信在“以德立人”的邏輯起點上,學生堅持進步、堅持自我超越就能獲得更好的明天。
“博雅若水”,這句博雅學校的校訓因陳柏根的教育實踐有了更為現實的含義。他希望孩子們無論面對何種困境,都不要氣餒,要像水一樣,具有洗滌自我的勇氣和滋潤萬物的胸襟。在學校這個大家庭里,孩子們理應擁有鮮活的當下和幸福的期待。